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磨砖岂能作镜,你我都有可能顿悟吗

发布时间:2017-08-10 栏目:专题 投稿:激昂的朋友

马祖道一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再传弟子,禅宗能够广泛流传,跟马祖的关系很大。《景德传灯录》里说他有入室弟子139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他的门徒为了表示对他的尊崇,称他为“祖”。慧能以后,被称为祖的禅师只有他一位。

马祖道一年轻的时候跟随怀让大师学禅。怀让大师发现道一每日坐禅,是可以造就的具有上等智慧的人。于是,就走去问他:“请问,你坐禅想作什么?”马祖回答:“想作佛!”怀让大师便取了一块砖头,在庵前的石头上磨动。道一奇怪地问道:“磨砖作什么?”“磨作镜子!”“磨砖怎么能够作镜子?”“磨砖既不能作镜子,坐禅就能成佛吗?”“如何才是?”“正如牛拉车子,车子不行,打车子还是打牛?”道一沉默无言,怀让大师继续说值:“你是为了坐禅,还是为了学作佛?如果是为了坐禅,禅并不限于坐卧的形式;如果是为了学作佛,佛也不限于一定的形象,在绝对的无住法上,不应该有取舍的执着。你如果学作佛,就等于杀佛;如果执着于坐的形式,就不是最高的绝对禅理。”

“磨砖作镜”是禅宗著名的公案,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把握绝对本体?

怀让是慧能的弟子,他是主张顿悟的。认为领悟至高无上的佛理不是通过坐禅、打坐等形式主义的方法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达到的。因为禅宗认为佛理在每个人的心里,觉悟就是佛,不觉悟就是凡人,所以对佛理觉悟是在一霎那之间完成的,这种方法称为顿悟

顿悟说同传统的佛学修行方法不同。佛教传统教义认为,众生必须经过长期的修行,才能达到佛位,称为渐悟。按照印度佛教的要求,出家人必须修苦行,又必须从理论上解决宇宙人生的许多问题,必须诵习研究浩如烟海的经书,经过渐修而逐渐达到佛的思想境界。据说释迦牟尼本人在离家出走后,就是先修每天只吃一粒米的苦行,修得身体赢弱不堪,到河边洗澡差点爬不起来,后来拉着一根柳枝爬上岸来,已经气息奄奄。一位好心的牧女救了他。他后来又在菩提树下坐了48天,才创立了佛教

顿悟佛教中国化的产物,适应了多数中国人重直觉而不重逻辑思辨的思维方式,也适应一般人厌恶苦行的自然本能。唐代禅宗的创始人慧能着力阐发顿悟说,他认为顿悟就是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慧能看来,自性本来清净,一切佛理都在心中,一旦觉悟,便“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他也并非不要修行,不要旁人指点,而是认为本性是佛,不需要向外寻求。

禅宗顿悟,是要人成为有觉悟的人,没有任何精神痛苦的人。然而,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都处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各有不同的生活境遇。因而,同样是对“佛”的信仰,即对于觉悟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众多的信徒那里,所达到的具体境界又是不尽相同的。印度佛教把修行分为几十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境界,逐渐提升。中国禅宗则不然,他所讲的顿悟成佛的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人都有自己在特殊的生活境遇中的悟境,有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只要觉悟了,他就是他的那个生活境遇中的“佛”。

禅宗主张通过顿悟来排除对外物的执着,超越现实生活,从而觉悟到作为绝对本体的佛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从认识论上来说,禅宗所讲的反观内心的“顿悟”,可以称之为“内向反省的直觉法”。它教人要成佛不必向外追求,只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那“本原清净心”就行了。

顿悟主张通过突然的灵感把握全体,获得全面性的认识而豁然贯通。它看到了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和断裂,丰富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思想,直接启发了以后的宋明理学。顿悟讲的是人的道德意识如何自觉,道德人格如何建立的问题,但是在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涉及到认识过程中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联系与矛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现在的认识论研究中是有价值的。顿悟对人的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肯定。但是把顿悟过于夸大,就会形成认识过程中的神秘主义,从而导致认识流于虚妄、粗放。

相关推荐:

俄罗斯风俗禁忌

2016年端午节放假时间安排表

乌毡帽黄酒的饮用方法

云南晋宁二街圣宫戏台(2)

开国大典前后的夜晚,毛主席为啥都彻夜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