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不,他们去了另一座名城

发布时间:2017-08-23 栏目:专题 投稿:酷酷的豌豆

凡是定都南京的政权,一旦淮海地区失守,南京必然生活在北方政权的兵锋之下。可如果敌人从东边,也就是海上打过来呢,比如占领了上海,那么,南京同样会受到敌人的强大威胁。

1932年1月28日,垂涎上海已久的日本海陆陆战队登陆上海滩,蔡廷楷、蒋光鼐二位将军率中国十九路军不顾蒋介石的暗中掣肘,奋力守卫大上海,著名的淞沪抗战爆发。

日军驻在上海,定都南京国民政府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和汪精卫就不得不考虑迁都,以避开日本锋芒。而迁都,则是蒋介石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至于迁到哪里,当时有五个选择,即去北平、去武汉、去重庆、去西安、去洛阳

北平第一个被否决。日本已占领东三省,距离北平一步之遥,迁都北京和留在南京有什么区别?

武汉,号称东方马德里,战略回旋余地非常大,又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只是武汉傍着长江,日军的舰队可以自由出入长江。所以,武汉也不安全。

重庆?当时根本没人愿意去。为什么呢,重庆当时隶属四川,四川军阀混战,一地鸡毛,不在国民政府的掌控之下,去了太过冒险,也形成不了战略大后方。后来迁都重庆,那是因为搞定了四川军阀。

那就剩下西安和洛阳两大汉唐旧都了。西安不错,距离日本控制的东北和江南都非常遥远,而且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比较安全。但缺点是没有铁路,各地军政人员去西安不太方便,影响效率。

否来否去,那就剩下洛阳了。

洛阳地处中原,战略回旋余地不逊于武汉;地势险要,东有虎牢,南有嵩山,北有晋王阎锡山为援,西有广大腹地可资周旋。更重要的是,洛阳铁路交通发达,陇海铁路贯穿东西,与南京的津浦铁路汇合,来往方便。

与会大佬们一致同意迁都洛阳,经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敲定,这事就定了下来。

国民政府的效率实在太快了,1月28日,中日淞沪战役爆发,1月30日,林森就签署了《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办公宣言》,第二天的南京《中央日报》刊发了这则并不让人意外的消息。

还是这一天,也就是1月3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行政院长汪精卫率各界要员一千多人,像逃难一样,撤离了南京,坐火车北上洛阳

1932年2月2日,国民政府迁至洛阳,政府所在地放了河南府尹衙门,也就是明朝福王朱常洵的王府。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在原来的吴佩孚公馆,其他各部各院都找到了办公地点。

这一年的三月,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开幕,正式确定了洛阳的“行都”地位。

不过呢,大家都知道,林森主席国民政府只不过是个文官政府,国民政府真正的大权掌握在军委委员长蒋介石手中。而且,蒋介石的根据地就在江南,总部在南京,不是万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蒋介石是不会离开南京的。洛阳,对蒋介石来说,连陪都都算不上。

当然,蒋介石也是经常要去洛阳的,毕竟河南也是老蒋极力争取的大后方。这一年的5月5日,蒋介石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日本被迫暂时放弃对江浙的进攻。蒋委员长可以悠闲地坐着火车,从津浦路转陇海路,在中原大地上来回游荡。当时有个笑话,说有两个国民政府,一个在洛阳,一个在火车上。

江浙暂时无忧,国民政府跑到洛阳办公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了,很多迁到洛阳的政府机关都迁回了南京。连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老先生都撂挑子了,离开洛阳,跑到江南游山玩水去了

洛阳的“行都”地位有名无实。蒋介石和汪精卫等人商量,国都定在洛阳实在不合适,就开了中常会,取消了洛阳的行都地位,迁回南京

1932年11月29日,是洛阳国民政府迁回南京的日子,林森主席带着文武百官坐火车回到了南京。长江港口的军舰轰响了21门礼炮,欢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随后,林森去了一趟中山陵,拜祭了孙中山。当天晚上,南京大街小巷挂满彩灯,热烈庆祝国民政府迁都南京

相关推荐:

三顾茅庐【第五场】

2017年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多国圣诞:大家都爱“本土味儿”

细数藏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什么

纳西族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