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背城一战!从1449年北京彰义门之战看明军对蒙古骑兵阵法

发布时间:2017-08-29 栏目:专题 投稿:烂漫的板凳

原创作者丨胡丹

闲话休叙,直接说事: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亲征中全军崩于土木堡,是为“土木之变”。

瓦剌人挟持被俘的英宗,多次叩关,新即位的景泰帝严令各边防守,不许私自与瓦剌人接触。瓦剌太师也先眼见手握英宗这张王牌,却赢不了牌,十分恼怒,遂于十月率大军破关而入,直抵明朝的京师北京。

明军以步兵为主,骑兵占比很少)

(一)

瓦剌军队主要集中在北京城的西北方,明军主力也驻守在城西西直门外(不要以为当时守城都是婴城而守,其实主要作战还是城外的野战,守城只是最后一道防线)。

十四日,战斗骤然于彰义门外展开(注:包括《明史》在内的许多史籍,都误以为彰义门是西直门的旧称。事实上,彰义门原为金中都城西之北门,地望约在今北京市丰台区与宣武区交界的广安门外大街湾子村附近)。

明军方面,统兵官是大将王敬、武兴,面对来袭之敌,他们背城布阵——

列在最前的是火器

后面是弓箭手

再后是持短兵的步兵

最后压阵的,是报效内官数百骑

火器包括火箭、火铳、火炮等,明代称为“军中神器”,或称“神枪”,火器手一般称铳手。京师“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专设的火器营。那时的火器虽然没什么准头,但射程远,威力大,发射时声震如雷,当蒙古骑兵冲锋时,先发火器,能在较远距离予敌骑杀伤。

第一排齐射后,行动快捷、训练有素的蒙古骑兵或将继续攻击,但他们的队形就不那么整齐了,然而离明军阵地也近了许多。此时,列于阵中第二队的弓箭手望空齐射,羽如惊鸟掠食,从天而降,于一两百米的距离上再次予敌以严重杀伤。

火器或弓箭齐发时,场面惊人,也有较大的杀伤力,不足是缺乏准确性,是概率性杀敌,且难以持续发射。在这当口,队形已较凌乱的敌骑已冲到阵前,火器和弓箭在如此近的距离无法发挥威力,这时就要靠手持刀枪的步兵作战了。

如果先前两拨齐射不能给敌人造成大量减员,敌骑仍保持强大的突击力量,这时明军就危险了!持短兵的步卒阵形一乱,面对敌人骑兵毫无抵抗力,就只够其蹂躏了。我们从上述记载来看,明军步兵缺乏必要的依托阵地(如车营、鹿砦等),敌骑暴至队前,或抄其侧翼,队形很容易被冲散。

这时,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骑兵就很重要了,而明军骑兵尽丧于土木堡,彰义门明军阵列后压阵的,不是正规的京军骑兵,而是几百名“报效内官”——主动报名杀敌的宦官志愿者们!

(明代图画中的带刀宦官)

这些报效内官可不是大明的“无垢兵团”或奥斯曼帝国禁卫军团“耶尼切里”。他们是宫廷里的“热血青年”,见国难当头,朝廷缺兵少马,遂主动请缨,自备战马兵器参战。我在《大明那些九千岁》的第一部《大太监是怎样炼成的》中讲到,永乐中宦官多胡人,明初时虽没有专门由阉人组成的战斗兵团,但不乏勇武的阉将,正统以来,尚武之风渐息,但还有不少宦官精于骑射,也有报效朝廷的忠勇之心。

(二)

我们来看这一仗打的怎么样?

随着战鼓擂动,瓦剌骑兵首先发起攻击,马蹄在行进中加速,撩起巨大的烟尘,如一面灰墙袭来。

明军立即以强大的火器迎击,敌骑受挫,稍稍退却——蒙古骑兵最怕的就是明军火器,有着强烈的火炮恐惧症,他们可能是被击退或惊退的,也有可能这一波冲击只是试探性进攻,故意撩拨明军发炮。经过多年的交手,他们深知火炮最大的弊端是射速太慢。这一轮炮铳发了,在敌人再次进攻前,几乎来不及重新装填弹药。

到底是什么情况,需要将领在临阵时做出判断,而关键是稳住阵脚,以备敌军再次反扑,毕竟明军所弱者是缺乏机动性强的骑兵,无法进攻陷阵摧敌,而以防守为根本。

不料阵后的报效内官急了,为了争功,他们不听号令,纷纷跃马而出,向敌军发动追击。

明军阵脚一乱,就给了敌人机会,瓦剌大军马上扑压上来,明军抵挡不住,向北败退。

明朝国史将此役受挫尽归于报效内官的盲动。

两军相遇勇者胜,报效内官勇于追击杀敌,应该给他们点赞。但从具体作战来看,骑兵内官确实有些着急了(他们忠勇之气可嘉,到底缺乏临阵经验)。瓦剌军“稍退”,是受了火器的打击,其锋受挫(或佯退),但实力不减。明军此时更应守住阵脚,装填弹药,准备敌人的再次突击。骑兵内官是压阵或保护明军侧翼的,他们应该在敌骑冲到阵前来时,再冲出去,与敌缠斗,抵消敌骑的冲击力。他们只有数百人,这点实力,不应该拿来进攻。

明军守边墙。今天所称的长城,在明代称为边墙)

(三)

瓦剌骑兵一直追到北京西北的土城,这里有一个较大的聚居区,明军败退到这里后,依托民房和老城墙展开防御,许多百姓爬上房顶,用砖瓦向瓦剌骑兵抛掷。瓦剌骑兵离开原野,攻击效力大大减弱,再加上彰义门方向旗帜招展,明军一部来救,只好暂且退兵。

这是北京守卫战中最大一次战役,由于报效内官争功,导致明军受挫,损失了一员大将。但瓦剌军也没有获得大胜,更没法达到迫使明廷屈服的目的。

从此役来看,明军在土木大败之后,精锐尽失,守城将士都算不上精兵劲卒,且严重缺乏骑兵,从扬长避短的角度,正该着力于守。结果内官浪冲,反让敌人乘隙而入。

其实瓦剌人并无灭明之志,对明朝也无领土要求,他的目的不外乎借助强大的军威,强迫明朝接受有利于他的通贡条件,捞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总之是志在于财货。可是他的目的没有达到,数万劲骑困顿于坚城之下,没有后勤保障,只能靠劫掠一些分散的村庄为生,时间稍久,难以为继,而且明朝援军源源不断开来,如果再将身后的关隘塞口一堵,断了归路,反而成了瓮中之鳖。

也先无奈,只好于彰义门之战的次日撤兵,渐次退出关外。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wohudan 授权)

作者:胡丹,网名“皇帝不称朕”,历史学者、作家,著有“揭秘大明”三部曲《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大明后宫有战事》《大明那些九千岁》。微信公众号:皇帝不称朕(hdshuoshi),欢迎关注!

相关推荐:

前进!前进!神速扫千军!谁是三国时代的“闪击之王”?

秦朝和汉朝五大相似,难道真的有轮回这个说法?

菊花酒的历史_菊花酒的来源

揭秘古代印度的印度战士

民国军统头子戴笠 虽在黄埔军校上学但没有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