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三国解读:威风八面的马超为何在入蜀后泯然众人矣?

发布时间:2017-08-21 栏目:专题 投稿:忧郁的睫毛

(新三国剧照:马超

本文作者为我们爱历史团队成员,通俗历史作家覃仕勇。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 (今陕西兴平) 人,汉末卫尉马腾之子,是众多“三国迷”心中的名将,其曾与韩遂起兵讨曹,夺长安、占潼关,予取予求,所向无敌。在潼关,连败曹操麾下的曹洪、徐晃、于禁等猛将,惊得曹操割须弃袍,落荒而走。

马超在军事上是如此出色,在个人勇力上,更是世上罕有的战神。“虎痴许褚裸衣斗马超”、“葭萌关挑灯夜战张飞”两大桥段都让人们神摇色动、血脉贲张。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威风八面、横行沙场的英雄人物,却在投奔刘备后沦落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泛泛之辈!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是演义历史的差别。

上面提到的夺长安、占潼关,吓得曹操割须弃袍、“虎痴许褚裸衣斗马超”、“葭萌关挑灯夜战”等等情节,其实都是《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虚构出来的。

历史上的马超,原本就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虽说在曹操征韩遂的过程中,马超的确是让曹操吃到了一些小亏,但很快就被曹操击败。他后来依仗着家族在凉州的影响力,割据了陇上诸郡,但根本没有能力立足,只好先投靠张鲁,再转投刘备

军事、谋略是如此不济,那么,勇武方面又如何呢?

在《三国志》的《马超传》中,杨阜曾对曹操说过:“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

按理说,这个评价不算低了,有韩信、英布一样的勇力,还差得了吗?

可是,该传又提到,马超潼关曹操对阵时,马超自负身强力壮,想出其不意地冲上前活捉曹操,可是看到了曹操身边许褚那恶狠狠的双眼,马上心虚胆怯了,摇摇头,先行罢兵。

(新三国剧照:许褚裸衣斗马超

也就是说,马、许并未相斗,当然也就更没有许褚中箭逃跑的事了。而按武侠小说家古龙的逻辑,马超是早早就被许褚的目光、或者说是杀气杀败了。

也由此可见,历史演义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实际上,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肯不惜笔墨地对马超进行铺陈敷染,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贬曹”,通过塑造马超“高大上”的形象来丑化曹操一伙。

所以,在马超投靠刘备后,即使罗贯中把马超列入自己心中的“五虎上将”之中,仍因为以马超形象来反衬曹操的艺术作用已经完成,很快放弃了继续为马超虚构英雄事迹的动力。

所以,演义中的马超入蜀后“泯然众人矣”就不足为怪了。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并没有封过所谓的“五虎上将”。

“五虎上将”的说法,应该是来源于陈寿在《三国志》把关、张、马、黄、赵五人的传记同列一卷的原因。

那么,马超既是资质平凡之辈,为什么又得以与关、张等“万人敌”并列在一卷呢?而且,刘备建立蜀汉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凉州牧,地位极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马超官高,那是因为东汉极其讲究等级、门第、出身,马超出身高贵,家族在西凉长期居于显赫地位。你看,刘备马超高位时,他就明确地说:“朕以薄德,继承皇位,接掌汉室社稷。曹操父子,罪行布满天下,朕忧愤伤悲,痛心疾首。天下怨恨曹氏,盼望复兴汉室,以至氐、羌、獯鬻等少数民族都慕义归服。

由于您信义闻名北部边地,威望、武力都极为显赫,故将凉州托付于您,鹰扬虎踞,兼守北方万里之域,消除所辖百姓的疾苦。希望您明宣朝廷教化,招抚安定四方,慎重施行赏罚,以深固汉朝所赐福祉,酬报天下百姓黎民。”

既然官位和关、张、黄、赵等人相同,则陈寿将他们五人同列一卷就不难理解了。

马超不但生前地位高,死后地位也很尊显。他在章武二年十二月病逝(223年1月)于阳平关任上,死年47岁,追谥威侯。

(新三国剧照:葭萌马超战张飞)

临死前,马超曾上奏说:“臣家门亲族二百余人,几乎全被曹操诛杀,只有堂弟马岱,应让他执掌臣业已衰败的宗庙祭祀,此事深托陛下,无复他言。”

于是,刘备不但追谥他为威侯,还让他的儿子马承继承他的爵位。马岱则官至平北将军,晋爵陈仓侯。试想想,人家马超一家为了反对曹操,光亲人就牺牲了两百多人,虽然他资质平平,没有多大作为,但从这一点上来说,不意思意思、表示表示,你刘备还是人吗?不过,就算马超生享高官厚禄、死享尊荣,并且在史书中与关张等人同列一传,都无法摆脱其“资质平平”的尴尬。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在对关、张、马、黄、赵五人作总体评价时,人家说关、张“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黄、赵则“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对关、张、黄、赵进行了高度赞颂。到了马超,实在赞无可赞,只能以“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一语带过。

历史演义演义、史实为史实,各有各味道,但混淆起来,味道就不大好了。

历史解密,请搜微信公众平台历史文学作家专栏(微信号:lswxzj)!

相关推荐:

秦朝长平之战是怎么回事?秦昭襄王是怎么做的

图集: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大量珍贵文物出土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