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唐宪宗被“禅让”的背后,有没有逼宫杀父的嫌疑?

发布时间:2017-08-04 栏目:专题 投稿:闪闪的鼠标

至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逐渐下降,趋于衰落。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的长子李纯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即位,是为唐宪宗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他勤勉政事,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让一度疲软不堪的大唐帝国有了中兴的可能。然而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生之中似乎都充满着谜团。他的登基有着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秘密。他因父亲顺宗禅让而即位,可是在这之前他一直默默无闻,甚至不被父亲看重。他在28岁才被立为太子,却又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登基为帝。这一切似乎来的极不自然。他是不是像世人怀疑的那样,密谋政变逼宫呢?他的父亲顺宗的突然死亡,与他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一、唐宪宗的登基,是政变逼宫还是父亲禅让

宪宗幼年时期有一段轶事。这件事情让他从小开始就被祖父唐德宗预订为皇位的继承人。但是,他似乎却不被他的父亲顺宗所喜爱。

这件事情源自于建中四年(783年)。这一年长安城发生了“泾师之变”,唐德宗仓皇出逃前往陕西,那些没有来得及撤离的宗室子弟,有77人死于叛军之手,这使德宗一直痛疚不已。一年以后德宗重返长安,却发现皇长孙李纯(即后来的唐宪宗)被宦官藏了起来,还活着。当时李纯只有6岁。唐德宗自然喜出望外。有一天,李纯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他玩耍,问他道:“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回答道:“我是第三天子。”这一回答使德宗大为惊异,作为当今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继承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当时皇室弟子多半被乱军所杀,李纯即位的可能性本来就非常之高,所以这句话很契合实际。德宗皇帝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大为惊讶,认为他有天子之相。贞元四年(788年)六月,李纯被封为广陵郡王,此时他只有11岁。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李纯被册立为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权勾当军国政事,代理监国之任。这一切来的是十分突然的。首先,李纯作为广陵郡王的这十几年里,一直深居内宫,在宦官和学士的陪同下用功读书,从来没有过问过朝政。虽然他是祖父唐德宗心目中的继承人选,但是他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父亲顺宗立为太子,甚至不得到父亲的重视。他直到28岁才被立为太子,可以算是以为名副其实的“老太子”了。那么这突然得来的太子之位就不得不令人有所猜疑了。不但如此,在被册封为太子之后仅3个月就开始监国,总览一切朝政。这不禁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当时的唐顺宗只有44岁,正值壮年,为何突然让太子监国?他难道是因为得了什么重病失去处理朝政的能力吗?然而这一切在当时都没有任何结果。唐顺宗没有给出任何因自己身体不行了而册立太子监国的理由。

早在唐宪宗被册立为太子之前,朝臣“二王”集团的陆质借侍读之机,曾向唐宪宗进言,要他不要总是蛰居深宫读书,应当早日为自己谋划。唐宪宗义正言辞地说道:“陛下令先生为我讲解经义,怎么还扯其他的事?”这件事情表明,早期的唐宪宗根本没有表现出他有窃取权力的想法,或者说他把他自己包装成了一个不问世事,与世无争的郡王的形象。没有人能窥探他的心里。那是不是可以说明,一个没有权力欲望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被父皇立为太子并且摄政监国,这期间有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这一年的八月四日,宪宗正式得父皇传位禅让,于八月九日即位于宣政殿。他从一个普通的郡王到登上最高权力的顶峰,仅仅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这一切确实来得太快了。快的不得不使人们感到怀疑,难道有什么神力相助吗?

二、朝野上下,疑点不断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唐宪宗登基这一年朝野上下都发生了那些不寻常的怪事。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六月,最早动议皇太子监国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在八月十七日,突然暴病而死。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事出有因,很值得探寻。与韦皋上表差不多同时,荆南的裴均、河东的严绶也不约而同地给朝廷发来表章,内容竟然也与韦皋的不约而同。剑南、荆南和河东,三地节度使相距何止千里,他们为什么能在同一时间给朝廷上同一道请求太子监国的奏疏呢?如果没有幕后的指使,这样的默契恐怕很难做到吧。那么,幕后的指使是谁?

顺宗太上皇身份迁居兴庆宫以后,宪宗是不是还允许群臣和他相见?当事人刘禹锡在《刘子自传》中记载到:“当时太上皇身体有病,宰相大臣都不能得到召对。而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直接用东汉末年顺帝、桓帝被立的故事比附宪宗的即位。这种描述无意在给世人透露一个隐晦的信息,顺宗禅让的背后,有外人无法明知的隐情。

宪宗父亲顺宗在位时,最看重的应当是舒王李谊。当时不少宫中的宦官和当朝权贵都与李谊有密切的来往。就在唐宪宗登基当年的10月份,舒王李谊就莫名其妙地病死了,《资治通鉴》和旧史中都说他在永贞元年十月戊戌“薨”。种种现象都在表明,唐宪宗是在刻意清除政敌。

最可疑的当属唐顺宗之死。宪宗在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初一率群臣为太上皇上尊号,正月十八日,宪宗下诏宣称太上皇“旧恙愆和”,意思就是旧病没有治愈,这就等于是向天下宣布了太上皇的病情,此举十分罕见。要知道,唐顺宗宪宗太子并且让其监国时,没有一丝一毫的信息显示顺宗生病,不但没有任何信息,而且在半年以后才宣布太上皇病了,不能见任何人。这符合逻辑吗?宪宗曾说“亲侍药膳”,从当月十六日以后,暂时不听政。然而,在十九日,也就是宣布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顺宗就死于兴庆宫,同时迁殡于太极殿发丧。这就非常地奇怪了。一个病人被宣布生病,结果在第二天就被宣布死亡。是什么样的病能这么快致死?如果是病很久了,那为什么在病死之前的头一天才宣布?

这一切就像是在作秀一样。当时有人提出太上皇早就死了,正月十八日向天下通报太上皇的病情,就是为掩盖太上皇被害死的真相。殊不知,这样做是欲盖弥彰,公布太上皇的病情,恰恰暴露出宪宗的做贼心虚,暴露出太上皇之死的可疑。

三、阴谋篡位,谋害亲生父亲

其实把这些疑点串联起来,不难发现,从当初唐宪宗立为太子,到监国摄政,再到后来的登基为帝。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一个阴谋篡夺政权的过程。他的父亲并非是真心禅让,而是在唐宪宗的密切控制之下,完完全全失去了自由。而协助唐宪宗篡位夺权的,就是那些活跃在皇家背后的宦官。其中最负恶名的当属权倾一时的俱文珍。

顺宗即位之初,翰林学士王叔文等倡行革新,为了打压宦官和藩镇势力,发动“永贞革新”。至唐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白居易《卖炭翁》一诗就是对宫市的控诉。早在顺宗太子时,就想对德宗建议取消宫市,当时王叔文害怕德宗怀疑太子收买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劝阻了顺宗。永贞年间,宫市制度强行被顺宗取消,这等于说断了俱文珍等宦官的财路。革新派还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革新派任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俱文珍面对此等情况,和唐宪宗李纯结成党羽,阴谋发动了政变。

据《旧唐书》记载,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二十八日,俱文珍等逼唐顺宗下制,称:“积疢未复,其军国政事,权令皇太子纯勾当。”同时,以更为志同道合的袁滋、杜黄裳为宰相,以取代高郢、郑珣瑜。一个宦官就这样在他的党羽勾结下囚禁了当朝天子。并且用天子的命令发布继承人的消息,把唐宪宗推上了政治舞台。唐宪宗为了权力,不顾父亲的死活,与宦官勾结。甚至为了防止朝野上下可能发生的变化,让宦官集团杀死唐顺宗,以杜绝后患。

卞孝萱先生在其《刘禹锡年谱》一书中首先提出了顺宗被杀的观点。他认为顺宗死得太突然,且不寻常之处太多。此后他在《刘禹锡年谱》、《刘禹锡评传》等书中重申了他的观点。卞先生认为唐顺宗是唐德宗的长子,在被立为太子后,德宗还曾想要废掉他,其原因是德宗身边的宦官们想立舒王李谊。贞元元年(785年),德宗病,想与唐顺宗见一面而不可能。这时的德宗还没有病重到卧床不起的程度,却受到了宦官和在身旁侍医药的舒王的阻挠。德宗死后,宦官们认为“东宫疾恙方甚”,“内中商量,所立未定”。大臣卫次公马上发表自己看法:“皇太子虽有病,但他是嫡长子,内外系心。如果实在不得已,就立皇太孙广陵王。”其他大臣跟着呼应,宦官们的阴谋就只能作罢。顺宗即位后,曾经采取了一系列抑制宦官势力的措施,使宦官们对他恨之入骨,他们遂决定废顺宗、另立皇帝。而被他们看中的人选就是蛰居深宫,有着强烈权欲的唐宪宗

元和十四年(819)七月,群臣讨论给唐宪宗上尊号时,一个宰相主张加“孝德”二字,另一位宰相崔群认为“睿圣”的尊号已经可以包括其含义,不必再加“孝德”,宪宗听了怒不可遏,竟然把崔群贬到湖南任了一个观察团练使。宪宗对“孝德”二字如此在乎,正说明他“内有惭德”,心中有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参与了囚禁唐顺宗并且参与逼宫,杀死唐顺宗的一系列事情。

相关推荐:

瓜尔佳·费英东生平简介 瓜尔佳·费英东是怎么死的

北宋灭亡到底谁之过:开国之初已埋下祸根

孔雀公主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中央政府采购网(zyc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