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长沙沦陷 蒋介石为何没能打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

发布时间:2017-09-23 栏目:专题 投稿:务实的香菇

1944年,临近日本投降,但却是中国军队打得最不好的一年,在豫湘桂会战中,中国守军一败涂地,日军进展中国东南全境,打穿了中国大陆线,战役使中国失去了苦守了七年的长沙城亦遭沦陷

历史上,凡是大规模的屠城,都不是一种失控行为,而往往是有组织、有预谋,最主要目的,是摧毁被侵略者的抵抗意志。

这种屠城对侵略者来说,甚至不是什么历史教训,而是借鉴历史“成功经验”。

诸如侵华日军,就是在研究中国历史之后做出的有预谋屠城。在发动侵华战争前,一些研究中国史的日本人认为,对汉民族只要使用屠杀威吓就可以征服,并习惯下来,变成驯顺的奴仆。

对此,他们很容易找到依据——明末,建州女真人用“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征服民族,逼汉人“剃发”,之后汉人习惯女真人的强加辫子,乃至清末大量汉人因剪辫子而自杀发疯。

于是,认准此道的后继者就有了南京大屠杀、百人斩比赛、三光政策……目的就是想像从前的游牧民族一样,以屠杀威吓征服中国

毋庸置疑,“汉魂失血”是埋下此苦果的一粒种。无须讳言,这与“上层建筑”关系重大。自“儒学”成为“国教”后,中国“国道”就走上了一条“温良恭俭让”之路。

尤其大宋以降,经过“理学”洗礼的儒教情调越发“内敛”,对华夏民族精神起到了软化作用,使汉魂失血过多、自动放弃称雄,从而导致外族骑马南下侵袭,攻城掳掠尤如探囊取物。

历史学家总是在讲:中华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讲中庸之道,提倡“和为贵”,对待不同民族我们的态度是“四海之类,皆兄弟也”。对待文明程度不如我们民族我们也更多地用“怀柔”之术去“用夏变夷”,而非如自视优越的西方人那样惯常使用武力征服。对于仇敌,我们不提倡“以牙还牙”,而是“以德报怨”。

然而,“和文化”就一定以失去魂魄和血性为代价吗?中国传统哲学推崇阴柔功夫,盛赞舌头的不朽,但没有牙齿的口腔,徒有舌头又能干什么呢?当“和文化”异化为“雌化”,则这个族群无论人数如何之多,都是毫无反抗力的“土豆”与“羔羊”。一个民族血性男子大量减少,必然会威胁到整个民族的生存。

二战过后,华夏民族被开出球籍的危机暂时得缓。但汉魂的保鲜问题始终纠结于本民族。抗战胜利后, “民族复兴”歌曲响彻中国大江南北。然而,失而复得的“汉魂”,转瞬间又得而复失。

复国之后,在抗战中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迅速消亡,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官员又恢复了贪腐的本态。所有的老毛病都回来了。争权夺利、拉帮结派、腐化堕落……,各种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的行经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少学者分析这段历史蜕变,认为问题出在接收及接收大员身上。胜利来得突然。“白捡的胜利”,就像“白捡的财富”,一夜暴富冲昏了头脑。

诚然,这场胜利正在中国军队抗日走下坡路时突然来到。1944年,临近日本投降,但却是中国军队打得最不好的一年,在豫湘桂会战中,中国守军一败涂地,日军进展中国东南全境,打穿了中国大陆线,战役使中国失去了苦守了七年的长沙城亦遭沦陷

世界大战场盟军优势转化为胜势、日军已成强弩之末之际,中国军队却出现对日作战的大溃败。一年前还意气风发的中国战区司令蒋介石此时非常沮丧,1944年7月21日,在黄山整军预备会议上,对作战不力的将领大加训斥:“外国人已经不把我们当作一个军队,不把我们军人当作一个军人!这种精神上的耻辱,较之于日寇侵占我们的国土,以武力来打击我们,凌辱我们,还要难受!”

应该说,蒋介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他对军队的败血现象发出比较痛彻的悔悟。抗战打到第七年,由于国际战场对中国空前有利,美国在太平洋战役横扫日本海军,胜利就在眼前。在亡国无忧、图存有望状态下,国家精神失去依托,于是,中国官员的堕落、政府的腐败、军队的涣散,一一重现,先前的那种舍家救国、同仇敌忾的景象难以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怨声载道和灰心失望。

之前是志士们一寸山河一寸血,之后是贪官们一场酒宴百姓一年粮。

1948年11月4日,《中央日报》发表主笔殷海光社论《赶快收拾人心》说,“国家在这样风雨飘摇之秋,老百姓在这样痛苦的时分,安慰在哪里呢?希望又在哪里呢?享有特权的人享有特权如故,人民莫可奈何。靠着私人政治关系发横财的豪门之辈,不是逍遥海外,即是特权豪强如故。”

然而,这种精神废弛的状态却得不到及时、根本治理。疾在腠里,难下痛手。虽已收复了国土,但复失民族魂。一个民族精神,可以靠短暂的灾难来激活振作,但却不能靠短暂的兴奋来提升,和平之日汉魂“保鲜问题”始终是困扰华夏民族的一个纠结点……

相关推荐:

分娩知识

《文天祥》【第二十七场】

阿曼的日常习俗礼仪及商务习俗礼仪

李慧珍《精彩时代》歌词

顾媚《旧梦难找》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