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毛主席视他为“楷模”,对毛主席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人,他是谁呢?

发布时间:2017-10-10 栏目:专题 投稿:贪玩的泥猴桃

1918年,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蔡元培等人提出“勤于作工,俭以求学”的口号,极力倡导爱国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到法国勤工俭学,并特地组织了一个“法华教育会”,专门办理这件事。

当时,杨昌济先生刚由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调到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当他得知这一消息,首先想到了他最关注的学生毛泽东。杨先生郑重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告诉了他这个十分重要的消息,鼓励他抓住这一机会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同时,杨先生也劝毛泽东北京大学学习。

接到老师杨昌济先生热情洋溢的来信,毛泽东十分感动,同蔡和森一起召集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讨论,最后决定派蔡和森先行到北京杨昌济先生进行联系。

杨昌济见到蔡和森,十分高兴,并再次向他建议,赶快给毛泽东写信,要毛泽东尽快到北大学习,并操办爱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蔡和森在北平写信促毛泽东等邀集志愿留法的同志迅速北上,并在信中特别转达了杨昌济的意见:“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热血青年踏上了北去的列车,19日到达北平。随即会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这时,湖南陆续到京准备赴法青年已达50多人,是全国来人最多的省份。毛泽东他们发起这个活动时,“并未料到后来的种种困难”。到京后,“会友所受意外的攻击和困难实在不少,但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河北蠡县布里村、长辛店开办了留法预备班,接受湖南青年入学。”毛泽东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计划,交有关方面协调,还为他们筹措路费而四处奔赴。

朋友们分赴各预备班学习以后,毛泽东留在北京。同行来京的罗章龙,考进了北大预科,毛泽东却没有按照杨昌济的希望去报考。这可能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同时也与他一向推崇自学的主张有关。不进大学,总得要找一个立足之地以获得生活的来源。于是,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每天的工作除打扫外,便是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种中外报纸。当时北大教授的月薪大多为二百五十元左右,毛泽东每月薪金只有八元。但这个工作对他自己来说是相当称心的,可以阅读各种新出的书刊,结识名流学者和有志青年

李大钊手下工作,李大钊的言论和行为自然带给了毛泽东以最直接的影响。这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学说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李大钊是在中国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1918年11月,毛泽东到天安门广场亲耳听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的演说。15日,李大钊的这篇学说和他的另一篇文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毛泽东从此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北京毛泽东参加了北大的新闻学会和哲学会,还参加了李大钊和王光祈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这些学会在当时都是针砭时弊、探讨救国救民的学术团体,对毛泽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应该说,从韶山到长沙,是毛泽东人生中迈出的一小步,而从长沙北京则是人生中比较大的一步。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荟萃着一批知识界精英,他们在思想上、学术上异常活跃,各种新思想争奇斗艳。除蔡元培和李大钊外,毛泽东还结识了陈独秀、邵飘萍、周作人和胡适等人,了解和直接接触了新文化、新思想。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毛泽东视其为“楷模”,毛泽东后来曾说,“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因母亲文七妹病重,毛泽东于1919年3月12日从北京动身回湖南。另外,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已结束了为期半年的预科班学习,即将起程出国。毛泽东中途转道上海,送别了蔡和森、萧子升等湖南赴法青年,于4月6日回到了长沙。经同学周世钊推荐,在长沙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半年的北京之行,毛泽东眼界大开,学到了许多新思想、新经验;更重要的是,这次北京之行,使他迈出了从湖南走向全中国的第一步。

相关推荐:

昆曲全本《长生殿》进京 300年首次全貌展现

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甘谷方言俗语

绍兴黄酒是怎样酿造的?解读绍兴黄酒的技艺传承

走,背上囊去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