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1918 毛主席在北大贫穷孤寂 胡适不屑回答他的提问

发布时间:2017-08-22 栏目:专题 投稿:寒冷的身影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

这年26岁的毛泽东早就想去北京,到北京后,他的个人境况与北京的繁华富丽形成很大反差。他起初与杨昌济教授家看门人同住一间小屋,后来与另外七个湖南青年一起租了一间小房,八个人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个土炕上。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每当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生存下去是首要的问题,在北京街头两眼摸黑的毛泽东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他去请求杨教授相助。杨昌济给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写信,请他为一个参加勤工俭学运动而处境窘迫的学生找个工作

这样,毛泽东有了一份月薪8块大洋的图书管理员工作,管理期刊阅览室,清理书架,登记阅览者的姓名。这份工作毛泽东一直做到1919年3月。

《新青年》杂志让毛泽东知晓了两位作者,他说,“他们一度成为我的楷模”。这两人中的一个便是当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教授,另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胡适

北京大学,毛泽东只是一名普普通通整理书刊的雇员,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毛泽东回忆说:“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

毛泽东通过他管理的签名簿看到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我曾经试图同他们谈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讲南方方言的图书管理员要说些什么。”

毛泽东根本不会满足图书管理员工作,他也在找机会去听一些教授的讲课。一次,听了他的偶像胡适讲课后,他斗胆向胡适提了一个问题,胡适问提问题的是哪一个,当有人告诉他是一个没有注册学籍的人问的,这位胡教授立即表现出不屑的样子,拒绝回答

这并没有多大伤害毛泽东的自尊,他仍然像猎鹰一样盯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参加了新闻学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这两个内容是他当时最感兴趣的。毛泽东在新闻学研究会上结识了杨开慧,杨是学习新闻的学生。

1918年至1919年间,毛泽东的活动范围狭小,贫穷、孤寂那个冬季让他对北京生活既爱又恨。他喜欢北京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他说,“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他经常一个人漫步在公园和古迹思考着一些问题。

这期间,他的好友蔡和森和其他一些人准备去法国,周恩来、邓小平也是这期间以勤工俭学的身份去法国的。尽管出国留学可以得到资助,但个人还得花些路费。毛泽东早因借钱太多而无法再向有钱的熟人借钱了。因为缺钱,他甚至给他人洗衣服来换取报酬。他决定不去法国,也可能有杨开慧小姐的因素,因为她表示无意去法国

从根本上说,毛泽东之所以待在国内不想出国,除了所说的因素之外,还因为毛泽东并不真正相信在西方能找到解决他个人以至整个中国前途问题的关键。毛泽东说他不去法国还有一个理由:“我觉得我对我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不够,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毛泽东图书馆不必花钱就可以随便读书读个够,这对他来说是最实惠的好处,在这里他第一次读到了马克思和列宁的书,因此可以说中国成功的革命始发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毛泽东北京待了半年之后就不愿再待下去了。他这时心情抑郁,似乎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当北京的学生热心于国家存亡时,他漠然处之,独自离开了北京,他去山东拜谒了孔墓,游览了孟子的出生地,然后他又到了梁山,乘火车到徐州,又从这里去了上海。毛泽东不喜欢待在上海,因为这里没有古迹、胜景和名山吸引他。4月,毛泽东到了长沙。

毛泽东北京时少言寡语,在长沙则很活跃,他公开讲在北京学到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新奇思想,尽管他对此知之不多。

1919年下半年,毛泽东成为长沙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先锋,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由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王伟 微信328756562)

相关推荐:

画饼成禅——禅门公案(二)

咬文嚼字,不再神秘的钟山话

侗族敲击体鸣乐器有什么?侗族乐器八音锣样式简介

亲,你也用“青书体”吗: 愤怒的阿q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文官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