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箕仙泄题:古代考生“高考”前是如何“问试题”的

发布时间:2017-09-05 栏目:专题 投稿:风趣的黑米

原创作者丨胡丹(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考,你猜过题吗?如果你猜过,那阅读此文就更有趣了。

此文因高考而发,预祝考生获得好成绩,考中属意的大学

(一)

又是一年“大考”天!

据新闻报道,随着一年一度高考的来临,各地烧香、拜佛、办法会的热潮也汹涌起来,各种“作”层出不穷,比如送考的妈妈要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我担心,旗开……走光!);送考大巴的头车尾号要666,司机还得属马,寓意马到成功(如果错应在马虎大意上,那却适得其反了!);考前,家长们顶高温、浴大汗,到各处有灵的道场烧香献礼,在“神树”神像前屈膝叩拜是免不了的,还要书写祈福带,吃“糕粽”,大喊“高中”……总之,每年高考前这几天,各路神灵,各家庙宇,香火奇好,正是僧尼界的“520”。

高考前,全国多所寺院举办高考祈福法会,你到底是参加还是参加呢?哎呦……张同学妈妈已经去了!不行,咱也得去!)

这道奇葩的人文景观的形成,皆因高考太重要了。

其实啊,高考已不那么重要了。现在人人都能上大学,大喊“高中”,还有什么意义?除非往糕粽里加九颗红豆、八颗绿豆、五颗豌豆,然后大喊“高中985”,才有意思嘛!高中个民营四本,你要不要?

高考既然已不那么重要,为何考生家长们的兴致仍然不减?我觉得,还是家长们的弯儿还没转过来,把烧香拜佛搞成“高考节”的必带项目了,这种“新习俗”还有一个向前的惯性力,我预计还要持续一些年,但慢慢的大家觉得没趣了,就自然不作了。

倒是我觉得,今天高考的家长们,大多四十来岁,是七十年代生人,九十年代接受的大学教育,不料竟还出此“愚”计,以为老天爷凭他一炷香,就会保佑孩子高考得中,这提醒了我们,中国的教育有多失败!

(二)

高考家长们捣鼓这些好笑的事,说他们迷信也好,从众也好,皆基于中国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生存哲学(不是信仰!),不必苛责,笑人家的,自己不去凑热闹即好。

其实逢大考时祈福拜神,古已有之;古代士人在“高考”(全国性的考试就是在北京举行的会试)前的种种发烧与亢奋的行止,与今日大体无异。只有一样,是今日没有的,那就是贿神泄题

神可贿乎?诚然,正是。自古政以贿成,仙家之令,亦可由贿求得。

现在高考考题多,题量大,要泄只能泄一整张卷子;而古代科举考试,要想折桂大捷,猜中题很重要,而且具有可行性。

因为明清科举不考数理化外,主要考作八股文,且限于在四书五经中择题,考生们各专攻一经,经典内容又少(如《论语》才11705字),则猜中题的机率较大。当时的士人,以及为科考服务的各种结社、补习班和八股范文导师们,在每次考试前,都会尝试猜题——谁猜中一题,便是科举神话!假如我能穿越到古代,不须带金不须带银,只消把历年考题搜集好了带过去,莫说考个鼎甲不在话下,就是光靠卖考题,就能大发。但我不能公开地卖,被官府逮住了,怕是要杀头的,但考题不比假钞,出手甚易,卖考题是完全的卖方市场,我有许多好方法出手,最妙的就是下面我要讲的,请神仙帮忙,在违法的卖题与买题方之间做中介。

(三)

话说士人们自己猜题甚难,他们更望得到神助,给神仙点好处,让他把考题“早泄”了。

问神的手段,就是扶箕(扶乩);请神的所在,就是箕坛。(关于扶箕,可参考本号前文《她是谁:美女、厕神、预言大师,集于一身!》)

(箕坛)

扶箕是占卜的一种,大约兴起于宋代,但在明清最为流行,几乎每府每县都有箕坛,尤其是文风很盛的江浙等省,士人们普遍有“不信箕仙不能考中”的心理。而“问试题”就是科举时代“问箕”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明清时代扶箕兴盛,主要是文人在推动,而文人发家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科举,所以扶箕之盛,考试“与有荣焉”。

箕仙下凡泄题,是不会明白告诉考生题目的(因为他也不知道),仙家多用猜谜或隐语的方式,让考生看了箕示,自己去敲闷葫芦。

民国许地山先生研究扶箕,忽有所悟,他怀疑科举时代诗钟与灯谜盛行,或许就是士人练习解释“箕示”的一种法宝。因为神仙泄题等于发电报,还没有配发密码本,必须士人们自己打破脑壳去破解。

下面举几个清代士人在考试扶箕求题的例子,为诸君读新闻之余,复闻几则典故,以佐雅兴。

(四)

俗话说好事成双,我就从清人袁枚所著《子不语》里举两个较为浅显易懂的例子吧——

第一则:康熙二十七年(1688)北京会试,举子们照例求箕仙示题。咒语一动,扶仙就到,只见箕笔如飞,在沙盘上写下……“不知”二字!

举子们一看是这两个字,不免失望,于是再拜求道:“岂有神仙不知之理?请一定赐告!”箕仙拗不过他们,乃大书道:“不知不知,又不知!”众人大笑,以为请来个笨仙、糊涂仙,嘛事不晓,只会说不知道。

谁知考试时,题目发下来,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真是“不知”!箕仙已经把题目告诉他们了,只是举子们未能会意。但箕仙只透露了题目中的两个字,若有信他的,到书里一翻,押中题的机会很大(如果有搜索引擎,搜此关键词,更妙!)。

第二则,康熙五十三年(1714)某省乡试(乡试是省级科举考试),秀才们求箕仙示题。箕仙动笔了,众秀才凑近一看——咦!是“不可语”三字。这不行啊,既然来了,怎么也得说几句呀!众秀才苦苦相求,箕仙也都是“耙耳朵”,经不住求,就进一步提示:“正在不可语上。”秀才们愈发不明白了,仍是苦求,一定要箕仙说个明白话。这位箕仙倒是耐心,又书一“署”字。然后不管秀才们再怎么求,箕笔一动不动,再也不应了。考试时,秀才们打开卷子,先瞅题目,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后面这个例子,箕仙答的有学问,“署”字用拆字法,是“四者”,即预告题目中会有四个者字。但题目中“知之者”“好之者”,只有两个者,但靠了边,在近似两可之间,人们习惯于相信这种近似之言,这就算答对了。可箕仙先说的“不可语”与“正在不可语上”,就近乎邪僻而不可解了。

其实认真想来,这也是活络话,假如题目出的不对,就可以解作箕仙不想泄露天机,因称不知、不可语,也没人敢说箕仙不对——前面说了,那个时代的人,都是极迷信扶箕的,腹诽都不敢,比今天烧香之人要诚笃得多。

从明清笔记所记大量的扶箕案例来看,箕仙所答多为似是而非的“箕示”,但也有能够奇中的,这就怪了,难道真是神仙下凡?我给大家揭秘,其实那是我穿越过去,皆扶箕泄题呢……这是笑话,我要说的是,那时候考题经常发生泄露,有些泄题者不会直接把题说出来,而是采取扶箕这种隐秘手法提供一种暗示,因为这样做较为保险。

古代士人对扶箕这么信赖,可问题是,他们得了箕示,也猜破了谜,得了“真题”,他敢只备这一道题吗?我想他不敢,他除了认真准备这道泄题的答案,还是得全面备考。如此,岂不是信神不诚?可见,人们求神拜佛,固然出于捞偏门、走捷径、营私舞弊的目的,也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而神,他们是不敢全信的!

就是有趣的普罗大众:愚、痴,还带点傻傻的萌。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 hdshuoshi

相关推荐:

佛教常见法器,金刚杵的功效与作用

2018年七夕节是几月几号,2018七夕时间

哈萨克族医生是怎样用特殊手法治病的

北京故宫乾清宫

兖州之变及对曹操以后战略的影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