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他十七岁丧父,却以奠定江东基业作为对世界的回应

发布时间:2017-08-03 栏目:专题 投稿:单身的服饰

他,十七岁丧父,刚刚崛起的家族就此衰落,一度泯然常人。

他,二十六岁病逝,他的家族却已成为了江南的主宰。

他,是与他同时代并列争霸的天下诸侯中唯一的一位以弱冠之姿称雄神州的青年领袖。

他留给后人的记忆,更是短短不到九年的时间。

而在他走过的那个时代,他更是活的传奇。一度恨不得杀了他的袁术,依然要赞叹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而作为那个时代北方最强者之一的曹操,也不由得感叹道:“猘儿,谓难与争锋。”而被他击败的江左英豪王朗更是称赞道:“策勇冠一世,有隽才大志。谋而有成,所规不细,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名士许贡更是将他与项羽并列,谓之:“策之骁雄,与项籍相似。”

没错,看到这,相信很多朋友就都知道他是谁了,他就是被罗贯中冠以小霸王之称的孙策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而关于他的传奇,应该说,还是始于其父战死之时开始的。

史书记载:策字伯符。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

汉初平二年,就是公元191年,当年幼的孙策还在与一众同伴共同游学于江南之际,可谓少年欢乐之时。奈何,大祸突临。汉末一代名将孙坚命殒行岘山,作为家中的长子,年仅虚岁不过十七岁的孙策,不论他有没有准备好,他都必须承担起属于他的责任,因为,就在他父亲光荣战死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毫无置疑的成为了那个家族里的顶梁柱,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必须从他父亲的手中接过孙氏的战旗。然而,奈何时事艰难,孙坚一死,强悍的孙氏部属只得暂时四散,其中一部也跟着孙策的族兄孙贲投奔了袁术,无奈,年少的孙策只能忍住一时愤怒,与他的母亲,带着父亲的尸体,一起去曲阿投奔了他的舅舅吴景,并将他的父亲暂时安葬在了曲阿。事实上已经失去一切的孙策,只得暗自努力,隐伏起来。机缘巧合之下,孙策又重新募集了数百人的部属。而关于这次机缘,我个人分析,应该主要还是依靠其父当年的威望。毕竟,此时孙策还尚年幼。

而就在孙策蛰伏的这一段时间,遇到的一个人,这个人的一番话,可以说,是对于孙策的最大鼓舞和激励,也正是从此以后,年幼雏鹰才真正张开了翅膀,正式准备开始翱翔。

吴历曰: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纮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绖之中,无以奉赞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於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横流,颜色不变。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策曰:"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无复回顾之忧。

的确,年幼的孙策,很清楚,单凭自己一人的能力,在此大争之世,想要报仇血恨,恢复家族的荣光,只能暂时投靠袁术,求得父亲当年的部属,再图打算,但是,毕竟孙策还很年轻,始终都拿不住主意,何况自己的家人还无人照料。但是,张纮的一番话,无疑是给予孙策的最大肯定,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孙策的最大后顾之忧。于是,雏鹰就要开始展翅了。

江表传曰:策径到寿春见袁术,涕泣而言曰:"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於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愿明使君垂察其诚。"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术谓策曰:"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策遂诣丹杨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於是复往见术,术以坚馀兵千馀人还策。

可以说,孙策的努力,真是一路碰壁,尽管后来,袁术迫于无奈,也才给了孙策一千多人。的确,袁术对于孙氏一族,始终都是抱有防范之心,尽管曾经的那个江东猛虎孙坚已经逝去,尽管袁术面对的这个少年,还不到二十岁。或许,对于袁术来说,当年孙坚纵横九州的身影,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脑海里,即使是面对他那还未成年的儿子,他还是留有余悸。

就这样,孙策暂时在袁术这里安身。此时孙策,或许最缺的就是一场真正立威之战。而孙策此时最大的愿望,恐怕也就是希望能够用一场大的胜利,来向天下展示,当年那个纵横天下的孙氏又回来了。恰好此时袁术与庐江太守陆康结怨,于是袁术告诉孙策,只要他能够击败陆康,那么庐江就是他的了,此战,史书上只用了一句“策攻康,拔之”说明了孙策的英勇与果敢,然而袁术再一次失信孙策,并将庐江封给了旁人。或许,袁术以为,只有将孙策一直留在自己的身边才是最安全的,并自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这是真的吗?

事实上,孙策也很清楚,就这么呆下去,迟早都会被袁术给活活拖死,指望袁术拨给他大股军队,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孙策便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途,颇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孙策直面袁术,并告诉袁术,自己愿意领一小股部队直下江东,凭借父亲的威望,招募军队,并帮助自己的舅舅扫平江东,然后再领兵帮助他征战天下袁术当然不是傻子,他很清楚这是放虎归山,然而袁术更清楚的是,如今的江东,豪杰并起,刘繇、王朗以及严白虎各占一方,手握重兵,就凭他黄口小儿,就准备荡平江东,他以为他是谁啊?既然你要找死,那我就答应你。

江表传曰: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

于是袁术就貌似大方的给予了孙策折冲校尉的职务,然而,却几乎是寸兵未拨。但是,孙策在乎吗?孙策不在乎,此时孙策知道,只能靠自己,也只有自己才是他最大的凭仗。于是孙策召集其父当年投向袁术的部属,然所聚之兵仍不过千馀,骑兵更是不过数十匹,而与孙策一起的宾客愿从者也就只有区区数百人。然而孙策依旧头也不回的纵马领军开向家乡。没错,这支当时看来不过是一支毫无用处的弱旅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向了江东。或许不会有人想到,几年后,就是这支谁都瞧不起的弱旅,竟然真的能够横扫江东,并成为了一支可以与天下诸侯争雄的强军劲旅。或许袁术更不会想到,就是这个他自以为注定一事无成的黄口小儿,短短几年之后,居然会成为了他最强大的敌人之一。

而关于孙策进入江东的战况,史书是这样描述的:

策军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於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可以这么说,孙策入江左的战斗,可谓是真正的大快人心。一句“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就告诉了我们孙策军远远不是袁术眼中的那支偏师弱旅;而另外的一句“军令整肃,百姓怀之”则更说明了,孙策军同时也是一支受到百姓欢迎的拥有良好军纪的部队。

至于孙策进入江左之首战,则有江表传曰: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依繇为盟主,礼据秣陵城,融屯县南。策先攻融,融出兵交战,斩首五百馀级,融即闭门不敢动。因渡江攻礼,礼突走,而樊能、于麋等复合众袭夺牛渚屯。策闻之,还攻破能等,获男女万馀人。复下攻融,为流矢所中,伤股,不能乘马,因自舆还牛渚营。或叛告融曰:"孙郎被箭已死。"融大喜,即遣将于兹乡策。策遣步骑数百挑战,设伏於后,贼出击之,锋刃未接而伪走,贼追入伏中,乃大破之,斩首千馀级。策因往到融营下,令左右大呼曰:"孙郎竟云何!"贼於是惊怖夜遁。融闻策尚在,更深沟高垒,缮治守备。策以融所屯地势险固,乃舍去,攻破繇别将於海陵,转攻湖孰、江乘,皆下之。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孙策在好兄弟周瑜以及其父原旧部的支持下,首战牛渚营,夺得刘繇粮食和兵器无数。当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刘繇,奉他为盟主,薛礼占据秣陵城,于是,综合战况,孙策军再战县南,斩杀笮融五百多人,笮融胆裂,紧闭营门,不敢妄动。于是孙策转而挥师攻打秣陵城薛礼,薛礼不敌,突围逃走。当是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反夺牛渚。孙策便迅速回军,大破之,俘获万余人。此后重新进攻笮融,打的笮融不敢出城半步。一连四战,孙策军几乎是所向无敌,而孙策见笮融负险固守,一时难以攻克,便引兵南向,梅陵一战,又一次大败刘繇别部,接着转兵连下湖孰(今江苏江宁县南湖熟镇)、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等地。然后,又在曲阿与刘繇决战。刘繇不敌,遭到惨败,遂逃往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于是孙策便入据曲阿。

关于孙策军作战,又有江表传曰: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正如史书所记,孙策行军,于百姓秋毫无犯,一开始,百姓们听到孙郎兵到,都胆战心惊,唯恐避之不及,官长们也往往丢弃城池,窜伏草莽之中。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孙策大军所到之处,军士严遵将令,不敢掳掠百姓,鸡犬菜茹,秋毫无犯。于是百姓十分喜悦,争着用牛、酒犒劳部队。于是孙策劳赐将士,发布文告,晓谕下属各县:"刘繇、笮融的乡人和部下来投降的,一概不问;愿意从军的,可以从军,并免除全家赋税徭役;如果不愿从军,绝不勉强。"文告发布后,来归附者可谓四面八方云集风涌,没过多长时间,孙策就招得士兵两万多,征集得马匹一千多。而远在寿春的袁术,在得知孙策大胜的消息后,只能是悔之晚矣,便做了个顺水人情,向朝廷表奏请孙策为殄寇将军。而也就是从此以后,孙策之名才真正开始威震江东。不久,刘繇又放弃丹徒西逃,孙策遂东进夺取吴郡。于是,江左孙郎的威名,真可谓天下尽知,而此时孙策,虚岁不过二十一岁。

在尽占吴郡之后的孙策,当然不会就此停手,同时,当此之时的江东,再也没有谁能真正挡住孙策军的兵锋了。一年之后,也就是建安元年,孙策整齐军备,正式开始了全面统一江东的战役。

史书记载: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馀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什么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就是,面对严白虎等人的精兵强将,孙策只是一句“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便领军,直下浙江,东冶一战,尽杀敌军,于是,那些在袁术眼中不可小觑的一众割据江东的豪强便就这么被孙策灭了。而后,孙策,乃各封赐部属领江东诸郡县,即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舅父吴景为丹杨太守,以族兄孙贲为豫章太守;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孙贲弟辅为庐陵太守,父亲旧部朱治为吴郡太守。同时,又有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孙策谋划。而此时孙策,虚岁不过二十二岁。距离当年离开袁术时所领的偏师弱旅,才短短不过两年,天下便又出现了一位可以争雄的诸侯豪杰。真无怪乎刘克庄以诗称赞道:霸略谁堪敌伯符,每开史册想规模。一千扫众横江去,十七成功自古无。

的确,纵是前汉冠军侯霍去病,也方才十八岁建功,而且,其又有整个帝国为其做后盾。而孙策,却几乎是以白手起家,以一偏师转战江东,真不愧是一代英杰啊!

关于之后的孙策,又先后绝袁术,攻黄祖为父报仇,败刘勋夺取庐江。真可谓兵锋所向,无人可挡。当此之时,袁绍兼并四州称雄北方,而孙策又一统江东,对于孙策,曹操更是只能予以安抚。关于这一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吴历曰: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犭析儿难与争锋也"。】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曹操一生夺人妻女多了去了,可是,将自己的亲人送出去许配他人的,真可谓屈指可数,就因为他是孙策,尽管他还是弱冠之年,就足以让曹操如此敬重,当是时,天下青年俊杰,真可谓,独策争雄啊。

然,天妒英才,《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的最后只用了短短的一段话,就结束了孙策精彩而传奇的短暂一生: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安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狭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并不是只有曹操才会用,年纪轻轻的孙策,就已经具有了远超常人的战略眼光,孙策很清楚,一旦拥有了汉献帝,孙策的兵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始兼并天下,也用不着现在事事都要曹操来册封。值此之时,曹操与袁绍对峙与官渡,而许昌防守空虚,正是孙策发兵夺取汉帝的千古良机。然而,上天却仿佛给年轻的孙策开了一个玩笑,当孙策还未开始发兵之时,偶然间出现的一小小刺客,就让一只才刚刚展开翅膀准备高飞的雄鹰就此折翼。没有人知道那是怎么样的伤,能够如此之快的让年轻力壮的孙策就那么乍然逝去,但是,孙策在即将逝去的那一刻,能够以一种极为成熟的口气吩咐他的部署,已经足矣让我们对这位青年领袖抱以崇高的敬重之意了。

事实上,在那个时候,孙策已经有孩子了,只要那个时候的孙策说一句,让他的好兄弟们来辅佐他的孩子,我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去辅佐他,然而孙策放弃了,孙策比任何人都清楚,当此大乱之世,孙氏的未来,以及江东的未来,绝不能托付给一个还未懂事的小小孩童,哪怕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绝对不可以。于是,病重的伯符以一句“公等善相吾弟”就完美的完成了江东的权力交接。同时,又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的鼓励之意,来告诉自己那年龄也才不过十八岁的小弟,你能行,哥哥相信你。而后,带着无限遗憾之意的孙策,便就此阖然逝去。终年26岁。

而后,史书的记载就是: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

终究,他的那位弟弟,终不负孙策的厚望,终于以制霸天下的雄姿建立了属于孙氏的王朝霸业,然,在失去了孙策之后的江东孙氏,最终势力也仅仅是止于了长江以南。如若当年,孙策果真能夺下许昌,迎回汉帝,或许,天下又是另一场风云吧。只可惜,历史终不容我们做任何假设。

我辈如今也就只能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诗句,来感叹曾经的风雨成败。

而关于孙策的故事,也就是到此为止,然而,后人对于孙策的怀念亦是历代皆有。

最后的最后,我仅举何去非的评点,来结束本文。

孙策壮武,术略过于其父,又有周瑜、鲁肃之俦以辅其起。惜乎,坚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奋于中原以竞天下。然策一举而遂收江东,为鼎足之资,使之不死,当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于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盖袁绍已据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独无隙以投之故也。以刘备之间关转战,至于白首,不获中州一块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馀渡江转斗,不数岁而席卷江东,此其过备远矣。

本文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二十三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历史百家争鸣公众号:ihxory

相关推荐:

新编越剧《赵氏孤儿》“文戏武唱”

解析:湖南祁剧的历史及其来源

文化浅谈:剪纸艺术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锡伯族文化 锡伯族家庙建筑有什么特色

袁世凯上台后,北洋军为何兵变?然而结局太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