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经济文化世界第一的帝国,为何经常被揍的哭爹喊娘?

发布时间:2017-09-29 栏目:专题 投稿:爱笑的冬日

作者:我们爱历史团队覃仕勇。

深度分析北宋军队积弱的原因

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军队之所以越来越积弱,赵匡胤难辞其咎。

须知,唐末五代战乱不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藩镇权力过重,尾大不掉,其手中有地盘,有人马,有刀枪,又控制着财权,很容易从中央脱离,造成割据一方的独立政权。

为了改变这一弊端,赵匡胤的策略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即是将藩镇所辖的州郡收回,由中央改派文官担任知州,又加派出官员到该州任通判,以监督知州。

“制其钱谷”,即是地方财权收归国家,各州府的赋税收入全部上交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归朝廷在地方设立的转运司管理。

“收其精兵”,则要求各地检查所统属禁军,把骁勇者挑选出来,编为上军送往京师。宋朝军队禁军、厢军、乡兵、蕃兵。禁军是主力,担负着保卫京师、戍守边境、对外作战、对内平乱等主要军务;厢军是地方军,直接归地方指挥;乡兵即民兵;蕃兵则是少数民族的部落军队

通过这三项措施,地方势力大减,再也无力与中央相抗衡了。

但两宋之亡,不亡于内,而亡于外来侵略。

由于宋朝过重削弱了地方实力,每有异族入侵,当各州府只能坐以待斃。文天祥就曾说过:“宋惩五季之乱,削方镇而建州邑,虽矫一时尾大之弊,但国力也逐渐削弱。故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

此外,地方势力虽然被大幅度消减了,但中央禁军的迅速强大,也使中央禁军将领权力大增,威胁到了中央政府。怎么办?

赵匡胤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杯酒释兵权”,在吃饭喝酒的谈笑间解除了手下宿将的兵权。

但,这些兵权还是得有人掌的,由谁来掌,怎么掌,才不会对中央构成威胁,仍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赵匡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采取的做法是:

一、将禁军的军权分成三份,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统领,即所谓的三衙统领。注意,三衙虽然统兵,却无权调兵。调兵之权由枢密院执掌。北宋的枢密院有别于前代,以文官主事,仅有调兵之权,用于与三衙形成了相互制约。枢密院与三衙之间,各自独立,相互制约,谁也无法单独作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兵权已经转到了文人手中,宋朝以文制武的制度就此形成。

二、将全国军队分成两半,一半屯驻京师,另一半戍守地方。京城驻军与地方驻军实力相当,同样形成制约,谁也不敢贸然发动叛乱。

三、实行兵将分离制度,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某部禁军在这儿驻守了一段时间,就要变更到另一个地方驻守。京城禁军地方禁军之间,也常常进行对调。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将领们的募兵权,将领们对士兵只有管理权,没有所有权,从根本上避免了士兵成为将领私人武装的可能。

这一番动作下来,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但这样一来,军队中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且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统兵将领失去了练兵的热情,士兵又乐得自在,军队的战斗力就不断下降,军事上就越来越疲软。

赵匡胤又与赵普等重臣商讨“可以为百代之利者”,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的结论是:“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即只有养兵一法才能保证国运长久。他还说:“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他觉得,每逢灾年,百姓就会叛乱,而百姓之所以叛乱,不过是为了口吃的,把他们招到军队中来,由政府管饭,叛乱自然会平息。而在正常年份,即便有军队作乱,而百姓也不会参加。

由此,建立了由国家财政养兵的募兵制度。将无以为生的破产和流亡的农民招募为兵,可以防止他们当盗匪。

应该说,这种做法对缓和社会矛盾还是取得了很有效的作用。

但实行这种募兵制,军中发放的钱粮,不但供应军士,还必须养活兵士家属;军营中不单屯驻军人,也得居住家属。养兵百万,实际上是养五、六百万人。用巨额军费养活大批脱离生产的人口,渐渐成为了宋朝的痼疾。

而且,百姓一朝应募为兵,则被输入官府军籍,终生为兵,行不得经商,居不得为农,生老病死皆不许脱籍为民。这样一来,兵营里处处充斥着老弱病残之兵。为了增加军队的战斗力,政府不得不继续招募精壮之兵。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冗兵”现象也就越来越突出了。

不过,种种弊端,在赵匡胤时代并没显露,赵匡胤主要针对的,还是消除藩镇割据、诸侯混战局面。实际上,这方面他完全做到了。要说宋朝军队疲弱,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一人。毕竟,后来发生的事,谁也不能预料得到点到位。而且,如王安石所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后世既然发现了问题,完全可以变革的嘛。

而且,赵匡胤时代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

赵匡胤本人出身于行伍,有勇有谋,是打仗的一把好手。

当年跟随周世宗会战北汉、辽国联军于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在周军初战不利的情况下,他身先士卒、奋勇血战,终于力挽狂澜,扭转了颓势,并在周世宗的指挥下,一鼓作气,取得了空前胜利。

其后,在征讨南唐的过程中,赵匡胤更是连战连捷,成为了乱世中的一颗璀璨的将星。

涂山一战,赵匡胤设伏下套,干净利落地攻拔了南唐水师大营;清流关一战,正奇结合,分兵夹击,将南唐军打得落花流水。滁州城下,力擒南唐悍将皇甫晖,更彰显其武勇本色。

以上战绩,人们只看到的是一名摧城拔寨的优秀的将领;真正把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完瑧完善的,是在他称帝之后,调兵遣将,从全局上调度,战必胜,平叛来国,可谓运筹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

其代表作是平二李(李筠、李重进)之乱、收荆南、夺湖南、破后蜀、取南汉、灭南唐

当然,灭国戡乱,统一宇内,是每一个开国君主都必须的经历,似乎也不足说明其过人之处。

然纵观中国历史,哪一次由乱入治、由大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不伴随着白骨成山、流血漂橹的惨烈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搏杀,政权与政权之间的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陪葬的,是亿兆生民的性命。

然而,北宋代周,却是一次几乎没怎么流血的政变,其过程充满了人性化,后周皇室得到了保全,百姓没受到什么惊扰,整个政权和平过渡。收荆南,兵不血刃;夺湖南,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破后蜀,历时六十六天;灭南汉,用时半年;灭南唐,时间最长,花了一年。在整个统一战争中的时间总和,不足两年。每一次战争,宋军都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没有遇到什么强硬的对抗,就灭掉了敌国。对对方杀伤少,自己也基本没什么损伤,堪称奇迹。

要做到这一点,是跟战争总策划人赵匡胤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

兵家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赵匡胤指挥下的统一战争也许不够精彩,不够夺人眼球,但他所追求的不见杀伤而已达到攻城纳土的作战方式,已达到了兵家的最高境界。

在波澜不惊的表象下,他已不慌不忙、从容地收拾了好大一片山河,版图面积扩至230万平方公里。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曾三次尝试攻伐北汉,三次都在形势占优的情况下收兵。他收兵的意图很明显,不愿看到“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惨状,他珍惜自己的士兵,也体恤敌国的生灵。作为一代开国雄主,他断不能坐视燕云十六州被分离出中原之外。

但考虑到辽国军力的强大,他把武力收取的方案放在第二位,而打算广积钱粮,通过向辽人赎买的方式交之赎回。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赎买不成功,赵匡胤是不惜动用武力将之强行收还的。

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以赵匡胤的军事指挥才能,也一定能成功收取!

可是,一代雄主,壮志未酬,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相关推荐:

关山月书画作品欣赏

肯尼亚饮食习俗

花青素白酒悄然诞生

中国爆第一颗原子弹花了多少钱?相当于两场抗美援朝战争

溥仪登基之日,身边大臣说了一句话,后来还真就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