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自杀殉国的皇帝!他死而华夏正统亡

发布时间:2017-10-05 栏目:专题 投稿:勤恳的红牛

1644年4月24日,大明帝国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支离破碎,李自成的部队从北京城外开进到午门的这段路上,没有遇到一兵一卒的抵抗。然而整个北京城,已然是十室九空。李自成闯进紫禁城,到处搜寻崇祯帝的踪迹。而此时的崇祯,在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皇后诸妃和儿女之后,独自一人凄凉地走上了煤山,在景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结束了自己十七年的帝王生涯。

后人每每谈及这段历史,总忍不住扼腕叹息。既叹息大明帝国的覆灭,又叹息崇祯帝生不逢时,认为他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虽然宵衣旰食,然而大明帝国却是个腐朽枯烂,病入膏肓的烂摊子,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任谁也不能能挽回帝国的衰亡。并且他全家人都死于国难。那么这说明,崇祯皇帝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与传统意义上的亡国之君有本质上的区别。像商纣王,隋炀帝那样的君主,他们国家的灭亡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荒淫无道。而崇祯却是大明开国以来难得有之的勤政的皇帝。正所谓明亡在万历,不在崇祯,症结于此。

那么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里面,大明帝国真的已经无药可救了吗?崇祯帝的“勤于政事”,他有没有在面对大明帝国内忧外患的时刻做出正确的有利于挽回危局的举措呢?他虽然自杀殉国,但是是否真的就像后人说的那样,铮铮铁骨,帝王典范呢?

1、天灾人祸,到底是天为之,还是人为之

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崇祯六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于是,大部分的饥民落草为寇,甚至爆发起义,其中就有后来灭亡明朝的李自成。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崇祯在位时期确实在陕西河南一带发生过大饥荒,和范围较大的一些自然灾害。但是,如果我们细数一下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几乎每隔一段都会有一些天灾的记录。换句话说,天灾常有之,但如果能够得到政府及时有效的补救,是绝对可以熬得过去的。中国版图本来就很大,某一时,某一地发生饥荒灾害,本来就平常不过。如果能够有效地从别的省份调粮赈灾,并且减免当地赋税,那么在等待灾害消退的这段时间里,还会有人出来造反吗?

既如此,那么崇祯到底是怎么处理这些灾害事件的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崇祯帝不仅没有减免河南陕西两地赋税,反而逐年在增加。增加的军费,全部投入到了大明辽东对抗后金的战役。崇祯帝一直认为,草民流寇不足为惧,唯满清为大明之强敌。故而一味的横征暴敛,不恤民情。那里有饥民流落为寇,他就派兵去剿。岂不知,满清再强大,也只有辽东那一块地方,只要守住山海关,满清就不可能侵入中原。而饥民流寇是剿不尽,杀不绝的。因为他们都是最普通的百姓。给他们饭吃,给他们田种,脱下衣服,他们就是帝国的子民。可当他们再次遇到饥荒之时,就会又变成匪寇。内阁首辅洪承畴曾经就对崇祯说过,大明最大的敌人不是山海关外的满清,而是中原大地千千万万的饥民。

2、重视战争,不恤人民

崇祯似乎根本没能理解这一点。他仿佛认为老百姓只是他统治的工具。他可以随意的压榨他们,剥削他们,留给他们,仅仅只有呼吸,甚至连呼吸的权力都会被剥夺。

如果研究一下崇祯朝的财政流向,你一定会发现,终崇祯一生,大明朝的税收,贸易收入,资源的利用走向,百分之三十都用在了战争上。既有对抗满清的战争,又有对抗农民军的起义当中。崇祯似乎重来不去思考战争发生的原因,一味的以战止战,那里又乱民造反,就必定要派兵去围剿。他没有想到的是,为什么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老百姓造反的原因呢?镇压和安抚,哪一个成本更高,或者是利于国家长期久远的发展呢?他似乎永远也搞不明白。

由此可见,崇祯固然勤政,但是却不体恤民生,有灾而不救,有死而不闻。一味的征伐。这是历来统治者的大忌。要知道,民本既国本。一个抛弃了人民的国家,必然要走向灭亡之路。

3、崇祯五十相,用人必疑之

崇祯在位十七年,始终没有建立一个核心的领导集团。都说帝王之道,首要在于用人之道,要攻于心计。但是在崇祯的一生中,谈到用人之道,大智之举,似乎就只有他利用韩旷等东林党人铲除魏忠贤党羽的那么唯一一次闪光点。其后,他用人必疑。被他亲自废除的东厂特务制度,又被他亲手以曹化淳为主的阉人党羽彻底扶持起来,依旧秘密监视内外大臣的一举一动,包括内阁首付温体仁,周延儒等在内的核心大臣,他都要秘密监视。他在位期间,一共换了五十二个内阁首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实帝王心术,不信任大臣,自古都是如此。可是崇祯却表现的尤其明显。最能说明崇祯这种多疑不定的性格的一件事,就是袁崇焕的被冤杀。

袁崇焕是被崇祯一手提拔起来的宁远大将。当初袁罢官在家,崇祯亲派人去请,并且亲自在辕门接见他。君臣二人饮酒畅谈,可谓一时蜜月。崇祯问及袁崇焕几年可收复辽东袁崇焕趁着酒性,夸下海口说五年即可复辽。崇祯高兴地送给了他三十万两军饷,并授予他辽东巡抚一职,可以说把辽东全权托付给了他。然而仅仅在袁崇焕任职的第二年,就被崇祯秘密调回京城杀害。究其原因,竟然是一个太监密报说,蓟辽督师袁大人暗中勾结后金,有密切来往。这实在是莫须有的罪名。袁崇焕自恃才高,有时不免僭越违主,这是事实。他不等禀告,擅杀毛文龙,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在崇祯看来,这一举措却极大地挑战了他的皇权。不也许不相信自己亲自任命的辽东巡抚会对自己造反,但他却宁愿杀了他,杀了一个自己亲自任命的人才。不得不说,这是崇祯在用人方面,可谓一败涂地。

由于朝臣的频繁更迭,各级大员走马灯似的更换,导致了朝政的更加的混乱。往往发生战事时,将令旦夕更改,各级官员不奉上命,各自为政,这就导致了原本混乱的局面变得更加的混乱。他越是想握紧权力,就越是会流走更多的权力。大臣唯恐犯错,遭致别人攻讦弹劾,丢官不说,甚至丢命。所以问事人员往往无所作为,不敢尽心办事。中国大地,人才辈出,怎会偏偏在崇祯一朝无可用之人呢?崇祯最后一次上朝,曾问首辅魏藻德,何以退兵。魏藻德不置可否。崇祯怒发冲冠,悲愤地说道:“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文臣人人可杀。”他永远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他自己把朝政搞的一片混乱,却从不反思自己,只是一味的怨天尤人。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是崇祯自杀之时留下的最后一份文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相信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但我确实不敢苟同他是一位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也许历史会同情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自杀殉国的皇帝,后人也会去他的陵墓上追拜祭奠。但我们不能就此肯定他,否则他的错误。而是吸取教训,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的悲剧不在重演!

相关推荐:

东盟留学生广西欢度新年泼水节 着民族服饰参加

揭秘:黎族不同地区的丧葬习俗有何不同

四川宝光寺

抗美援朝打了5场大战,第6次却没能打响,原来是毛主席的策略

你天天买东西,可你买过南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