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知识和智慧,现代人比孔子和苏格拉底聪明吗

发布时间:2017-08-15 栏目:专题 投稿:背后的溪流

我们比起两千的孔子苏格拉底来说,懂得许多他们不知道的知识,比如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每天从地平线上升起,我们还会解高次方程,而这些古代哲人不懂,能不能说,我们比他们有智慧?好象一般人都不会这样认为。

知识智慧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上的大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契一生思考的主要问题就是知识智慧的区分,知识怎样转化为智慧问题知识通常与无知相对,包括常识与科学,是可以用语言、概念来描述的东西。往往是对世界的某个局部、具体领域或肯定或否定不带感情色彩的陈述。所谓智慧,日常的用法含义比较含混,比如说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富于智慧,含义很广泛。哲学上讲的智慧不是回答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小聪明”,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比如老子、庄子所讲的道,超越名言,无所不在,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佛学里面常讲智慧,认为人生活在五浊恶世,在生死苦海中轮回,非常痛苦,智慧是由痛苦的此岸到快乐的彼岸的方法。儒家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哲学的智慧,拿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说:“是使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智慧知识的区分在于,知识是对世界某个局部的认识智慧是对于世界整体或大全的认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知识是纯客观的理性的认识,而智慧带有主体的情感、意志等特征,在一个智慧者的眼睛里可以看到“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人生感悟,在“拈花微笑”、“庖丁解牛”等故事里智慧呈现出一种主客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智慧里面体现了人的灵性、人的尊严,在冯契的哲学思想里,智慧不仅仅是化理论为方法的问题,还有化理论为德性的问题,所以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感悟,最终要通过一定的人格体现出来。

不同的科学家对同一科学问题解决的办法往往是运用相同的方法,即使小有不同,但彼此都会形成共识。但在哲学上,不同的思想家对同一问题所提供的回答常常大相径庭,但不妨碍都是智慧。牟宗三在曾经说过,世界是混沌的,哲学就是通过某个孔道注入一缕光线,照亮整个世界。各个哲学家、各个民族追求智慧的趋向不同,因而认识世界的孔道不同,但这种智慧之光都足以照亮整个世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智慧的人,但如何才能由知识智慧的飞跃,达到智慧的境界呢?哲学家们的看法是:

首先是要有实践、阅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正管用的东西,往往来自实践。《红楼梦》里的贾府,最有智慧的应该说是贾母,贾母的智慧主要是是来源于生活经验。庖丁解牛,能够以无厚入有间,应该说有智慧的,但这种智慧不是来自于学习或老师的传授,是在实践中自己悟出来的。

其次是要有知识积累。读书破万卷是知识积累,下笔如有神是知识智慧的飞跃。佛教讲顿悟、渐修,朱熹讲“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后才有“一旦豁然贯通”,都是说智慧的获得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过去中国文化里面很有影响的儒家,在政治和人生哲学方面很有影响,主张多识“鸟兽虫鱼之名”,甚至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儒者追求知天命,“通天人之变,究古今之际”,但是也不排斥对具体知识的学习,离开了具体知识智慧就会变成神秘、枯寂的东西,最终成为空洞无物的概念游戏。

再次要有悟性。要达到智慧的境界,光有知识积累还不行,还要有悟性。禅宗的六祖惠能,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悟性很高,听人讲《金刚经》就能悟道。孟子讲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哲学所追求的智慧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释,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讯问评价真善美的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成的知识进行质疑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由于知识有时又会蒙蔽人的智慧,所以一个追求智慧的人除了有爱智的激情以外,还要有清明的理性。《侠客行》里的石破天,人家都叫他狗杂种,无知无识。但是神秘岛上的武功秘诀只有他领会了。原因在于别人注意到的是书法、字义之类知识性的东西,而他不识字,看到的一笔一画构成了内气运行的路线。这里有深刻的哲学寓意,光读书不思考的人往往容易为书本所束缚,为语言所遮蔽。而真正的智慧往往是对原创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相关推荐:

访著名写实油画家王沂东

藏历年习俗:吃“古突” 迎新年

指南针最早的形式叫什么:司南——勺子般的物件

自助餐起源于什么时候?自助餐的介绍

人口只有90多万户的北周,如何能够灭掉300多万户的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