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三国故事——你知道得太多了!

发布时间:2017-08-15 栏目:专题 投稿:无奈的豌豆

国产影视作品的谍战剧当中,总会有这样一个经典桥段。当一个秘密眼看被泄露的时候,特务会对知情人杀人灭口,在知情人被杀害后,特务总会说一句“你知道得太多了!”这样一个桥段被无数次地展现在荧屏上面。后来还有因此衍生出来很多笑话,比如“有一个神经病,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一把枪.他走进一条黑暗的小胡同,过不久,有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他二话不说,拿枪顶着他的头按在地下,问道:‘1+1=几?’年轻人思考了许久,说道:‘2’神经病豪不犹豫的开枪杀死了他,把枪拽入怀内,冷冷的说道:‘你知道的太多了 ’”。

细细思考,无论是影视剧里“灭口”的经典桥段,还是笑话中那个“可怜的年轻人”,知道的多与少,并不是被灭口的真正理由。 “被灭口”的主儿,真正被灭口的原因,还是因为“灭口”的人为自己杀人灭口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在中学课本里就有这样一篇叫《杨修之死》的课文,出自中国经典的半文半白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这这篇《杨修之死》当中,杨修最后被一代奸雄曹孟德以“惑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具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出身(杨震和杨彪都做过太尉一级的高官),在曹操手下做主簿时,这位杨主簿也是尽展才华,让曹丞相甚为满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杨主簿,却还是死于曹操手下,不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这是为什么?

在这篇《杨修之死》当中,罗贯中先生写到“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为了佐证罗先生提过这样几个事。第一个就是曹操视察为曹操自己建造的一座花园之时,不置可否,只在花园的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说道“门上加活,乃是‘阔’字,丞相意思是将大门扩大”,这件事虽然受到了曹操的赞美,却对此人心生憎恶,一个统治者是最怕别人猜透他心思的,没想到杨修却犯了这样一个“忌讳”,这就是“你知道的太多了!”第二件事则是,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看后在这盒酥上面写上了“一盒酥”仨字,这次杨修看到后,竟然让人一人一口分而食之。曹操见后问他,他的回答是“丞相的命令时‘一人一口酥’,我们哪儿敢违抗丞相的命令”,曹操听后,虽笑但心中则更增加了一分厌恶,这件事也是因为这位杨主簿知道的太多。而第三件事是,曹操怕人谋害自己经常对下人们说“我做梦好杀人,你们不要随意靠近”,一天夜里曹操睡觉,故意将被子蹬落到地上,近侍上前拾被竟被曹操手起刀落杀死了。曹操醒后,装着说“何人杀我近侍”并痛苦厚葬了死者,此时的杨修却在一旁说了一句“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从这个事例上看,杨修始终不明白自己虽然有智慧、有能力,但为什么始终只是个主簿到不了核心幕僚的位置,从根上说还是曹操——一个典型的统治者,就是不希望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知道得太多。当然,后来还有多件涉及曹操立嗣的事,让这位“奸雄”终于对这位才子”痛下杀手。其实,这恰恰是因为这位才子”的恃才放旷导致了杀身之祸,从根上说还是那句话“他知道的太多了”。

除了以上的那些,杀这位才子”还需要有个借口。当曹操进兵汉中,蜀魏两军僵持不下,魏军进退维谷之际,曹操一个“鸡肋”的口号,竟然又被这位管不住嘴的“才子”,解释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早晚必退”。这给曹操一个绝佳的杀之后快的理由——惑乱军心。《杨修之死》这个故事就这样,最后在杨修被杀的结果中落幕了,或许一代奸雄曹操没有现在影视剧当中的那样,杀完人还要补上一句“你知道的太多了”,但这或许就是曹操的心声。当然,杀人的理由和动机绝不是被灭口的人知道得多,更多的原因是这句话之外的原因。

相比之下,另外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贾诩,就好得多。虽然也干涉了曹操立嗣的事,但做事之巧妙让人觉得似乎在没有看到他的倾向性的前提下,轻轻松松地把曹操最有才华的儿子——曹植给整出了局。而贾诩的办法是啥呢?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无论是袁绍还是刘表都是废长立幼的典型,这在封建宗法制盛行的封建社会,是难以想象的。或许贾诩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带有一份对宗法制的坚守,然而他对曹操问题的回答巧妙地避开了,违背封建宗法制也获得成功的诸多案例。从侧面看这显然未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的态度,显然对曹植不公平,但这也并未引起曹操的猜忌,关键还是在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之时,贾诩先对曹丕派来的人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曹丕正是因为有了这条建议逐步获得了曹操的信任,并且几乎是在水到渠成的基础之上,贾诩说的“袁绍和刘表”的反面案例。所以贾诩才真正是有策略的,远强于杨修们。

不管怎么说,做人都不应该“恃才放旷”,有句话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有些时候智慧是需要藏起来的,锋芒毕露始终是折得最快的。

相关推荐:

永登经典方言总汇

韩国饮食文化特征

壮族民风风俗

老照片直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大典袁世凯祭天的真实场景

撒切尔如何依靠镇压工人运动,振兴已经低迷了10年的英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