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皇帝中拥有最高学历的是谁?没想到是他

发布时间:2017-08-06 栏目:专题 投稿:愉快的鸵鸟

就在王莽忙于篡位抢权的时候刘秀忙于成长。

就在王莽忙于复古改制的时候刘秀从萧县叔父那儿回乡种地。

就在王莽惹恼天下人,到处出现起兵反抗的时候刘秀想上大学进一步深造。

公元14年,刘秀19岁的时候,放下地里的庄稼,告别亲人,到京城太学读书。

在今天,19岁才读大学,年龄已经不算小了。但在当时,这无所谓,因为在太学里,头发白了仍在求学的、大半辈子白发伴青灯苦读的比比皆是。

就是在这里,刘秀拿到了可以算是与历代君王相比最高学历

值得一提的是,刘秀能有这次上太学的机会,也多亏王莽提供了机会。

世界教育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由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太学

公元前124年,刘彻接受大儒董仲舒和丞相公孙弘等人的建议,正式建立太学,专门研究学术,传授学问,是帝国的最高学府。

当时,太学规模很小,只有5个老师、50个正式学生:设5个五经博士(教师),分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每个老师带10个弟子(太学生)。

由于招生名额太少,正式在册的学生只能由朝廷选择“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的高干子弟而来。不过,各郡国可以选拔保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青年学子,作为旁听生,不占编制,数量也不多。

一年后,他们经过考试,如果能通一经以上,就能排队依次做官。

由于太学成为从政的重要途径,所以入学需求十分旺盛,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昭帝时学生增至100人,宣帝时1000人,成帝时更是猛增至3000人。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家都想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好事。

但是,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不尊重教育规律,不注重教育内涵的提炼、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产品的使用(学生就业),只注重学校规模的盲目扩大和学生人数的随意增多,甚至于在学历等问题上掺杂使假,教育的社会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乃至于在某些方面成为社会危害。

比如,王莽辅政和代汉以后,就大规模扩充太学

王莽为了笼络广大读书人,迅速扩大太学招生规模,乍看好像是重视教育,其实是搞面子工程,违背教育规律,同时也违背干部人才成长规律

无论如何,太学扩招,使刘秀从一个回乡知识青年有了到国家最高学府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王莽本人始料未及的是,太学扩招同时也使不少太学生不能像武帝时期那样学得好即可做官。在这种政治生态龌龊、潜规则盛行的条件下,他们出身寒微,没有背景,学了几年后不能及时就业,不得不回家去。他们中的一部分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最早觉醒者,成为打碎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积极力量。

早在公元4年,正在辅政的王莽为了最终称帝,拼命拉拢读书人,其中重要的一手就是太学扩招。

他扩建学生宿舍,增设经学学科,增加教师编制,把每个教师所带学生的名额扩大到360人,使太学生的员额迅速扩大到万人。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使在科技发达、教学条件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一个教师要带好几十个学生也是个重活儿。

在那个没有投影仪和麦克风的时代,一个教师要带数百名学生,必须经常地忽悠大家。

王莽还命令各地把擅长各种学问,甚至方技的人,公费送到京城太学。他还在各郡县设立太学分校。

刘秀来到太学,师从庐江人许子威学习《尚书》。

这时的太学,老师的教学效果已远不如以前。

刘秀同学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

《后汉书》《太平御览》等权威史籍说起刘秀学习时,是“略通大义”“大义略举”,不少人据此认为他学习成绩不好。

甚至,有人联系他上学期间的其他活动,说他不务正业。

其实,权威史籍的记载和他一生努力学习工作的事实表明,他在太学学习成绩是很好的。

刘秀是怎样成为最有本事皇帝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有与之相符的“学力”:他能够学以致用!

相关阅读:

两千年前,中国出了个奇葩皇帝,我相信他不是穿越了,他只是疯了

相关推荐:

论两晋南北朝对关于三国诸役的评论

揭秘:紫禁城没有厕所 慈禧太后是怎样方便的?

苏慧伦《Hey Boy》歌词

王菀之《酷爱》歌词

潇梦临《飞舟》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