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俺答汗与三娘子:为蒙汉人民结成亲如手足般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发布时间:2017-10-09 栏目:专题 投稿:仁爱的夕阳

娘子阿拉坦汗

成吉思汗于公元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随即消灭了西夏和金,到他孙子忽必烈时,统一了中国,建立了规模空前的统一的元朝。元的版图遍及欧亚大陆,京城在大都(今北京市),于漠南开平(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北岸)置上都。

明朝初年,元朝残余势力从大都退往上都,后来分裂为三部:即分布于大漠南北的鞑靼部;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住牧于辽东边外的兀良哈人(即后来南移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卫)。

蒙古三部在长期相互斗争中,时起时落,时兴时衰。直到明朝中叶,鞑靼、瓦剌各部封建主都挟持幼主擅权,深入河套内外活动,史称“套虏”。巴图蒙克登上蒙古汗位后,称达延汗,击溃蒙古各部封建主,统一了蒙古

阿拉坦汗明史称俺答,生于公元1507年,卒于公元1582年,是明朝中晚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达延汗第三子右翼济农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为十二土默特万户领主。

阿拉坦汗的祖父是实现蒙古大一统的“中兴烈主”达延汗,父亲巴尔斯博罗特是右翼3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济农(副王)。阿拉坦汗3岁时,就养于蒙郭勒津之“领伯凯阿噶、锡尼凯乌尔鲁克之手”,畏兀特之阿巴里欲加害于他,二人使之免于难。17岁时他即带兵打仗,早期的生活主要是辅助兖必里克墨尔根济农(明史称吉囊)征讨兀良哈(明史称黄毛达子,住大漠南北)、卫郸特、撤拉卫郭尔(住青海、甘肃一带)和侵扰明朝边境。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兖必里克墨尔根去世,阿拉坦汗独肩重任,主持了右翼。他立志继承其祖父达延汗的事业,以盛雄“长北主诸部”为己任。因为他的祖父达延汗在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逝世后不久,他的子孙又复各据一方,分裂成为40余个独立领地。

阿拉坦汗娶妻也儿钟金哈屯,人们通常称之为三娘子。三娘子是蒙汉人民对她亲昵而又尊敬的称谓。公元1550年三娘子生于鄂尔多斯草原,自幼容貌姣美,聪明机敏,能歌善舞,武艺超群,且善“番书”,通兵略,知权谋,被世人称为文武双全的奇女子。公元1570年(隆庆四年),三娘子成为蒙古土默特万户首领阿拉坦汗的爱妃,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阿拉坦汗执政,成功地消弭了蒙汉之间的多年战火,实现了边境互市。应该说,包头历史上最早走西口的晋陕人能够来到包头,就是由阿拉坦汗和三娘子的开明之举促成的(当时汉人居留土默川者10万人)。这些长城以内的汉人先前到来的多为“手艺人”,即铁匠、木匠、柳匠、毛毛匠、首饰匠、毡匠、画匠以及小商小贩,使“蒙地”的手工业和商贸得到空前发展,也促进了蒙汉和融及边境互市。在阿拉坦汗去世之后,三娘子统率土默特万户部落,始终致力于蒙汉团结、共同发展的事业,缔造了长达四五十年之久的边境祥和安定,并为日后蒙汉人民结成亲如手足般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为了表彰三娘子的功绩,明朝皇帝在公元1585年(万历十三年)册封她为忠顺夫人,而三娘子的美名至今仍在土默特川上蒙汉人民之间口口相传。

阿拉坦汗骁勇善战,“冠绝诸虏”,他率领军队先后6次征讨兀良哈,消灭了他们;4次进军青海,征服卫郭特和撤拉卫郭尔,留下他的儿子丙兔守青海、侄孙宾兔据松山;又攻入喀木(西康)和西图伯特(西藏);多次征讨瓦剌四部(新疆),终于称雄北疆。

阿拉搭汗以他政治家的眼光,深明大义,他认为:一时率兵南下易,长期入主中原却是困难重重。统一蒙古各部,长掌北方,与明朝建立通贡互市关系,对草原民族才是最为有利的。因此,他长期执著以求,“无岁不求贡市”,“一念耿耿不熄”。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阿拉坦汗为争取互市,世宗不听;二十九年,阿拉坦汗包围了北京城,朝廷震惊。阿勒坦汗纵所虏马房内官杨坤,持书入城求贡。世宗要求军队撤走后,才允许议和。阿拉坦汗退走之后,遣脱脱陈款,又缚献叛逃的明兵,并以部落长虎喇记为人质,钻刀为誓。世宗迫不得巳,勉强允准互市。次年5月,马市开始,阿拉坦汗亲临市场,并告诫诸部首领,“毋饮酒失事,马必身腰长大,毛齿相应,然后入”。易市后,阿拉坦汗“出塞甚喜”。又以贫者无马,唯有牛羊,“请易菽粟”,明竟借口有蒙古部众犯边,“乞请无厌”,恶之,“诏罢马市”。自此以后,阿拉坦汗求贡无望,便再一次发起了长达20年之久的扰边活动,企图以武力要挟来达到互市的目的。

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到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和平终于实现了。事情缘起阿拉坦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为婚姻问题,怨恨他祖父,于这一年的9月,串同他的妻子大成妣吉和仆人,投奔大同败胡堡请降。大同总督王崇古、巡抚方逢时认为,这是调整双方关系的契机,接受了请降,上报给朝廷。当时阁臣高拱、张居正等也都极力赞成,提出以擒献赵全等9名叛人为条件,允许封贡互市。隆庆五年,和议达成,明朝阿拉坦汗为顺义王,任昆都力哈(弟)、黄台吉(子)为都督同知,其余各部首领63人也都分任指挥等职。5月,在山西边镇得胜堡高筑晾马台,广设黄帏兰帐,在喧天鼓乐声中,阿拉坦汗等接受了称号和官职,并宣布了13条和平条款,表示蒙汉世世友好,永不相犯。不久又商定了东起宣府,西迄甘肃的11处互市市场。第二年又补封吉能(侄)为都督同知。战争结束后,整个北方出现了历史上很少有的和平繁荣景象。

嘉靖三十年,大同白莲教吕老祖起事败露,师徒千人随之到丰洲滩,明老营堡戍卒刘四等300人,也叛投蒙古。其他“苦有司之诛求,思虏中之逸乐”,零星逃出边墙的贫苦群众,数量增多。再加之长期战争所留下的“丁壮有艺能者亦掠”,“岁掠华人以千万计”,改变了早期那种“易马远夷”、“丁壮必戮”的错误做法,于是丰洲滩地区的汉人便迅速地增加了。阿拉坦汗礼贤下士,爱才若渴,善于从汉人中选拔各种人才,于是,许多有一技之长的诸色手工业工匠,或自愿、或被俘,纷纷来到土默特部。他们成为走西口的最早工匠。

随着人口的增加,各种人才的大量流入,促使丰洲滩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政治管理也有了较大改善,文化有了普遍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大大丰富了。

丰洲滩经济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农业。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流入的汉人阿拉坦汗分给他们土地,“令事锄耨”,“筑城架屋,东西相望,威称板升”,“割板升地家焉。自此以后,亡命者窟板升,开云田,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驱华人耕田输粟,反资虏用”。

板升(地名,蒙语意为用木板筑的砖木结构的房子群落)的出现,据说是从丘富开始的。时间大约在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丘富“入虏中,教为城堡宫室,布满沣(丰)州川,名曰板升,以居中国被虏、亡命之众。”后来赵全、李白馨、王廷辅等纷纷来降,板升迅速发展,阿拉坦汗令他们统领之。赵全有众达万人,李白馨6千人,周元3千人,其余王廷铺、张彦文等各1千人。赵全等又将众分割为大板升12部,小板升32部,多者八九百人,少者六七百人,各有头领。

板升出现以后,经过十五六年,到隆庆五年封贡时,丰洲滩已有汉人5万余。又过了10年,丰洲滩的汉人增至10万。大批汉人愿意迁移来此,主要是因为阿拉坦汗采取薄赋轻徭政策,“岁种地不过(纳)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这说明,丰洲滩的农业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基本上可以自给了。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嘉靖二十五年,阿拉坦汗即派人到明边境招收木工、画工、铁工,“往丰州盖城”。随着各种手工艺人的大量流入,手工业产品也不断增多。封贡以前,因战争的需要,手工业主要是制造弓箭、戈、矛、盔甲等兵器。后来便生产较多的日用品,如皮箱、摇车、银碗、金杯、金鞍、金辔、踢胸、金印、念珠、酒、高烛等。这样,在丰洲滩出现了陶思浩(蒙语为砖)烧砖瓦的地方,察素齐(蒙语为造纸者)造纸的地方等一些手工业中心。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城镇和寺庙的建设。阿拉坦汗异常关注城镇建设。早在嘉靖二十五年就到边境招收各种工匠到丰洲滩盖城。嘉靖三十六年(1557)又动工修建五座塔和八大板升嘉靖四十四年“修大板升城,创起长朝殿九重。”当上梁之日,忽起大风,梁折屋崩,殿没盖成。第二年,“采大木十围以上,复起朝殿及寝殿凡七重。东南建仓房凡三重。城上起滴水楼五重,令画工绘龙凤五彩,艳甚。”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为了“收集迁徙之众”,振兴十二土默特,“以成大国的武备。”阿拉坦汗又仿元大都的体制建归北城(今呼和浩特),城内有“八大楼阁”和十分华丽的宫殿。经过几年的施工,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明朝名之为“归化”。归化城逐步成了内蒙古中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

阿拉坦汗辛勤创业,威震蒙古各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又自称帝,封贡后改称“大明金国”。阿拉坦汗即蒙语“金”,政权又称“金国”,这是具有双重含义的。

金国以大板升城(今美岱召)为政治中心(万历三年迁至归化城),作为一个独立政权,阿拉坦汗对政权的建设颇费心血。

阿拉坦汗设立了“开化府”。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封赵全为把都儿汗,四十五年建“石青开化府”,总领“板升汉人。“开化府”直属阿拉坦汗,下属李自馨等约10名高级官员,冯世周等12名大头领及东打儿等32名小头领。封贡以后,“开化府”不存在了,由阿拉坦汗孙把汉那吉总领“板升”。万历年间,丰洲滩的板升汉人仍带蒙古化,被称为“汉夷”,即汉化。

在政治观点上,阿拉坦汗兼蓄并收,不拘泥一端,他曾仰慕汉法,“以大明律绳其下”,后期又制定了《阿拉坦汗法典》,或称《金汗法典》。法典中包括人命案法、伤害法、治盗法、尊卑法(领主与奴仆)、惩治盗墓法、惩治传播疾病法、畜群救灾法、保护野生动物法(禁猎法)、互助法、使臣法、公务法、惩治违犯法等12部分共114款。这是明代蒙古社会产生的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法典中明确记载阿拉坦汗是佛陀的化身,要求“四十和硕及五努田克蒙古首领等”都必须坚决执行其命令,否则,“将受严厉惩罚”。

阿拉坦汗仰慕汉文化,“得中国锦绮奇巧,每以骄东虏。”又教他的子弟学习汉文,读《孝经》)等。封贡后不久,总督王崇古派遣从文光,“携字谱忠孝经”,给阿拉坦汗讲“忠孝大全”,并传授其子侄。

阿拉坦汗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最初允许白莲教徒入境,众达一万多人。后来又接受明朝派遣的红帽派喇嘛和送来的经卷。晚年一心皈依喇嘛教,尊崇黄帽派。可见他胸襟宽大,无所不容。

阿拉坦汗超越他人的地方很多,对丰洲滩,对漠南中西部地区的建树是空前的。他一生中惟一感到遗憾的恐怕就是因他不是达延汗的嫡亲长孙,而不能继承蒙古大汗宝位,始终只能统驭蒙古右翼。对小王子,他只能逼其东迁,而不敢冒然消灭之;对左翼蒙古亦无能为力。由于他率先崇佛,喇嘛教得以在蒙古流传。

阿拉坦汗的爱妻三娘子逝世于公元1612年,享年63岁。生前与阿拉坦汗、黄台吉同住在福化城,即今天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扯力克承袭顺义王后,三娘子便移居于她亲自主持修建的归化城,即今天的呼和浩特旧城。三娘子去世后,葬于福化城背后的宝丰山南麓,城内为她修建了“太后庙”,以供岁时祭祀。因而,太后庙又被称为“三娘子庙”。三娘子为维护中华民族团结,保障蒙汉人民友好相处,发展土默特经济做出了卓著贡献,赢得历代蒙汉人民的敬仰。

相关推荐:

朱元璋发明一种刑罚 刑具竟是普通的纸和水!

古代武功排行榜:为何最强的竟是《葵花宝典》?

陈百强《昨日、今日、明日》歌词

麦浚龙《吃鲸鱼的人》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