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是非周作人:五四先锋,抗战时却甘当汉奸,连老军阀都不如

发布时间:2017-08-06 栏目:专题 投稿:乐观的荔枝

周作人杨荫榆于二三十年代都曾是北京知识界的显赫人物。周作人在蔡元培长校北京大学时,得其兄鲁迅推荐,任北大东方语文系主任兼教授,后因善书 “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而名声大噪。杨荫榆1924年夏继许寿裳任北京女师大校长。1925年5月9日,她开除了学生自治会的六名职员,学生教师多不服,教育部长章士钊则支持杨的行为,并于8月1日派军警解散女师大,五天后下令停办该校。之后的11月,章去职,女师大复校,杨荫榆也离京。因鲁迅文章的缘故,现在很多人都熟悉这位女校长的名字。周作人于建国后撰写的《知堂回想录》对杨荫榆压迫学生的作法,用一句话总结,说杨“以婆婆自居,把学生们看成一群童养媳。”

“七七事变”后,北大迁校长沙,规定副教授以上者全部南走,因困难留平者凡四人,即马幼渔、孟心史、冯汉叔和周作人。前三位年事已高,周作人当时52岁,肯定不是由于这个理由留守的。“八月二十五日,日本宪兵四人到第二院校长室检查,由(郑)毅生独自支应,后来周作人闻讯赶到,用日语和日宪兵驳辩,那时他还站在北大同人立场说话。”(见《北大旧事》之罗常培《七七事变后北大的残局》文)。曹丕《与吴质书》云:“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刘勰对此则不以为然:“魏文以为‘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韦诞所评,又历诋群才。后人雷同,混之一贯。吁!可悲矣。”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杨荫榆身上。杨自京归南后,在故里苏州办了一所女校。抗战时,日军占领苏州,四邻深受日本军人蹂躏,杨多次仗义去日本领事馆交涉。杨荫榆周作人早年均求学扶桑,与日人交涉大概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吧。杨荫榆的侄女杨绛在其《将饮茶》之《回忆我的姑母》中对此事有详尽记述。 “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去。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看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

周作人的晚节却没有这般闪烁。鲁迅熟知其弟周作人日本情结,在逝世前叫三弟周建人转告之:遇到此等重大问题时,亦不可过于后退。1932年回北京省亲时,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道:“周启明颇昏,不知外事。”但大哥担心的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七七事变”后,周作人以“家累重”“老母寡嫂要奉养”为由,执意留在北平,不肯南下。1938年8月4日,胡适在伦敦听说他有附逆之心,便寄来一信加以规劝。信曰:“臧晖(指胡适自己)先生昨夜作一个梦,梦见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钟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周作人到底未能“识得重与轻”,就任了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总署督办,期间,踌躇满志,招摇过市,后还在报上刊发了着日军戎装照。关于督办一事,他后来回忆道:“既非胁迫,亦非自动(后来确有费力气自己运动的人),当然由日方发动,经过考虑就答应了。”考虑的一个原因,即贪图安逸富贵,其《知堂回想录》中揭开答案:“该职特任官俸,初任一千二,晋一级加四百圆,至二千圆为止。”这样的俸禄,在当时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按著名侨领陈嘉庚“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提案之界定,周是铁定的汉奸。有好事者将这一事实说成是其日本老婆的唆使,其将祸水泼向女人的同时,怕还隐匿着另一重含意。还有人将其附逆行为与他的国家观中的“专制之下无祖国”论点相联系,认为其历来相信国家的本质与功用就是保障人权(见《半是儒家半释家——周作人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解放后,周从事翻译工作,还“摈弃前嫌”写了些回忆鲁迅文章,于1967年了却了一言难尽的一生。周作人的文作得好,恰是作人糊涂,好在现在已没有人再以人废言了,所以各类集子实在出得不在少数。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类似的污点怎能不计较。华北沦陷后,土肥原贤二极力拉拢前大总统曹锟组建傀儡政府,曹身负贿选总统之耻,国难当头却大节不亏,忿然道:“我就是每天喝粥,也不会为日本人做事!”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于“九一八”后也蛰居北平,却多次拒绝出任伪职,曾言:“自古中国严外国之防,罪莫大于卖国,丑莫重于媚外。佩孚等束发受书,尝闻大义,誓不与石敬瑭、张邦昌、刘豫、吴三桂共戴一天。宁饮弹而瞑目,不为外奴以后亡。佩孚等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大学者的周作人在民族大义上却不如一介武夫。同是留守的孟心史,为守“饿死不失节”的信条,全家只落得日食一粥,最后与夫人双双被饿死。几番比较,周出任伪职的原因便可猜出大概了!从他身上,让人仿佛又看到了钱谦益、侯朝宗、马士英、阮大铖之属龌龊的影子。

顾宪成《反自录》中关于大体与小节的辩证耐人寻味:“凡论人,当观其趋向之大体。趋向苟正,即小节出入,不失为君子;趋向苟差,即小节可观,终归于小人。”鲁迅在一次谈话中也涉及到了这一命题:“中国人对于某人的观察,因其偶有错误、缺点,就把他的一切言语行动全盘推翻,譬如有人找出高尔基一点‘坏处’,就连他的全部著作都不看。又如吴稚晖不坐人力车,走路,于是崇拜他,反而把他的另外行为,比损害一个人的体力更不止的一切,都可宽待。又如孙传芳晚年吃素,人们就把他的杀人凶暴,都给以原谅了。”(见许广平《片段的记录》)林彪有“小节无害论”:“大节好,小节也好,固然好,但这样的人不多;大节不好,小节不论好不好,都不能用;大节好,小节不好的是多数,还可以用。”周作人学问了得,文章了得,虽说不应因人废文,但论及作人,却因大节“趋向苟差”,故“终归于小人”。周作人周作人,恰在作人上出了问题。

有好事者爱屋及乌,为周作人汉奸行为寻找理由,为此可以借用台湾作家南方朔的一段话应对之:“他们看不见历史过程中的生灵涂炭及慷慨悲歌,而相信自己的破文章掷地有声,孙中山的性生活大过了他对历史的影响与意义,君主立宪这个早已被否的问题也被重炒,甚至连袁世凯、段祺瑞也都被翻案成了英雄。文人知识分子只会唱矫揉做作的小调,中国的民国史热,就是小调的大合唱。”

日军占领青岛后,“苏武留胡节不辱”的王统照困于上海,生活拮据,以至于靠典当度日。有人通知:“你青岛的家被日本人占了,但只要你回去做事,宅子自然可以还给你。”王拍案而起:“我决不做周作人第二!”

《菜根谭》云:“声妓晚景从良,一世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曹汝霖“五四”时曾被骂作卖国贼,后曹从事慈善,每年都要为北平车夫提供棉袄,且亲自送往车夫处。穷人死了,曹为其供棺。他经营发起的中央医院,免费为穷人看病。抗战爆发后,曹拒绝任伪职,公开表示要以“晚节挽回前誉之失”。晚节要紧矣!

相关推荐:

餐桌上家庭教育礼仪常识

韩国饮食礼仪集锦

贵州雷山县郎德苗寨举行13年一度的“招龙节”

白酒酿造对水质的要求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不败名将 兰陵王高长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