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这个时代,剃头匠掌握生杀大权

发布时间:2017-09-29 栏目:专题 投稿:彩色的鼠标

(清代理发

古代理发剃头的待诏、剃工、镊工,相当于近现代的剃头匠、理发师(匠)等。传说伏羲时代人们即开始椎髻,不再散发。

不过,这并不等于现代意义上的理发。《诗经·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沫。”写的女子想到丈夫快要回来了,赶快回家沫栉洗梳,免得头发卷曲散乱。《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这些,指的都是梳理头发,用的是梳子和篦子,而不是剪刀。

(篦子)

中国的少数民族一般是披发、断发、或编发,汉人则是挽发为髻。汉人出生后,头发任其自然生长,不剪不剃,到读书的年龄,梳洗后挽结为髻,叫做“束发受书”。大禹治水时,“沐其雨,栉疾风”,淋浴风雨算是理发。周公姬旦“一沐三握发”,就是公务太忙,洗一次头竟三番五次地握起自己的头发,以便接待部下汇报工作。

剪割头发,汉族的王朝是用于刑罚,即罪犯施以髡刑。三国时,曹操坐骑惊踏禾苗,违反了“践苗者斩”的律令,最后“割发权代首。”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曹操实在狡猾。其实,这对当时有身份的人来说,“割发”绝对是一件很耻辱的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汉人并不轻易剪掉头发。但最早在汉朝,即已出现理发职业。到宋代,私家理发业更已形成规模。洪迈《夷坚志乙》卷十二《成都镊工》:“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二百。”张端义《贵耳集》中,载有秦桧曾唤一镊工为他栉发。那时的理发匠,主要是替人理发、修发,替人盘头、盘髻。

(顺治圣旨)

真正的剃头,源于清朝,汉人“束发而冠”的传统由此中断。1644年,满清问鼎中原,次年顺治帝颁布《剃发诏书》,诏曰:“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

满人男性本来就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以此增加头皮与头盔、军帽的摩擦力,防止作战时头盔、军帽歪斜或掉落,提高安全性。强制汉人剃发,并非这种实用性的考虑,而是作为汉人是否接受清朝统治的重要身体标志,并从精神上摧垮汉民族的意志。

“剃发令”通俗的解释就是“留头弗留发,留发弗留头。”而具体执行“剃发令”的,就是剃头匠。

其实,当时的剃头匠也不是手艺人,而是“待招”,即政府官员,或随军人员——从九品官职的兵丁环卫待招。“待招”戴官帽、着官衣、穿官靴,每组三人,一人掌剃头刀,另两人抱鬼头刀执行剃头令。于人群集中处搭建席棚,勒令行人入内剃头。顺从的,当场剃头。不从的,剃头立即改杀头!

(满族男子发式)

金易《宫女谈往录》载:“一尺来长的水龙布,背面写着10个大字,就是‘留头弗留发,留发弗留头’。据说这是当时皇帝给下的诏书,让所有的剃头挑子都挂上,剃头匠有权强迫汉民剃头,如果不剃,杀头问罪。剃头匠的权力就这样大,可以说剃头掌握生杀大权

剃头挑子上的钩子,比平常的钩子大而硬,几乎像帐蓬上的一样大,当然这是用来搭汗巾的,洗完脸洗完头以后,把手巾搭在这里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原来另有用处,钩子大而且硬,是杀人之后把人头挂起来示众的。

前边温水的木桶,木桶下腰的颜色固定是红色,一来表示桶里可能还装有人头,二来表示钩子上挂的人头往下滴的血迹。

剃头人坐着的凳子,也是鲜艳的红色,为什么不用轻便的四条腿的凳子而用沉重的木墩子呢?关键就在这里。墩子墩子的作用,它既可以坐人又可以宰人,有谁敢抗拒不剃头,马上拉过来,按在墩子上剁脑袋……”

——这哪是剃头现场啊?分明就是刑场!

相关推荐:

朝鲜

宋朝史上发达的娱乐业:开封竟有风月作坊近万家

郭富城《这夜心情》歌词

范玮琪《因为》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