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农民皇帝朱元璋和他的“拔刺”行动

发布时间:2017-10-08 栏目:专题 投稿:含糊的蜜粉

朱元璋的大清洗(连载之一)

【导言】专制时代,天下是一家一姓的私产,按照成王败寇的原理,谁有力量,谁就能得到。明太祖朱元璋,一个当过几天小和尚的农民,经过几十年努力,得到这份产业,当然很担心有人抢走它。在朱元璋看来,文官、武将、富户、读书人等各色人等都有可能威胁朱家儿孙的天下。于是,朱元璋展开了一场一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制造了一系列的冤案,把有可能威胁统治的眼中钉一一清除,也使明朝初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时期之一。

一、农民皇帝朱元璋他的拔刺”行动

朱元璋是个农民

农民的性格是锱铢必较,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私有财产看得很重。做了皇帝以后的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有人夺了他的天下所以朱元璋在位31年每天都忧心忡忡,唯恐失去天下。这位当了皇帝农民甚至羡慕他手下的公侯,他说:“一个人当了公爷、侯爷,排场不比我这个当皇上的小多少,却比我舒服得多,怎么还有人不满足呢?”

朱元璋是个聪明的农民朱元璋的聪明是民间智慧。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天子16岁以前没有走出自己的老家,活动半径不会超过自家屋子5里地。

16岁那年,家乡遇到了大旱灾,旱灾之后是蝗灾和瘟疫,朱元璋一家人基本上死光。无路可走的朱元璋到皇觉寺做了个小沙弥,出家不到50天,庙里没粮食了,又和师兄们一起被师傅安排到处云游。所谓云游不过是穿着僧衣托钵化缘,是另一种形式的沿街乞讨。

社会是一座大学。流浪的日子朱元璋过了多年,领略到了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吃了很多苦,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领兵打仗做元帅或者更后来治国平天下皇帝朱元璋最为自负的就是自己阅人无数,对人性了解得很深。说这话的一层意思是我精着呢,你们这些部下谁也骗不了我。另一层是意思是人性的阴暗面有时候藏得很深,我谁也信不过,可防着你们呢。

流浪得来的社会经验是朱元璋智慧的底色,而直接决定朱元璋思维方式的是军事斗争经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权力都是靠武力得来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的是武力,赵匡胤“一根杆棒打400座军州都姓赵”靠的是武力,朱元璋农民的儿子登上皇帝的位置,靠的也是武力。

以武力为基础的军事斗争是一种无规则的竞争,战胜敌人就是最大的规则,为了战胜敌人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使用一切手段打击敌人,保护自己。习惯于军事思维的人总是以他人为保护自己的手段,在战场上只有把所有不利因素都考虑到了,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军事家一般对于人性中的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看得比较多。而朱元璋这位农民出生的军事家更是用农民的精于算计把自己可能遇到的危险考虑得一清二楚。在打天下过程中,朱元璋身边邵荣、谢再兴等亲信部下的一再背叛更让他觉得江湖道义不复存在,身边的人一个都不可靠。

这样看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寝不安枕,忧悬于心”也就不是什么难于理解的怪事了。朱元璋的这种心理最后发展为一种类似迫害狂的偏执心理,总是觉得有人会造反,他认为夺了天下后保住它很难。所以吩咐他的后代子孙要弄几套盔甲和刀枪放在身边,选几匹好马放在宫门外,以便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跑。那么朱元璋究竟担心谁呢?可以说,除了自己的子孙和一盘散沙的农民,他谁也不放心。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战争年代,朱元璋经常派儿子或者义子去监督领军大将,做了皇帝以后更是把军权集中在自己和儿子手里,把儿子分封为藩王到各个战略要地统率大军,和皇帝相互呼应,这些藩王享受的待遇每个人相当于10个最重要的开国功臣。

对待同一个阶级出生的农民朱元璋没有这么客气了,他把农民分为两类,一类是种地的农民,一类是当兵的农民,就象蚂蚁窝里的工蚁和兵蚁一样。朱元璋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发现农民一旦离开了土地到处流浪成为流氓,就会变得有力量,甚至会危及正常统治秩序。所以,他禁止农民随便走动,连走亲戚都要到里长那里去开路条。没有路条离开自己的家算违法,官府抓起来可以杀掉。农民种什么种多少,朱元璋也要管,不服的抓起来杀掉。朱元璋为什么喜欢用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与他对元朝失去天下的原因总结有关。

汉高祖总结秦朝失去天下是由于统治方式过于残暴,而朱元璋认为元朝失去天下在于对老百姓太宽大、太纵容了。所以他的统治下,老百姓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都由他规定好。老百姓彼此之间有互相监督的义务,朱元璋的手下可能随时冲到一位农民面前询问是否了解自己的邻居到哪里去了,说出来没有赏,说不出来可有罪。对待不服从的农民朱元璋的口头禅是:“你不服老子管,就把你迁之化外。”化外是没有经过圣人教化的地方,迁之化外可不是让你免费出国,而是流放到边远地方。以明朝的交通水平和捕快的职业素质,大多数被流放的人还没有到目的地,就在半路上累死了或被折磨死了。

朱元璋的政策下,农民就象一株植物,固定在土地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日、每月、每年的生活都是静态的,只有循环,没有发展。当这种植物密度不均匀时,朱元璋就通过移民把富庶地方的老百姓弄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开垦荒地。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整个国家四分之一的人口像植物一样被搬来搬去。在朱元璋看来,搬来搬去的好处在于,作为主要财富的房产、地产农民带不走,国家分给的土地也一样,这样就不会出现足以威胁秩序的强者,一个个农民个儿一样大,就像一个个马铃薯,皇帝只要扎紧口袋就行了。

朱元璋觉得农民最好对付,他对农民甚至很动感情。朱元璋认为他的理想与农民的梦想并不矛盾。农民只要能够吃上饭,就不会威胁皇权。况且皇室的财政来源也主要是来自农民的赋税。朱元璋发了许多文件,把农民阶级抬得很高。后来损害农民利益和密谋造反是处死官员最经常用的两个理由。

除了农民以外,在朱元璋看来,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富豪文人,统统不可靠。所以朱元璋自从当上皇帝起,就开始处心积虑下一盘很大的棋,那就是削弱上述力量直至消灭干净,以免威胁他朱家得之不易的天下朱元璋做得很成功,一次次通过制造一些大案子下手杀戮一些他认为对皇权专制有威胁的人,以致于连太子朱标都觉得他做得太过火了。

太子从小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主张实行仁政,多次劝朱元璋不要杀戮太过。朱元璋有一次为了启发太子,让众人退下,扔下一根满是荆棘的棍子让太子去捡。太子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然而仍然不知道他的用意。朱元璋只好挑明:“你怕有刺不敢拿,我帮你把刺拔掉,不好吗?我杀的都是恶人、坏人,把他们杀光,以后你才能安安稳稳当皇帝。”但是太子并不领情,反过来讽刺他:“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坏人这么多,是因为你这个做皇上的太残暴了。

朱元璋一怒之下操起椅子就往太子头上砸去,幸好太子躲过没有砸中。但太子因为父皇杀戮太重每天内疚不已,终于在洪武23年病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孙。朱允炆被确定为接班人后,朱元璋的担心就更大了,太孙年龄小,性格象他爸爸,偏重于仁孝一路。所以朱元璋更是下定决心要在交班之前把那些扎手的刺统统拔光,以便孙子能够坐稳天下

刺也就是钉子,在朱元璋看来身边的人一个都不可靠,谁都有可能成为大明王朝的统治的潜在威胁所以他大刺小刺一起拔,一个都不肯放过。老百姓对朱元璋的心思看得很透,有一个民间故事说:

朱元璋取得天下后,下令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修建功臣楼,搞得一班开国元勋无不感动不已:皇上真好,他对我们这班老人的情义那可是没的说。只有军师刘伯温来到皇宫恳求辞官归隐。刘伯温获得批准后向老朋友徐达辞行,临别时说:“功臣楼庆宴之时,你要紧随皇上,一步不可离开。”

到了那一天,朱元璋与所有的功臣开怀畅饮,只有徐达忐忑不安地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大家喝到兴头上的时候,朱元璋没有跟任何人招呼就走出门去,徐达步步紧跟。朱元璋觉得身后有人,一看是徐达,就问他出来做什么?徐达说:“我是来护驾的。”朱元璋说“赶紧回吧,我好着呢。”徐达说:“皇上难道真的一个都不留了吗?”朱元璋徐达识破心思,只好拉着徐达往外走,走了没多远,功臣楼在爆炸声中化为灰烬。

故事是虚构的,但编故事的人对于朱元璋想把功臣一网打尽的心理捕捉是准确的。朱元璋确实想把有可能对皇权存在潜在威胁的人一一清除,却不是通过火烧功臣楼这样毫无创意的办法在一顿饭之间除掉。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老到的斗争艺术家之一,他做的事情当然技术含量很高。因为把这些刺拔掉,又不刺伤自己的手,确实是一门艺术。朱元璋向来沉得住气,就像当初群雄逐鹿他不急于称王一样,他的耐心很好,所以能够笑到最后。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起,这个辛勤的农夫就开始拔刺,一直拔了几十年,最后终于拔光了。朱元璋拔刺行动通过制造一个个的冤案,前前后后杀了10多万人。我们只能挑几个有代表性的聊聊。

成云雷,江苏南通人,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出版专著《趣味哲学》、《神经——西游成功学》、《盗理——水浒潜规则》、《君道——三国用人术》、《庄子——逍遥的寓言》、《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世说廉语》等十多部。订阅头条号“南通成云雷”可阅读作者最新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