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读书报告:用坚实证据扒开康有为的底裤

发布时间:2017-10-09 栏目:专题 投稿:勤恳的小白菜

最近一个月,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茅海建教授所著的两本书:一本是《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下文简称《鉴注》),一本是《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下文简称《阅读笔记》)。

茅海建教授有“学界苦行僧”的称号,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践行着“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即如《鉴注》一书,花费5年时间去写作,在当今学术界已是不可多见。

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广征博引,借助大量原始史料,分别对照互证,还原1898年戊戌变法的真实场景。

长期以来,我们对“戊戌变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一直是一笔糊涂账,尤其是在阶级斗争史观的窠臼里、在细节和真相付之阙如的情况下,草率地把它定性为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949年之后,人们认识戊戌变法,往往无条件地采信康有为、梁启超一派的单边说法,无论学术界还是民间,都是如此。不过,康梁作为当事人,“他们的著述自然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但他们著述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历史真相,而是其政治斗争的需要”。

等到茅海建教授将清宫档案、清廷高官日记、私人笔记、地方大员之间的来往电报等统统翻出来,与康有为自传《我史》、梁启超回忆录《戊戌政变记》相互印证的时候,才发现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变法图景。

戊戌变法至今已有110多年,还有不少人相信康有为描述的就是整个事件的实情,实在匪夷所思。

在读完《签注》和《阅读笔记》两本书之后,针对康有为构建的“戊戌变法史”,炳哥有话说:

一、康有为大量造假,掩盖真相,粉饰自我。

茅海建教授指出,康有为在《我史》中描述戊戌变法时,大量作伪,“他用了张扬的词语,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夸大自己的作用,并尽可能地将自己凌驾于朝廷高官之上。”

戊戌政变后的9月24日,康有为在上海被英国船只“重庆轮”所救,《我史》声称听说光绪帝遭遇不测,“痛不欲生,即预为蹈海计”,并当即写下绝命诗和遗书,结果为英国人濮兰德拦阻。但根据英国领事的报告,康有为没有欲投海自尽和写遗书之情事。康此处自述,显然是自我标榜对光绪帝的忠心,彰显儒家强调的君难臣死之节义。

康有为戊戌政变后自编《戊戌奏稿》一书,录有“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建议清廷“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

不过,清廷内务府《杰士上书汇录》保存有康有为当年上书原件的抄本,其中根本没有所谓“立宪法”“开国会”的内容。康在戊戌期间真实的政治思想正与之相反,他主张君主专制,在呈送光绪的《日本变政考》中曾详言之。

此外,维新运动开始一个多月后的7月16日,康在《国闻报》上发表《答人论议院书》,公开反对设议院、兴民权,称言:“敬告足下一言,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

因此,《戊戌奏稿》中这篇“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是不折不扣的造假,是事后欺蒙世人的伪作。幸好白纸黑字的档案尚存,使康氏的伎俩得以曝露天下。

二、康有为对权力的渴望,远超他对变法效果的追求。

康有为变法的总体政治设计,体现在他的《上清帝第六书》,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制度局的设立。制度局将成为中央的政治决策机构,一切新政的政令将经其讨论决定后,交给其下属的十二个专局办理。

什么样的官员有资格进入制度局?按康的设想,光绪应擢用那些拥有变法思想的年轻小臣。在当时的京官中,谁符合这个条件?显然是康有为及其门徒。康企图通过进入制度局,而成为变法的领导者和决策者。

制度局一旦成立,军机处、总理衙门等固有的机构,将大权旁落、赋闲虚置。于是,针对制度局及其附属机构,“整个政治高层不顾光绪帝的旨意,决计阻挠,成为戊戌变法政治斗争的核心”。

此后,康有为亲自上奏或为御史代写奏折,三番五次建议光绪设立制度局,并将变法成败系于此。设置大权独揽的制度局,属于高层权力的大翻盘,至为激进,必然招致朝中枢臣的集体反对。

将尚有转圜余地的变法之争推导到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不能不说,相较于改革成效,康更看重如何身居高位。

三、康有为变法思想中有大量荒诞、幼稚的成分。

康有为奏请废科举、办学堂、练新兵、兴商务等,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他一本正经提出的变法措施,常常包含荒诞、无厘头、根本不具备可行性的内容。

比如,早在戊戌变法开始之前,康有为预感中国即将在列强的侵略下灭亡,他“中夜屑涕,仰天痛哭,为免瓜分之祸,保中华之种族”,想出一个救世妙方:

“中国人满久矣,美及澳洲皆禁吾民往,又乱离迫至,遍考大地可以殖吾民者,惟巴西,经纬度与吾近,而地域数千里,亚马孙河贯之,肥饶衍沃,人民仅八百万,若吾迁民往,可以为新中国。”

为了实现这一大计,康专门拜访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李答以等巴西派来使臣再商量,打哈哈将他礼送出门。

康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大行新政,此类事业约需款项五六亿两白银。钱从何来?《我史》称:

“以全国矿做抵,英、美必乐任之。其有不能,则鬻边外无用之地,务在筹得此巨款,以立全局。”

据时任翰林院编修夏孙桐记载,康有为曾游说协办大学士、光绪帝师孙家鼐,希望朝廷将西藏卖给英国,而孙“见其言荒诞,知不能为”,没有搭理他。

我史》一书中,康有为还透露了一个比售卖边疆领土更为疯狂的“救国之道”:中日合邦。康说:“时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

从康的叙述中,似可推测此事已由康与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进入操作阶段,但显然他是在朝廷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为之。

四、康有为非常缺乏政治经验,自树敌对势力,盲目搞斗争。

但凡变法改革,没有不遇到阻力的。当此之时,有经验的政治家就会尽量笼络人心,做好统战,争取支持、减少阻力。而康有为并不,他一定要分出个敌我来。《我史》说:“百事如此,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变法之难如此。”在康眼中,朝廷上下都是维新变法的敌人。

戊戌年间,无论朝廷枢臣(如孙家鼐、李鸿章)、地方大员(如张之洞、刘坤一)、还是在野士夫(如郑观应),均发出变法自强的时代吁求。他们之所以与康有为为敌,(一)反对康的今文经学,(二)反对康的激进变法,以免威胁自身利益。

而在康的观念中,凡是不支持我变法的,或者变法思想与我不一致的,统统都是“老耄守旧”。因此,皇上应该杀几个一品大员警示,并且“擢用小臣”。

其实,慈禧绝对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变法同盟者。光绪帝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推动变法,是经过慈禧首肯的。但是,慈禧拥有帝国的最终决定权,这使得康自己的变法思想无法充分影响到光绪,于是,没商量,慈禧就成了敌对势力的代表。

更令人不解的是,9月18日晚,康有为草率地嘱托谭嗣同面见袁世凯,请袁杀新任军机大臣荣禄,并派兵入京围颐和园杀慈禧。此举充分体现了康有为缺乏政治经验的一面,恶化了帝后关系,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伪造密诏,声称自己“奉密诏向外国求救”。在逃亡至上海时,9月25日,康对英国领事班得瑞说,慈禧或将对光绪不利,自己有光绪两道密诏,请英国出兵两百人以救光绪帝。斯时,慈禧非常忧惧外国干预,未审而杀六君子即是出于这种担心。康在逃亡途中不停与外国官方接触,触犯慈禧大忌,使光绪的处境更加危险。

戊戌变法期间,康党成员、礼部主事王照(字小航)主张“调和两宫”。一日对康有为说:“太后本是好名之人,若皇上极力尊奉,善则归亲,家庭间虽有小小嫌隙,何至于不可感化。”康不悦,说:“小航兄,你于令弟(王照与其弟王焯政见不同)感化之术何如?乃欲责皇上耶?”康可能有意挟皇上跟慈禧对抗到底!

《签注》和《阅读笔记》是茅海建教授积十年研究戊戌变法之苦功而写成的大作,我所能读懂的不过其中百分之一,我所写下的读后感难免浅陋偏颇。所以,我诚挚推荐各位朋友读一读这两本书,于此,你或许能找到一个接近真相的叙事和探究真相的方法。

世事纷扰,我总要生活于其中。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总有人故意地呈现虚假的美,而将原貌掩盖。看不到事物的本相,我如何看见自己的内心?

“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更多精彩内容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小历史”(microhistory)。

相关推荐:

京剧《红楼二尤》

皇帝家吃饭到底有什么讲究?

谈判的语言技巧

水书、端节、马尾绣,水族三宝

普米族历史 普米族是怎样实行土地流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