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主席一句“扫了它”,赢来数十年和平

发布时间:2017-10-09 栏目:专题 投稿:默默的芝麻

1959年10月2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隆重地接见了来自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苏斯洛夫、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和安德罗波夫等一行。

然而,赫鲁晓夫等人的态度并不友好,一上来,就不问青红皂白,对新中国领导人横加指责。

鲁晓夫颐指气使地说:“你们中国应该和印度搞好关系,尼赫鲁是比较开明的,完全可以团结。你们怎么能跟印度发生军事冲突呢?为一点点领土争执就发动战争是不得人心的。”

陈毅“呼”地站起来反驳:“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挑起这场冲突完全是印度一方。印度军队越过其边界,也越过麦克马洪线,在中国边境内建立哨所,向中国边防军开枪。”

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勃然作色地补充说:“印度开枪射击6个小时以后,我们才还击,怎么能说是中国挑起的呢!”

陈毅声色俱厉地质问赫鲁晓夫:“你们9月9日发表的那个《塔斯社声明》,分明是在偏袒印度、无端指责中国。”

鲁晓夫有恃无恐地说:“谁叫你们打死了印度的人?印度说是你们打死了他们的人,我们知道的情况就是这些。”

陈毅气愤地说:“我们9月6日就给你们说了全部情况,而且,9月8日你们我们说拟发表《塔斯社声明》,我们你们等一等,因为我们中方也要发表一个文件,请你们看了我们的文件以后再表态。退一万步说,就算像你说的你们不了解情况,那么你们也应当慎重些,等弄清情况再表态。但是,你们我们说的根本不听,急急忙忙抢先发表了你们的《塔斯社声明》,这到底是为什么?”

双方唇枪舌剑,气氛很紧张。

鲁晓夫做贼心虚,却又煮熟鸭子嘴硬,又是指手划脚,又是赌咒发誓,满嘴胡柴:“我所知道的情况就是印度有一个士兵被打死,一个士兵受伤,发生了这样的事,就是你们不对。”

陈毅虎目圆睁,怒视着他说:“你我都是打过仗的人,谁死伤多并不能说明谁就对,这个道理你不懂吗?”

周恩来也旗帜鲜明地表态说:“我们不去占人家一寸土地,也不能让人家占我们一寸土地,我们绝不能干那些丧权辱国的事情。”随后,周恩来又加重语气强调,“中方对印度一直采取团结的政策,但对它不讲理的地方,对它违反国际公约的事情,则要反对,要斗争。斗争的目的是为着要团结它,不能一味迁就它。”

陈毅愤然宣称,《塔斯社声明》就是迁就主义。

鲁晓夫通脸通红,神情激动,指着陈毅尖叫起来:“我怎么是迁就主义?你们才是冒险主义、狭隘民族主义。”

陈毅、彭真据理力争,予以驳斥……

争论越演越烈,毛泽东脸色严峻,一言不发。

会议接近了尾声,毛泽东才一字一句地对赫鲁晓夫说:“这个问题还是要把事实搞清楚。别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对有关中国的事情,我们希望苏联同志能够听听中国的意见,把情况搞清楚,预先向中国打招呼,同中国商量,再对外公开表态,这样比较好。对尼赫鲁我们还是要同他友好,还是要团结他。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为天下先。但是谁要欺负我们,那是不行的。谁都不行。”

毛泽东强大的气场下,赫鲁晓夫吐了吐舌头,悻悻地说:“既然这样,那就没有什么可以再谈的了。”

两天后,赫鲁晓夫从北京回到海参崴,于10月6日发表演讲,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国:“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这是不理智的。”回到莫斯科以后,又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演讲,攻击中国是“冒险主义”、“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主义”。

之所以在中苏两国领导人之间发生了这场火药味十足的争论,是因为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中国外交部的声明和警告于不顾,一意孤行,悍然进犯中国国境,企图吞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

原本,中国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进行明目张胆的侵略扩张。

这“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者单方面划出来的,中国政府从来就没承认其合法性。

可是,印度于1947年获得独立后,不仅想强迫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还想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

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印度就趁火打劫,派兵侵占了如瓦弄、噶拉塘等地。

1951年2月,印度政府又乘新中国忙于发兵援朝抗美,又派兵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驱赶在那里行使管辖权力的中国地方政府。

同年10月,印军又在直升飞机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强行建立兵营。

到了1954年,印军已侵占的“麦线”以南原属中国版图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建立起“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正官方地图,将“麦克马洪线”一直按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企图使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至此,印度政府还不肯放停侵占的步伐。

从1954年到1958年四年间,又再侵占了中国多个地区。

尽管印度边境上对中国领土步步蚕食、侵占,中国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有争议的边界的方针,向印方提出过多次交涉、抗议。中国军队也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

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1959年3月,厚颜无耻的印度总理尼赫鲁还公然写信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倒打中国政府一耙,诬说中国“侵占了印度领土”,索要总面积约占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印度人真是做梦做疯了!

中国政府断然拒绝印度人的无理要求。

印度当局早就预料到中国政府的反应,不慌不忙,徐徐推行事先拟好的“前进政策”,一步步蚕食,一步步吞占,妄图通过使用武力单方面改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克制又克制,为尚存一丝和平的希望而在作不懈的努力。

周恩来甚至于1960年4月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举行会谈。

然而,中方为争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真诚和努力并没有得到印方的响应。

印度根本无视中国政府一再抗议,其“前进战略”从1954开始实施,,不断在争议地区建立哨所,这些哨所已经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

尼赫鲁倚仗背后有美苏的支持,断定中国不敢反击,胆子越来越大。

到了1962年初,印军向前推进的兵力已经达到了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

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称“打遍欧、亚的劲旅”。其第四师号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号称“王牌部队”,第四师号中的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并受过山地战训练。

印度国土部长拉尔?巴哈杜尔?沙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看中国政府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越来越肆无忌惮,于1962年2月4日曾宣布:“如果中方不从他占领的地方撤出,印度将重复其在果阿的行动,把中国军队赶出去。”

尼赫鲁也认为中国软弱可欺,更加骄横,于1962年10月12日发表声明说,他已经“命令印度军队把中国人赶出去。”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在会议上,毛泽东神色庄严而威武地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经过会议讨论,对印还击的任务交给了地区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由总参和张国华共同拟制的计划。

毛泽东在会议后找张国华谈话,说:“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但中国的神圣领土,他们是占不去。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根据总参提出的建议,反击时间为10月20日。

国华在飞往前线前,专门向毛泽东辞行。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议室里,站在巨幅地图前,大口大口地吸着烟,嘴里念念有词,大手突然指着印军据点猛地一劈,大声说道:“扫了它!”

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张国华:“你有没有把握?”

国华爽快地答应:“有。”

“根据呢?”

我们面对的敌人,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

战争的结果,正如张国华所料。

10月20日7时30分,解放军对着入侵克节朗的印军进行了一顿劈头盖脸的暴打,到9时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便被拿下。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

23日,中央致电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

在接下来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解放军歼敌三个旅,生擒包括王牌旅长达尔维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占整个中印边境反击战战果的80%。

1963年2月,张国华回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毛泽东愉快地对张国华说:“我这次是参战了的。还有少奇、总理、小平……”

国华向主席汇报:“这一次打近仗多。”

毛泽东点头肯定地说:“要注意近战、夜战。对帝国主义,我不相信近战、夜战搞不赢你。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人怕近战、夜战,怕手榴弹,怕拼刺刀,怕几十公尺或者一百公尺这样的射击。”

对于中印边境之战,毛泽东最后的总结是:“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历史完全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见。从1962年至今,中印边境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

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一仗打得十年和平,这就是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辩证互化关系。

(本文参考、整理自尹家民所著《红墙见证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相关推荐:

戟作为持物有何象征意义

让世界凝视内蒙古 第九届草原文化节今晚开幕

哈尼族语言的起源是什么?哈尼族语言的特点

海水稻是野生稻 不是“长毛谷”

他是“硬战将军”,是唯一一位与日军拼刺刀牺牲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