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通鉴||商鞅如何在秦国强力推行变法?

发布时间:2017-08-06 栏目:专题 投稿:俊逸的水杯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资治通鉴》第二卷

阅读提示:商鞅秦国如何强力推行变法

商鞅变法不仅对秦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历史发展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商鞅变法是继李悝在魏国变法之后,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变法之一。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世无不交口称赞,李斯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说:“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商鞅变法也称赞有加,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变法从来都是困难重重的,如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只进行了一年多,就以吴起死于非命而失败告终。那么在商鞅变法中,公孙鞅是如何推行变法的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公孙鞅是如何来到秦国的?

公元前361年的某一天,魏国相府,哀风愁云,老公叔痤躺在塌上,正在与死神做拔河运动,呼吸急促而困难。他之所以撑着一口气不肯就死,是因为他还在等一个人,要交代一件大事。

公叔痤所要等的这个人就是魏国国王魏惠王魏惠王当时刚刚上台不久,大小事务对公叔痤多有倚靠,如今公叔痤大病不起,自然要来探望。

魏惠王来到相府,瞧公叔痤那样子,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便问公叔痤道:“如果您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

魏惠王离开相府,却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

公叔痤对魏惠王提到的公孙鞅,出生于公元前395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因为公孙鞅来自卫国,所以也称卫鞅,后来,秦孝公把商地封给公孙鞅,人们才改称其为商鞅。当时,公孙鞅正在魏国的相府里帮公叔痤打打下手,做一些秘书之类的工作。

公叔痤等魏惠王离去后,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

公孙鞅听完这话,既好气又好笑。公叔痤这只老狐狸,就是在临死之前也不忘玩心眼。他这样做,无非是既想对魏惠王尽忠,又想对公孙鞅尽义。遗憾的是,魏惠王公孙鞅都不准备领情。魏惠王不领情是因为愚蠢,公孙鞅不领情则是因为他看透了魏惠王的愚蠢。 于是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

公孙鞅没有马上逃出魏国,魏惠王果然也没有对公孙鞅怎么样。恰在此时,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嬴渠梁继位)向天下发布人才招聘令。

此时秦国所处的情况是,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十几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夷族,予以鄙视,不准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

排外情绪历来有之!泱泱“中国”只有在被“外来者”揍疼了,才会睁眼看世界。自以为中心的“中国”思想,对中国的发展进步祸害不小。嬴渠梁正是受到这种排外观念的刺激,决心要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

嬴渠梁当时才21岁,却雄心勃勃,他向天下发出了招聘人才的告示,说:“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一个国家希望由弱变强,最关键的是人才。嬴渠梁目光如炬,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诚意招贤纳士很不简单。但真正吸引公孙鞅的是嬴渠梁所说的“奇计强秦”这四个字。“奇计强秦”其实就是“弯道超越”,弱者想要赶超强者,需有“奇计”,不走寻常路。嬴渠梁能够看到这一点,不仅不简单,而是还很了不起。于是,公孙鞅只身前往秦国

秦国在当时的几大诸侯国中,可算是最为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公孙鞅又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所以刚开始很不适应。更令公孙鞅沮丧的是,他无法马上面见嬴渠梁。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后来公孙鞅认识了一个叫景监的内宫太监,是他想方设法让公孙鞅见到嬴渠梁。

后世对公孙鞅通过太监景监得见嬴渠梁颇有微词,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历朝历代,不要说通过太监,就是通过后宫的关系往上爬的人也不在少数。自古成大事者多务实而不拘小节,何况当时的情况也不容许公孙鞅讲究这许多,如果他被虚名所困,被细枝末节的小事所束缚,无法见到嬴渠梁,还能干出什么大事?

事实上,嬴渠梁的秉性与公孙鞅相似,也是个富有远见、务实而不讲究虚名的人。公孙鞅第一次见到嬴渠梁时,试图以帝道游说嬴渠梁,嬴渠梁听得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公孙鞅是狂妄之徒,不可任用;第二次,公孙鞅用王道之术游说,嬴渠梁仍然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公孙鞅。经过这两次试探,公孙鞅大概了解了嬴渠梁的为人,于是拿出自己的真本事,说出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之策,嬴渠梁听得津津有味,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就是公孙鞅来到秦国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要说这一历程,目的是让大家对公孙鞅此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公孙鞅是如何在秦国强力推行变法的。

1、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争取支持。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准备开始实行变法改革,但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于是公孙鞅秦国的贵族之间发生了一次辩论,这次辩论为商鞅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商鞅变法的顺利进行争取到秦国高层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孝公嬴渠梁的支持。这点很重要,李悝变法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有魏文侯的支持,而吴起变法,起初的一年里,在楚悼王也算成功,但当楚悼王后,吴起马上被杀,变法失败。

公孙鞅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秦国贵族代表)反驳说:“你说得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公孙鞅的意思很清楚,其一、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效决策无需人多,人多则嘴杂;其二、做大事不能受制于愚蠢的人,因为愚蠢的人缺乏远见,目光短浅又喜欢安于现状,不希望变法所以,我们要做聪明的人、贤德的人;其三、秦国想要富国强兵,不再受制于人,就必须实行变法,打破旧有的思维习惯和利益体系。

嬴渠梁显然听懂了公孙鞅的意思,赞成道:“说得好!”然后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并让公孙鞅制定变法法令

2、为变法宣传造势,准备充分,取信于民。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走出来,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前往北门,后面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民众。当他把木杆拿到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百姓们终于哗然,一方面,他们只恨自己刚才没能早点站出来搬那木杆;另一方面,他们对政府的公信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徙木为信,说白了是公孙鞅特意搞出来的一场政治秀,其真正的目的是要为变法造势,让民众相信政府,相信政府的公信力,进而让民众相信,政府接下来的变法措施是真实可靠,说到做到的。

3、严格执法,违法必究。

变法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甚至连太子也无视变法措施,触犯了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组织纪律的维护,变法政令的贯彻落实,都需要执法者的公平公正严格执法,不能厚此薄彼,否则上行下效,组织纪律必遭破坏,政令也无法贯彻落实。同时公孙鞅也知道,此刻大家都在看公孙鞅如何处置太子触犯法律的事件,如果公孙鞅太子不加以处罚,那么,刚刚在秦国展开的变法就注定要失败。

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此一举,公孙鞅最终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向秦国百姓宣布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但念在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然而太子的老师们没能教导好太子所以必须替太子受罚。于是便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嬴渠梁的哥哥)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到公孙鞅的处理结果,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公孙鞅太子以及太子的老师都处罚了,老百姓谁还敢以身犯法?!

4、控制舆论,严禁乱法。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当初那些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竟然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听到这些议论后,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下令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去住。从此以后,秦国百姓再特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了。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公孙鞅所以禁止百姓议论法令,原因正在于此。不过,他那个时代民智未开,所以可以这样。现在,时代不同啦。

(原创不易 请多支持 感谢关注“至简点评”)

相关推荐:

刘继卣生平简介

藏族平顶碉式建筑的特点 藏族平顶碉式建筑

四川洪椿坪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作者

不懂色彩的通信博士不是一个好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