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1937年,面对日军大兵压境,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哪三次变化?

发布时间:2017-08-01 栏目:专题 投稿:专注的寒风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如果认真梳理就会发现其他的因素,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不假,但是日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击败中国政府,从而迫使蒋介石承认东三省的现状。至于一口气吃掉中国日本人再强也没有这么大的胃口,即使是苏联和美国也不行。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蒋介石对待日本方面的态度发生了三次不同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中国的命运将产生什么影响?

一、七七事变的爆发之后,蒋介石并不认为这是一次全面战争

七七事变爆发的初期,蒋介石远在庐山,他虽然得知了日军的挑衅行为,但他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日本在华北地区的军队只有区区6000多人,也就是混成第四旅团。而负责守卫湖北地区的29军的总兵力高达12万,这么悬殊的兵力使蒋介石认为这只是一次挑衅而已。这样的挑衅从1933年以来就一直没有间断,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即使是华北的实际控制者、29军军长宋哲元也是这个态度,他当时在山东老家扫墓,也没有把卢沟桥事变当回事。当时中日双方一直在谈判,7月11日,还共同签署了一份基本协议。蒋介石此时计划命令中央军再次进入河北境内,但遭到了宋哲元的阻止。在宋哲元看来,蒋介石是在趁火打劫。万一日本人不想发动战争,而蒋介石的军队却进来了,那他就赔大了。

但是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蒋介石越来越感觉事情不对。本来日本裕仁天皇正在外地视察,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他立即返回了东京。在御前内阁会议上,日本内阁成员一致认为应该增兵。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大将提出了“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的保证,他的意思是在三个月时间里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迫使蒋介石投降;至于占领全中国日本这个国家没有这个能力。随后日本方面命令本土的7个师团和东北地区的3个师团共同开赴华北地区,按照日本首相近卫文磨的话说“40万大军赴华助战。”到了这个时候,宋哲元终于同意中央军北上。但是为时已晚,7月底,北平、天津等地被日军占领,著名的文化圣地南开大学被日本轰炸。

二、蒋介石发动淞沪会战也是两层意思

日军在占领了北平和天津以后,开始向河北和山西进军。蒋介石熟读中国历史,他知道山西的丢失意味着什么。但是面对北方日军的绝对优势,蒋介石没有守住山西的把握。再加上那不靠谱的阎锡山,蒋介石就更不放心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希望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之所以选中上海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战略布局的需要。中国的地形从北往南除了长江之外几乎无险可守,中国历代的统一几乎都是北方消灭南方。这对中国的抗战十分不利,因此蒋介石希望修改日军的进攻方向。把日军的进攻方向由从北向南改为从东往西,这样就可以利用中国复杂的地形进行层层阻击。用中国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的话说“这是用空间换取时间,”苏联在对抗德国时,也采用了这一套战术。

除了修改日军进攻方向这个最大的战略任务之外,蒋介石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讲和。上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各国在这里都有很大的利益。如果中日两国在这里展开大厮杀,那势必会影响各国的利益。蒋介石认为各国一定会出来调停,这样战争就可以结束了。请注意,蒋介石所说的求和并不是没有底线的乞和。蒋介石的底线是一切恢复到1937年7月之前的状态,否则一切免谈。日军在占领了上海之后,确实与蒋介石的代表进行了和谈。但是双方的价码完全不在一个频道,日本要求蒋介石承认伪满洲国,这是他绝对不会答应的,最终双方的谈判完全破裂。

三、在没有任何和平可能的情况下,蒋介石拼到了最后

淞沪会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蒋介石就已经差距这次战役很难获胜。但是他不能立刻撤退,江浙沪地区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不是说走就能走的,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转移。为了完成这个目的,蒋介石不得不把一批批部队投进战场。他明知孩子们将九死一生而且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但他必须这么做。最终淞沪会战结束时,中国军队阵亡12万人,负伤者超过了30万,江南地区中国军队几乎消耗殆尽。但大部分企业、机关、学校最终撤往了中部地区,到了这个份上,和谈已经没有任何的可能。唯一能够做的就只有血拼到底,蒋介石撤往武汉继续领导抗战,战争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相关推荐:

玫瑰红葡萄酒

商务礼仪:吃西餐的六个“m”

土族有怎样的丧葬习俗?土族丧葬风俗

《弘历观剧图》(1)

如何避免变成只会按快门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