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他是中国第一批院士,胡适说没有他就没有中研院,竟还做过总统

发布时间:2017-08-28 栏目:专题 投稿:细腻的小蝴蝶

朱家骅一生的大半辈子里,内战、外战不断,在那样的艰难岁月里,他一直不忘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这其中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于1928年协助蔡元培创办了民国时期中国科学、文化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央研究院。这工作的艰辛是不难想象的:从1928年到1948年,战火一日未断,而科学研究院事业又很难得到国家拨款,难免单薄得像纸一样。日寇大举入侵,院址一迁再迁,朱家骅工作尽心尽力,组织得力,致使仪器设备、资料图表没有受到什么损害。科学家们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不但能团结在中央研究院中,而且做出许多成果。比如华罗庚在数学界、吴大猷在物理学界出名,都在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实实在在成为载着中国科学起飞的飞行器。

1940年3月5日,中研院长蔡元培在香港病逝,选举继任院长成为最重要事务。

按程序,中研院长的产生应由中研院评议会投票推荐三位候选人,再由国民政府从中遴选任命。由于蒋介石欲将个人意志强加给评议会,“下条子”让选举未跟汪精卫叛逃的汪派人物顾孟余为院长,引起学者强烈反感,认为此举破坏了学术自由与独立。陈寅恪说:“我们总不能选举几个蒋先生的秘书。”最后评议会选出翁文灏、朱家骅、胡适呈报。蒋介石于9月18日任命朱家骅为代理院长,并一直到1957年10月在台湾卸任。

朱家骅任中研院长期间,秉承了蔡元培学术自由的理念,尽量减少政治对科研的干扰。无论是院长选举,还是各研究所所长的任命、研究人员的聘定、研究方向的确立、评议会评议员的选举等等,都是其内部事务,自行解决,因而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也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得中研院在战乱的大环境之中依然能做出优秀的成果,涌现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到1948年,朱家骅在中研院建立14个研究所,组织了数理、生物和人文三个院士组,一共推选出81位院士,朱本人也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院士。仅以数理、生物组53名院士来看,既有中国近代学术的开拓者,也有他们的学生。年纪最大的钱崇澍65岁,最小的陈省身37岁。许宝、华罗庚都只有38岁。他们不满40岁就当选院士,可见当时学术界之风气。而且,评选过程中意识形态没有成为先决条件,学术成就及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是唯一标准,因此有“共产党科学家”郭沫若当选。

1948年9月23日,第一届院士会议举行,翌日选举第三届评议会评议员32人,这是首次由院士选举产生的评议员,因此,“本院主持人委员长,构成之主体则为院士学术意志则属于评议会,而从事学术研究者,则为各研究所、国家学院之体制,与本院成立二十年之今日,乃告完成。”胡适后来多次说:“没有朱先生,就没有中研院。”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朱家骅主持战时教育复员工作,修正中小学课程标准,重订大学课程。当时蒋介石热衷于内战,教育经费奇缺。但朱家骅努力创办了一批学校:如国立湖州高级桑蚕丝职业学校、西北兽医学校、淮南煤矿学院、上海商船专科学校、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南京药学专科学校等;1948年9月,在南方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河南、山东的流亡学生。他还在重庆创办重庆国立青木关中学,重庆现在还有“骝公桥”,不忘其文德。

1948年冬,平津即将解放,南京也已风声鹤唳,朱家骅派大批人马把故宫、中央博物馆、中央研究院、北京图书馆的文物、书籍大量运往台湾,并把中央研究院搬迁至台湾,网罗、收容各地名教授,安置到台湾。期间,他多次向蒋介石、毛人凤保释被关押的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虽未成,也使周没有遭受虐待。

朱家骅在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主持过两次大迁移。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历尽艰难困苦,但结局还算圆满;第二次是因国共内战,中研院迁至台湾,这次迁移更加艰难,最后虽然成功,但是中研院几个所中,到台湾完整的研究所只有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数学研究所。

1948年秋的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失利,朱家骅召集中研院院务会议,秘密决定搬迁,目的地先是暂定广州、桂林、台湾三处,原在南京扩建计划停工。11月,先令史语所全部人和物、数学所大部分,搭乘军舰和招商局轮船,运至台湾当时朱家骅向政府请得金圆券400万元,将半数先行汇到台湾,但这笔钱由于没有及时抢购房屋及生活用品,就因贬值几成废纸。以后迁台的人和物竟找不到栖身之所,影响了尚在南京、上海犹豫不定的各所人员的心理与行动。接下来的还有四大困难:第一,大部分研究员不愿再迁;第二,经费庞大,当时已无法申请巨款,先申请的400万因贬值而成废纸;第三,交通工具奇缺。当时上海一带兵荒马乱,个人购买船票已极为困难,何况是团体?第四,心理上的因素。谈到迁移,中研院的人们几乎谈虎色变,因为经过十几年往返迁徙之苦,记忆犹新,大家似乎再也鼓不起勇气了。加上先期到台湾的人员向他们描绘台湾条件之差,生活之苦,更令他们望而却步。因此尽管朱家骅苦口婆心劝说,但大多数人阳奉阴违,故意拖延时间。

南京解放的头一天,朱家骅离开南京到上海,先安排张君劢、李璜、陈启天、王师曾、刘静远等飞赴广州,24日召集中研院会议,商讨搬迁问题,因经费、交通等困难,无法行动。25日他飞到台北,即与傅斯年见面,次日前往杨梅火车站,看到先运到的图书设备还是整箱堆放在火车站仓库,人员则散居附近简陋民房,朱家没有想到竟是如此境地!搬迁之难,可想而知。后来任中研院总干事的杨树人说:“朱院长当时一面要筹集经费,维持先去台湾上海集中同仁和家眷的生活,一面还要兼顾留京人员的生存,一面要派员分赴台湾广州及广西各地接洽续迁的事务,煞费苦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留在上海中研院大部分人员也就留在了大陆。数学所所长姜立夫本已到台湾,因觉生活清苦,前途无望,写信给朱家骅,建议解散中研院,遭到拒绝,就到广州去岭南大学任教,史语所院士陈寅恪也受聘岭南大学。

这期间,4月28日,朱离台飞赴广州当时国民政府在广州,而中研院的总办事处依规定在中央政府所在地,也在广州。5月底,何应钦辞行政院长职务;6月3日,李宗仁以阎锡山为行政院长朱家骅为副院长。7月14日,蒋介石到广州,16日成立中央非常委员会,朱被指定为委员。8月5日,美国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朱家骅以联合国中国同志会会长的名义发表谈话予以反驳。10月12日,广州告急,“国民政府”迁重庆,行前朱亲去岭南大学劝陈寅恪、姜立夫等去台湾,当然不可能有结果。13日,朱家骅飞往重庆。15日,广州解放。11月底,重庆岌岌可危,“国民政府”迁成都,朱也只有随往。30日,重庆解放。朱家骅在离开重庆前夕,与侄儿朱国勋灯下相向,彻夜长谈,痛感于时局的崩溃,侄儿第一次看到朱家骅留下痛苦的眼泪。

12月8日清晨,朱家骅与阎锡山、陈立夫、邱昌渭等同机离开成都,直飞台北。月底,心力交瘁的朱家骅辞去“行政院”副院长职务。1950年2月19日~3月1日,他曾代行总统职权。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复任“总统”,改组内阁,以朱家骅为“总统府”资政。

从此,他再无政治上的职务,只有“中研院”院长,以及民间团体职务,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研院”的重建上。

当时国民党败退台湾,喘息未定,军民100多万,亟待安置,而当时台湾经济又尚在战后待兴之际,“政府”经费之难,可想而知。此时朱家骅向为“不急之务”的学术机构争取经费,自然是难于登天。为此,朱家骅甚至得罪了前后两任“行政院长”。而且“中研院”也在大举裁员,名额仅剩58人,经费每月2.8万元,折美金不过2000元。院中除史语所、数学所少数高级研究员已在台大教书、住进较大宿舍外,其余大部分人员仍住在杨梅火车站的民宅,生活艰难如前。

相关推荐:

佛光寺东大殿

商务基本礼仪知识

天干吉祥节:甘肃舟曲藏乡独有的民俗大节

《万历续道藏》有什么内容?《万历续道藏》价值简介

江波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