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杨贵妃东渡日本一说到底有无可能?

发布时间:2017-09-02 栏目:专题 投稿:轻松的草莓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安禄山和史思明率军大举进攻长安。长安失陷后,唐玄宗李隆基带领贵妃杨玉环及诸嫔妃和羽林军连夜西逃入蜀,于第二天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此时随行的将士骤然哗变,杀死了跟随唐玄宗一起出逃的宰相杨国忠,随后又将矛头指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

众将士群情激愤,认为杨贵妃红颜祸水,魅惑君王,才导致了大唐盛世分崩离析,以至于被逆贼攻克都城追杀出逃的局面。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必须杀了杨贵妃,以祭奠死在战场上的将士的亡魂。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不得不命令高力士赐贵妃自缢。

这段故事在官方正史《旧唐书》中有详细的记载。世人也多半没有怀疑。后世的诗人,为缅怀贵妃的不幸,更是创作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诗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了。然而这些诗歌对杨贵妃死亡的描写往往与正史大有出入,关于贵妃到底是自缢而死还是其他的死亡原因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而当年杨贵妃可能没有死于马嵬坡而是逃出生天东渡日本说法,经过后世的考证,逐渐浮现了出来。

1、杨贵妃死亡方式的不同说法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佛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根据这段文字,当时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祸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绝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最后贵妃一个佛室里面上吊自杀,就地埋葬。《唐国史补》又对这一说法做了补充,说是高力士亲自把杨贵妃吊死在佛堂的梨树下。而后把贵妃尸体就安葬在那颗梨树下,并且由寺内僧人守墓。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才人(唐朝女侍官统称)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就绝于尺组之下”。

也有人认为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此种说法主要是后人根据一些唐诗的描述推断出来的。比如杜甫于至德二年(757年)在被乱军洗劫的长安城中作《哀江头》一首,其中写道“明眸诟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一句,可能指出杨贵妃不是在马嵬坡自缢而死,而是在逃亡途中被人杀死,因为自缢是不会见血的。白居易的长篇诗歌《长恨歌》里面,“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等句,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证据。诗句里面清楚地写到了杨贵妃死的时候“花钿金钗散落一地,却无人来得及收拾”,以及唐玄宗来不及回头看贵妃身后留下的满地鲜血和泪水。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还有人说她是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

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2、杨贵妃在佛堂墓的遗体是真是假,又为何消失不见

一年以后,唐玄宗回到了长安宫殿,“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并且派宦官前去马嵬坡改葬贵妃。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可无奈“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当年贵妃身死埋葬之处已经找不到贵妃的尸身了,只是一座衣冠冢。结果去的人只带回了贵妃生前的衣物和一个香囊。从此民间传出杨贵妃遗体失踪,并且可能没有死的惊天奇闻。

于是,一千多年来,关于杨贵妃马嵬坡的种种离奇传说在人间流散开来。有的人猜测,杨贵妃自缢很可能是别的宫女替代的,而真正的杨贵妃因为移花接木而逃出生天。有人认为她逃到了海上的孤岛,这主要是来源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这几句就是大部分人认为了杨贵妃逃往海外岛屿的证明。还有人认为唐玄宗为了保护贵妃,派使臣将她送往日本。四川天国山脚下的红梅村有一座千年古墓,村里人世代流传着这是一座贵妃墓,但是经过挖掘,事实与传说相距甚远。一千多年前的马嵬坡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意外呢?杨贵妃没有可能根本没死在马嵬坡呢?

关于马嵬坡佛室贵妃衣冠冢里面的衣物和香囊,新旧《唐书》记载差别较大。《旧唐书》里面说:“肌肤已坏,而其香囊犹在。”但《新唐书》却记载:“其棺椁之中唯余香囊而已。”也就是说杨贵妃的遗体不见了。

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当年叛乱要杀死杨贵妃的士兵如果没有在事后检验杨贵妃的尸体,那是否预示着一千多年前的马嵬坡上真的会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出现,杨贵妃一个宫女替代了呢?而根据《旧唐书》记载的那个“肌肤已坏”的尸体,唐玄宗下令改葬贵妃时,派去寻找贵妃尸体的宦官只带回了一个香囊而不把尸体带回来,是不是能够间接说明,那个“肌肤已坏”的尸体本人,根本不是杨贵妃,所以才不给带回来呢?

3、杨贵妃东渡日本一说,没有确凿证据

关于杨贵妃东渡日本说法,也不是毫无依据。据说当时在马嵬坡,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美貌,不忍杀之,遂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替杨贵妃而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下逃亡,从长江入海,乘海船漂至日本油谷町久津,并且从此在日本隐居,永不反朝,终其天年。而在日本本土也有天朝的贵妃因躲避战乱来到日本避难一说:从中国来避难的杨姓贵妃居住在当时日本的山口县,她是随中国唐朝的使臣一起过来的,还有好几个宫女一起,并且这些使臣是奉唐王的命令来的,他们的任务是代表唐朝日本互通外交。这些使臣后来离开了,但是那个贵妃没有同他们一起走,而是在日本永远地居住了下来。

日本山口县现有保存完好的“杨贵妃之墓”,沿海还有杨贵妃的塑像。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譬如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杨贵妃定居在山口县的描述,他们根据日本当时的历史记载推导出了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这些书中都不约而同地记载了,说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孝谦皇后的重用,杨贵妃居住的日本宫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筑模式,最终她由于思念唐玄宗郁郁寡欢,死在日本

这些日本小说记载和前面的逃亡联系起来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些传说仅仅是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实。

首先,根据唐朝日本遣唐使船图,唐朝记载的十多次遣唐都是乘坐专门的船大船来往于大唐和日本之间。据史料记载,这样的遣唐船可载一百多人。根据日本遣唐使人员的记录,日本使臣会集中在日本博多集中起来出发,到达唐朝的明洲扬州和苏州就可以到达大唐的首都长安。日本有十几次的遣唐经历,最多的遣唐人员有五百多人,分三四艘船。就算当时杨贵妃乘坐了这样的遣唐使船,那么在兵荒马乱的大唐她可以在哪个港口登船呢?

据中国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随后还有逃走的日本留学生,遣唐使等,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汉,经长江下流,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苏洲和明洲,可能在此三个地方登船,最后经历数日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这样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但这也是后人的猜测,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就算能幸存下来,她能怎样脱离大唐吗?当时要将她置于死地的四军,都是受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唐肃宗的指派,已经成为皇帝的肃宗怎么可能容忍杨贵妃逃离大唐呢?据史料记载,杨贵妃死后,唐肃宗拒绝将贵妃纳入后宫名列之内,如此看来他们之间有极深的仇恨。

再次,中国沿海的出海口虽多,但是能出海去往日本的只有东海的港口,因为只有在那里才有日本驻中国的海关使臣,才能够办理前往日本本土的手续。如果没有这道手续,就算遣唐使的船能到达日本本土,也无法以有效的身份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的严教授曾经指出:“关于杨贵妃遣往日本的线路只有是通过东海的遣唐使,她才能够到达日本本土,那么这个线路呢,实际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事实上估计杨贵妃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个遣唐使,他间隔的时间非常的长,在整个遣唐使到达中国的现在说法不一,有说是十二次的,有说是十八次的,那么总而言之是不会超过十几次的,那么每一次的时间都非常的长,所以杨贵妃即使是从关中有可能存活被营救到东海,她迎接上日本遣唐使,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极为复杂的转移手续。那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的之下,这种可能性是很少的,而且如果说不是通过遣唐使到达日本的,那么她就不可能到达日本,因为中日之间当时没有海上的自由往来,海上的贸易开始于宋代,还不是一种一般的交通,所以杨贵妃即使生存而能够脱逃,她到达日本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相关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完整版权信息,商用请联系作者,侵权追诉

相关推荐:

2016美国圣诞节放假吗 2016美国圣诞节放假几天_万年历

新疆阿勒泰第十四届阿肯阿依特斯大会

江苏同里镇建筑有什么特点?江苏同里镇建筑简介

苗族节日踩鼓节是怎么来的?苗族节日踩鼓节来源

《五牛图卷》唐代韩滉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