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张学良也想收回东北,但痴人妄想要等什么“有利时机”?

发布时间:2017-09-29 栏目:专题 投稿:虚幻的故事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执行张学良“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张学良“不抵抗将军”这顶帽子被历史扣实,东北军撤离东北后,1933年春,张学良在出访欧洲时,一位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给他去信质问他是否准备收复东北张学良给其回信说了自己心中想法,遭到对方的反驳

张学良去信并反驳张学良观点的人叫于炳然

炳然,1903年生,黑龙江望奎县人。16岁考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中学毕业后,被选送日本留学,恰逢东京大地震脱险归国。1924年9月,他又考入国立北平法政大学。大学毕业后,于炳然考中黑龙江省公费留欧学生,于1931年4月动身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他怀着自己那颗拳拳爱国之心,在英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3年5月,张学良出访欧洲到达罗马。于炳然给他写信提出三个问题:一、东北之失,你以为原因何在?二、你是否准备收复东北?三、如想收复,将采取何种方法与步骤?

张学良很重视于炳然的来信,亲笔写了回信,对他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第一个问题张学良说是因为当时东北建设的飞速发展,深为日本人嫉恨,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侵占东北。第二个问题张学良的答复是肯定的,并说“没有比张氏父子更早就与日本人合作的了。日本人所以杀死我父亲、夺取我的防地,正是因为我们不再与之合作。国仇家仇,誓死必报。”第三个问题张学良说:“待世界第二次大战时,只要我们站在日本对立一方,就一定会打垮日本……”最后,张学良恳切表示,“不久将去伦敦,愿当面详谈。”

7月下旬,张学良到了伦敦,于炳然又写了一封万言长信,以中国共产党的观点阐述了抗日救国方略,并反驳张学良“等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接机收复东北之说。

两天后,张学良约于炳然共进晚餐,双方谈的很热烈,张学良说:“明天我去北欧参观丹麦、挪威与瑞典,返回伦敦,再约你详谈。”

炳然张学良留下深刻印象,张学良认为于是不可多得之才。

张学良由北欧回来,即约于炳然面谈。张学良围绕抗日救国提出一连串问题,于炳然慷慨激昂高谈阔论。张学良倾听后,说:“我很想了解一下社会主义的情况;如果你愿意,就作个准备,同我去莫斯科。”

十天后,张学良又约于炳然谈话。他告诉于炳然:“苏联记了我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仇,不同意我前去。这次出国,最想看的是四个国家——德、意与苏、土。苏联看不成,土耳其便不想看了。”又说:“据我了解,你确是个人才。但你的思想是左倾的。不过我并不怕你。你若愿意在伦敦读书,我帮助你学费。但我希望你去苏联读书,去后与苏联朝野人士好好联络。将来我们抗日,如能得到苏联的支援,那要比你带十万大军作战的功劳还大。”

10月,张学良又约于炳然会面。几次长谈,张学良真诚磊落的品格、深沉的爱国之忱,留给于炳然极深的印象。但于炳然也清晰看到了两人在政治观点上的迥异。

1934年8月,张学良给于炳然写信告诉他,去苏联留学已办成。于炳然报请组织,组织同意他去莫斯科。(王伟)

相关推荐:

钗头凤【第七场:锄尼】

历代名人嫁女趣事

黎族

以针代笔:浅释满族民间刺绣文化

请客时主、客家的礼仪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