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这三个声名狼藉的人,竟都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大神

发布时间:2017-08-22 栏目:专题 投稿:激昂的小馒头

作者:我方团队成员张嵚

中国历代的科学巨匠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人气的群体。群众喜闻乐见的评书戏曲里,常是神奇的传说。民间各色传统行当里,更总被供成祖师爷。即使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他们的光辉形象,更常称为每个朝代风姿独特的见证。

如果哪位成年朋友,说到汉朝想不起张衡,听到明朝没记起李时珍,那一定是九年义务教育时上课开小差了。

但有这么几位人物,却比较例外。

他们都是身负绝世大才的人物,玩票一般随手研究,竟先后开发出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成果。可如此风光业绩的他们,哪怕历史形象稍微好点的,也总惹得后世一阵叹息。最糟糕的更是节操尽碎,常作为坏人典型,就差铸成铜像摆在西湖边上罚跪。杰出工作成就,就这么常被骂到臭。

如此奇特景象,只能怪择业错误,明明是科学奇才,却反而玩命开发仕途。满腹的才华智慧,也就这么悲催的跑偏了路。最后辛苦一生,先后落得悲催结局。

套老百姓一句俗话,就是聪明没用对地方。

当然反过来理解下,也能收获点自豪:就这么随随便便,还能缔造出公认科学成就。中国古代科学的水平,当之无愧领先全球。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三位牛气轰轰却没走上“正途”的人。

一:西汉数学大师傍王莽

一个这样的人物,来自西汉

这位大师的历史形象,近现代史上章太炎给他一个崇敬到肉麻的吹捧:孔子死,名实足以伉者。翻译成白话,就是儒学行业,孔圣人大哥,这位是二哥。

看看出身和业绩,这位二哥着实名不虚传:西汉皇室后代,父亲更是编纂了《战国策》的史学家刘向,不到二十岁,就被朝野赞誉为“通达有异材”,最早跟着父亲编书,弄出了中国第一部图书目录《七略》。后来当天文官,写出了天文学跨时代著作《三统历谱》,里面有可以测算日食月食的新型科学公式“岁星超辰计算法”,从此彻底结束了人类观测天象基本靠蒙的历史。

此外从儒学到数学,总之是不管干哪行,都能开动脑筋,贡献独特创意,开创科学发展新道路。这般跨界全能的厉害人物西汉历史上只有一个

这位牛气的二哥,就是刘歆

说到这个姓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朋友们,八成亲切感涌上心头:把同学们折磨到烧脑的中学数学课本上,他的画像是标准熟脸。配套他人生里最代表性的科学成就:把传说中高深莫测的数学圆周率,漂亮推算到3.15471。

这个今天中小学生都懂的数学公式,却是两千年前的地球上,堪称泰山北斗的科学高度。

比起琳琅满目的各行业绩,刘歆同样常引生前身后赞叹的,更有正直的人品。从来谦虚好学,为了弄懂个科学知识,还常向老农求教,一生活到老学到老。但原则问题却从不倒退,曾经不顾触怒权贵,撰文猛批西汉腐朽败坏的学风,还被太师师丹打击报复,倒霉外放贬官。

如此峻烈风骨,清末民初的一干维新派人物,从梁启超到章太炎,都曾心悦诚服仰慕。

就是这位才德双全的人物,在之后的历代史册中,骂声却不断。

比如南宋文学家洪迈,就曾说刘歆晚年家破人亡,全是老天开眼现世报。之后一直到明清年代,好些清流名士说起他,也是各种各样的恶毒咒骂。典型晚明东林党,从李三才到左光斗,也曾在各种集会场合里把他拿出来痛批,南明忠臣黄道周,被清军俘虏后,还曾把刘歆的故事搬出来,警告清军中的前明降臣:做人千万不能太刘歆

为啥会名声如此狼狈?说说他的一个铁杆朋友就知道:篡汉的新朝皇帝王莽

套一句相声里常有的玩笑话讲:刘歆王莽,那真是亲生的朋友。

这哥俩的人生交集,从一开始就甜蜜:都是当时出名的上进青年,从相识后就对脾气。而且刘歆能从一个被狼狈赶出京城的愣头青年,翻身成为科学巨匠,也正来自王莽关键时刻出手:被轰出京城后,刘歆一度人生黑暗,官越贬越小,还连生了好几场大病。却终于熬到山河变色,老友王莽在汉平帝登基后担任大司马,风光把持朝政后,立刻送来温暖关怀,一下把刘歆提成太中大夫,欢欢喜喜返回京城。

刘歆人生里最春风得意的年华,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开始:这以后连年升迁,成了西汉权力场上炙手可热的新秀。他天文学的最卓越成就《三统普历》,正是写于此时。圆周率的研究,也在这时取得突破。昔日曾被官僚打压的他,就这样在老友王莽的力捧下,轻松占据了西汉学术界头把交椅。

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特别是随着王莽加快篡位进程,刘歆的角色也更加重要:他要从科学的角度,解读当时的天象变化,为改朝换代提供理论基础。王莽篡汉这件事上,他就是首席公共专家。

这个特殊角色,也终于为他身后的骂名挖了坑:以儒家观念说,这简直是乱臣贼子一枚。

而对这个角色,刘歆毫无心理负担。从闹地震到发洪水,各种自然现象,全都巧立名目朝着王莽当皇帝这事上扯,终于提供了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千言万语汇总一个中心思想:西汉的灭亡是正常的,王莽当皇帝是合理的,群众的情绪一定要稳定。

后世很多儒家学者认定,正是刘歆这巧舌如簧的解释,蒙骗了大批善良的群众,才让当年凶狠到能打趴匈奴的西汉,就这么随随便便就亡了。

许多人说到这事,都感慨人心难测。当年坚持学问刚正不阿的刘歆,后来竟干出这事。其实从头到尾,刘歆始终没变。他就是一个单纯的学者,没有王莽的时候,提点新观点就挨整治,有了王莽后,各种科研成果突飞猛进。

不相信王莽,还能相信谁?自从高调回京后,各种的场合里,他不止一次盛赞过王莽对汉朝科研事业的关怀,坚信只有在王莽的领导下,才有巨大的进步。

也正是这认识下,刘歆的态度十分积极。从西汉末年至王莽登基,相关阐述西汉必亡的理论文章,全都出自他的手笔,内容可谓理论扎实叙述生动,学术价值极大。王莽步步为营的道路上,各个关键奏折更出自他手笔,最后的登基大典,也是他亲自主持筹划。一生的心血才华,全扑在这大事业上。可谓鞍前马后,汗马功劳。

王莽称帝后,已然身为新朝国师,权位如日中天的刘歆,亲眼目睹了王莽从硬推井田制到乱铸钱币等各种雷人改革,见识了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而王莽这位自己一直认为如春天般温暖的老友,更露出了狰狞面目。早年为了自家声望,可以杀亲生儿子,这会为了新朝权位,又不眨眼的杀掉刘歆二子一女。

刘歆这才明白,他一生热情澎湃的“王莽篡权合法性研究”,是个多么大的蠢事。

追悔莫及的刘歆,终于决定和卫将军王涉合谋发动兵变,以图恢复汉室江山。可惜科学行业本领一流的刘歆,造反行业却是水平末流,还没开始就败露。

这位西汉两个世纪里最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在王莽新朝政权覆灭的前夜,落得自杀身亡的结局。

留给后人的,是令两千年来的中外同行们叹为观止的科学成就,外加道学先生们的幸灾乐祸声。

二:工程管理学鼻祖坑忠臣

比起生前曾颇受敬重,身后至少还有叹息同情的刘歆,宋真宗年间的宰相丁谓,却是世人眼中,板上钉钉的奸臣。

作为前后曾担任宰相达七年,一度在宋真宗年间呼风唤雨的人物丁谓的名声有多臭?

丁谓不但在官场上被列为“五鬼”之一,而且听听当时的民谣就知道:欲得天下宁,拔去眼中丁。(丁谓)。

丁谓尤其奇特的是,从来都公认坏的他,一个公认的优点,竟然就是卓越的工作成绩。

丁谓的工作水平,走到哪里都是实打实的强。而且还有一个不错的脾气:有恩必还。他小时候长得丑不被待见,幸亏一位郁姓老师耐心教诲,才得以培养成才。得志后的他,对郁老师相当感激,曾专门去道谢,更格外关照其家人。因此日久天长,一度被认为是大宋德艺双馨的好干部。

这位“好干部”的工作态度,那更是相当勤勉认真。处理政务不但一丝不苟,日记整理更精确。他留下的多种笔记,从《景德会计录》到《刀笔集》,样样技术含量极高,是后人研究北宋历史的珍贵资料。

也正是在多年勤恳工作中,这位天才更留给后世一件全新的科学:工程管理学。

这个创举,其实起自一件小事:宋真宗皇宫着火,事后由丁谓负责重修。却偏碰上一大技术难题:修宫殿要用砖,烧砖要取土,取土地却很远,外加各种建筑材料都要从外面运来。加上清理废墟,前后十分折腾,预算更严重超支。

但如此难题,却被丁谓解决得极轻松:皇宫前挖个水渠,用挖出来的土烧砖。建筑材料通过水渠用船运进,既方便又节省运费。等着顺利竣工,就把水渠里的水放走,再把建筑垃圾埋进去,轻松清理完成。既提前数月完工,更节省三分之二工程款。如此“一举而三役济”,正是丁谓一贯举一反三的妙笔。

正是这个神奇的工程,在之后的宋神宗年间,被大科学家沈括写入《梦溪笔谈》,更在当代各类工程管理教材里,被广泛引用成案例。许多当代学者认为,丁谓就是系统工程思想的鼻祖。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贯小聪明的丁谓,碰巧歪打正着。

可对照丁谓人生业绩,就知道这事绝不凑巧。

身为北宋名臣,在解决大事件时,丁谓的做法,都是一向科学:比如宋辽战争时,他受命护送难民,正碰上辽国大兵来袭,丁谓立刻不慌不忙,选了一批精壮的难民,沿着黄河擂鼓招摇,又把老弱难民分成各部安置,设立了专门的信息传递信号,结果不但把敌人吓走,更在奔波转移中,创造难民零伤亡奇迹。

而更典型的,则是任南京知州时,当时由于碰上极品前任,在当地大搞围湖造田,以至闹出空前旱灾,扔给丁谓一个烂摊。

这事丁谓更有办法,立刻开挖几个湖田种菱角,还给当地农民分派了开发段,有人负责挖井有人负责清淤,一番综合治理,第二年鱼米之乡就回来了。

他所开创的,不是一次工程的小聪明,更是一种新思维的工程管理模式:在任何复杂的条件下,以最简单的方式和最合理的分配,轻松解决问题,书写辉煌业绩。

而另一个在史料里时常出现,却常被后人忽略的真相是,明清时代从重修运河到北方长城营造,诸多重大工程的上马,其实都早早参考了丁谓的智慧。比如明代名臣夏元吉受命治水时,永乐皇帝朱棣还特意将《梦溪笔谈》中的这则故事抄录给他。而明清俩代各类重大工程的工种分配与进度规划,更完全参考了这一思路。

丁谓“一举而三役济”的创意,提升的是中国古代工程管理的进度效率。

但这样一个天才人物,为何又偏落得奸臣名号呢?

他开始招恨,是从坑了一个忠臣开始:寇准

说起那位澶渊之盟力挽狂澜,促成宋辽百年和平的名臣寇准,那真是丁谓曾经的铁杆朋友。哪怕是后来寇准遭嫉被贬,窝在地方上好些年,已经发达了的丁谓,也没忘了老朋友。热情把寇准邀请回京,捧上了宰相宝座,自己心甘情愿当副手。

一时之间,相当美谈。

美谈背面,则是丁谓精明的打算:寇准德高望重,自己声望不够,大家各得其所,又是举一反三。

谁知老友寇准,却是太过不解风情。这老哥性格孤傲,为哄他高兴,丁谓起初非常拼,饭局的时候还给他擦胡子,谁知却被寇准一顿奚落,留下了“溜须”的笑话。出了丑的丁谓,哪里是吃亏的人,能有恩必还,当然更能有仇必报。

之后挖空心思,终于借着宋真宗病重的机会,诬陷寇准谋反,最后把这位老臣充军到雷州,赢下这场权力斗争,可毕竟坑掉的是宋辽大战的大英雄寇准丁谓便开始声名狼藉。

而藏在这场恩怨唏嘘背后的,却更有丁谓的真面目。

坑掉寇准,在丁谓人生劣迹里,只是冰山一角。满腹才华的他,爱好兴趣很多,目标却只有一个:位极人臣。所有的事,都在奔着官位忙活。所谓治国理想,于他而言,只是垫脚石。

在这一动力下,哪怕他最卓越的科学成果,换来的也常是恶果。

比如举一反三修宫殿这事,他这辈子就没少干。还曾只用了七年时间,修成了计划二十年才能完工的建筑群。又比如配合宋真宗,闹出“天书降临”的把戏,大兴迷信活动。期间他不凡的智慧,巧舌如簧的口才,全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就为配合皇帝,办成这劳民伤财的事。

本着这样的人生目标,丁谓个人的小生活,自然也差不了。

算盘打得极精处,自然少不了贪污腐败。后来他获罪抄家,家里的各种非法收入所得,竟然也贯彻科学管理的思想,按照金银珠宝各种类别,摆放得整齐有序,直接方便了办案人员查抄充公。

所以宦海沉浮那满满的业绩,包括这深远影响历史的科学创举,在他的人生里,换来的除了个人升迁,就是国家的穷折腾。且最后忙碌一场,最后还是被聪明误,由于勾结宦官雷允恭,撞了官场高压线,被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一怒撸到底,撸到海南岛去了。人生最后十五年,一直在各地流放。

贬官海南的路上途径寇准住所,还差点被寇准家人拦住暴打,幸亏寇准气量大,放了他一马。

值得一说的是,就是在这样窘迫的局面下,丁谓还没忘了开动脑筋,明知道自己被皇帝监控,每封家信都会被盘查,还是赌一把写了一封,信中把自己骂的狗血淋头,深度检讨自己的错误,大骂自己对不起朝廷的培养。

一番声泪俱下,竟真把查信的宋仁宗感动的不轻。就这样自救成功,结束了三年流放海南的悲苦生活。

如此小聪明,也是历史一景。

三:明朝水利学家杀于谦

比起早早被编入民谣的丁谓,接下来明朝的这位,知名度真个空前高,历史形象也是毁到家。各种明朝题材电视剧里,只要演到他,都是清一色坏透了的模样。

说到他的名字,好些朋友都要忍不住呸几口。照当代许多青年学者的说法,他更堪称秦桧之后,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极品无耻的汉奸人物

当然漫天的口水中,大家也常八卦他另外一些趣事:体态非常奇特,手上生有枝指。曾经在敌人大兵压境的危急下,卖命鼓动皇帝跑路,成了名声臭大街的逃跑派。以至于为了避羞,连名字都改了。

晚年虽说身败名裂,外孙却还有出息。其中一位外孙更是喜剧电影里的熟脸: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

他的故事越八卦,就会发现各方面都有奇葩。

而其中最奇葩的,却是他各种特殊技能。这条哪怕是骂他最狠的人,也都格外服气。

以《明史》的说法,天文地理阴阳等各种剑走偏锋的学问,没他不会的。其纵论北方边防的奏折《武功集》,连百年后的抗倭大英雄戚继光都十分敬佩。

此外书画诗文,也都颇有造诣,堪称这时代公认大师水准。

但其中最有才,也是最被人忽略的一项,却是他的水利科学造诣。甚至不夸张说,在潘季驯横空出世前,他就是明代最杰出水利科学家,没有之一。

这个奇特的人物,正是徐有贞。

拜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外加景泰年间的夺门之变这两场浩劫所赐,徐有贞先生的恶名,在历史上早已家喻户晓:早年还叫徐珵的时候,也曾热心国事,可土木堡惨案传来后,却又是他第一个闹着要迁都,接着被后来力挽狂澜的大英雄于谦一顿斥骂。

随着大明北京保卫战胜利翻盘,“徐珵”这个名字,也就成了朝堂内外,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笑话。

由于这段怂包表现,徐先生多年来仕途惨淡,终于赌徒精神爆发,借景泰皇帝病重的机会,勾结太上皇明英宗,成功闹出夺门之变,拥立明英宗复辟夺位成功。接着就抓捕了昔日保卫北京的大英雄于谦,网罗罪名将其杀害。

尤其为了置于谦死敌,竟发明了“意欲”这个罪名,无耻程度直追当年秦桧杀岳飞的“莫须有”,也因此彻底身败名裂,今天还常被划成秦桧同类。

而在他这两段荒唐到黑暗的人生之间的,却是他唯一一段堪称光辉灿烂的岁月:景泰三年,沙湾治水。

当时的情况是,徐先生自从土木堡事变后,一直郁郁不得志,于是为转运道改名为“有贞”,表达忠贞不二的理想。

果然一改就机会上门:自从大明迁都后,山东张秋河,就成了帝国河患的重灾区。尤其是土木堡之变期间,更是祸不单行,连年咆哮泛滥。

大明王朝陆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各种办法用尽,却是越治越泛滥,灾情连年恶化。

这事有多严重?不仅是个闹灾问题,张秋河作为会通河一段,是京杭大运河重要干道,这里一瘫痪,南方物资运输难,北京城就要断血。

急红了眼的景泰帝朱祁钰,终于捏着鼻子,把徐有贞提拔成佥都御史:都说你会治水,那你赶紧去!

对明王朝来说,这是个麻烦,对徐有贞来说,这真是个大机会。素来出名多才多艺的他,其中尤其精通的一项,就是水利。

当然对这次治水,当时的满朝文武,还是看衰的居多。

这不是信不过徐有贞,而是张秋河为啥闹水,当时懂点水利知识的人,也都知道原因:这地方连接黄河干道,外加大量泥沙沉积抬高了河床,于是河水暴涨。

更都知道解决办法:挖沟泄洪就行。可问题在于,那年头没有挖掘机和蓝翔,仅靠人工挖掘,挖死也赶不上涨水的速度,所以连年折腾,越治越糟。

可对这糟心问题,徐有贞到灾区看了几眼,立刻表情轻松。

回来后先拿了俩水桶,给大家做了个现场演示:一个水桶上挖个大洞,另一个水桶上,挖出与大洞总容量相同的若干小洞。然后跟大家打赌哪个水桶放水快?当时常识是,应该一样快,结果却让人吃惊——若干小洞的水桶快。

这个简单表演,就是物理学上堪与伽利略俩个铁球媲美的另一重大突破实验:水箱放水实验。

早于美国人四百年完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徐有贞,在技惊四座的同时,更霸道推翻了前人的治水模式,拿出了自己独创的治水思路:分流泄洪法。

简单说来,就是不再像过去一样集中排洪,而是科学规划地点,开掘若干小型泄洪渠,达到分流效果。

这次治理的效果有多好?不但水患火速平息,而且徐有贞很懂综合治理,利用分流泄洪的机会,开掘了多条人工河流,确保当地旱涝保收。

结果原本水灾连年的张秋河地区,一下成为了生活稳定的乐土。直到今天去当地旅游时,当地也有民歌,热情歌颂这位极品奸臣人生里难得的好事。

而这一独具特色的治水,对于整个中国水利史的深远影响,这时其实才刚刚开始。三十年后的明朝弘治年间,黄河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大决口,弘治皇帝朱佑樘动用十五万人进行治理,同样是沿用徐有贞的分流方式,成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黄河的分流改道。

弘治五年的苏松河治水中,水利大师徐贯,同样照搬徐有贞的创意,奠定了江南二百年无大灾的繁荣景象。

当然要就此认定,徐有贞有多么为国为民,这也着实高看了。身负奇才的他,也是把科学当做一块垫脚石。一场独具特色的智慧,换来的是他政治生命的二度青春。借此辉煌业绩重新上位的徐有贞,也得以再度接近权力中枢,完成了后来夺门之变的阴谋,留下了今天依然令人咬牙切齿的骂名。

值得一说的是,当初不计前嫌,举荐徐有贞治水的关键人物,依然还是于谦。可得以重生的徐有贞,却为了一己权位,在辅佐明英宗复辟后,立刻把于谦送上刑场。

如此恩将仇报的一幕,只能说这位天才的品格,足以完爆当今各路扶不起之辈。

可机关算尽的徐有贞,却连高官的瘾还没过够,就立刻招了灾。虽然总被骂做秦桧,可比起秦桧坑死岳飞后,一直把持相位到死的命运,徐有贞却伙同石亨、曹吉祥窝里反,一度被发配到西南劳改,直到石亨事败后才得以重获自由。

这位号称全才的人物,晚年还念念不忘权力,天天盼星星似的等着朝廷启用,却终于盼得一场空。

(徐有贞书法)

他的所谓权谋,也只能算计良善。至于做权奸,他确实都不够格。唯一合格的事,还是做个学者,可他终于走歪了。

历史上,就算再有才华的人物,路子没走对,品格太歪劣,最终还是要落得一世骂名。

相关推荐:

“寿星”彭祖:寿数达八百多岁

老婆饼因何而得名

四大名著的作者,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四大名著的作者和朝代

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人民的几次大屠杀

王府里的生活究竟如何?吃的用的与皇宫差别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