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新中国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之一,未评元帅衔,众人深引为憾

发布时间:2017-10-12 栏目:专题 投稿:大气的小土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朝鲜首相金日成和副首相朴宪永写信向毛主席求援。

实际上,为了保家卫国,早在7月初,毛主席就指示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应对朝鲜战争的问题。

7月10日,周恩来在保卫国防问题会议上已议定组成“东北边防军”共25.5万余人,开至鸭绿江北岸待命。

这支军队的司令员兼政委为粟裕

虽然这支军队只是称为“边防军”,但毛主席早已预料到入朝参战势不能免,而粟裕即为入朝作战统帅的不二人选。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共和国的所有将帅中,最富有大兵团作战经验、战绩也最骄人的人为林彪粟裕

不过,林彪自己说了,粟裕打的尽是“神仙仗”,出奇制胜,有胆略、有气魄,超乎自己的想象。他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淮海战役结束后,林彪粟裕更加敬佩,他向刘亚楼详细比较了自己与粟裕的异同和差距,说:“我对粟裕的了解,比任何人都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事实上,东北边防军所属第一批部队第13兵团以及第42军均为原四野部队,如果由林彪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指挥上更能得心应手。而且,林彪曾经在东北征战三年,比长期征战在华东、中原地区的粟裕更能适应朝鲜北部的气候、地形和民情风俗。所以说,由林彪出任入朝作战统帅,客观上的便利更多。

但结合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军事表现,毛主席还是把统帅第一候选人指定为粟裕

粟裕为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却是实际上的总指挥,分别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64.3万人。林彪为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在辽沈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47.2万人。两相比较,歼敌的数字就很足以说明问题。

此外,粟裕在主持大兵团作战中运筹帷幄的从容气度和大将风范也毛主席印象深刻。

淮海战役打响前,毛、刘、周、朱等中央领导,以及五大野战军司令员、政委都没有意识到应该展开这样一场战役,作为五大野战军中的副司令员粟裕却首先考虑到了,并力邀二野加入战团。因此,战争结束,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将全功归之于粟裕名下。

毛主席是这样评价淮海的全面胜利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就是我毛泽东!如果没有粟裕,解放战争还不懂要打几年呢?粟裕最大的贡献是提早结束内战,使人民早日脱离战争的痛苦!使国家早日得到休养生息!”

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在记事本上郑重其事地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随后,斯大林又对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美国援华顾问团团长包德温也在大使馆里对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作为一名军人,我对华东军事统帅陈毅粟裕将军的指挥艺术,不得不表示钦佩。”

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毛泽东认为粟裕最会打仗;对于淮海战役,他说:“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

19世纪8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美国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也认为,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认定淮海战役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战役”。

所以说,粟裕绝对是入朝作战统帅的最好人选。

可惜,粟裕正在青岛治病,且病情一直没有好转。

粟裕的病,主要还是战争年代的伤积累成的。

粟裕身经百战,先后6次负伤。攻占宁都的战斗中,臀部负伤;在云合游击战中,脚踝负伤;最险的一次是在武平,有流弹从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差点性命不保;在水南作战中,头部被炮弹炸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左臂负重伤落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右臂中弹,弹片在1950年才取出。而伤在头部的三块弹片终身留在头颅内,头疼的时候,头发都不能碰,也不能摸,脸涨得通红,脑袋发胀,甚至眼睛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饭菜必须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1984年2月5日,粟裕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才找到了那三块折磨粟裕后半生的弹片。

1950年10月,当金日成的求援信已经送到,而粟裕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毛泽东才不得不把统帅人选转向林彪,在林彪也去不了的情况下,转为安排了彭德怀。

1955年全军授衔时,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即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之一的刘少奇即力主授与粟裕元帅军衔,而对陈毅授衔元帅提出了异议。

刘少奇认为,陈毅已经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而在这一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标准,陈毅可以不授衔,则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华东野战军(三野)必估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衔元帅,这一代表,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于1955年2月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其中第二章第9条规定了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按此标准,粟裕是完全符合条件的。

可是,粟裕向有云水襟怀,松柏气节,颇具古名将之风。

在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时,粟裕认为张鼎丞曾经是自己的老上级,而且比自己年长了9岁,让老上级当自己的副手,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团结,因此,他直接致电中共中央要求以张鼎丞为正,自己为副。粟裕这一谦让司令之举有口皆碑,以至在华中军区成立大会上,张鼎丞感激地说:“这不仅仅是谁当司令员的问题,它反映了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人民战士的互相尊重。有了这种团结,我们八路军、新四军就无往而不胜!”

1948年5月,中央调陈毅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同时任命粟裕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中央书记处会议结束,毛主席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可是,粟裕仍以其一贯与人为善的谦抑向毛主席提出了请求:“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毛主席说:“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华野还是你来搞。”粟裕还是提出了最后的请求: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职务继续保留。最终,中央同意了粟裕的意见。这是粟裕的二让司令之举。

在1955年评衔工作中,为了让工作顺利进行,毛主席率先表态自己不要大元帅军衔。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粟裕也提出辞帅,表示自己不要元帅军衔。

原本,毛主席是这样说的:“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可是粟裕却主动提出了降衔,毛主席感慨万分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他安慰粟裕,说:“元帅不做那就第一大将!”

粟裕回答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而时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听说元帅名单中没有粟裕,专程找到毛主席,说粟裕能征惯战,享誉全军,应该授元帅衔。在应邀参加元帅授衔典礼后,他不无遗憾地说,粟裕总参谋长过去打过多次大胜仗,是可以当元帅的。

非但黄炎培这样说,许许多多名重一时的人物也是这样说的。

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指出,军委是“把他(粟裕)放在了华东战区主将的位置上”。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锐说得更直接:“他(粟裕)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中了不起的一位将领、一位统帅。”

粟裕的统兵能力最熟悉不过的还是陈毅,当初,每有大战役发起,他都故意离开指挥室,说:“我离开这里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报告,延误时间。”

1948元旦,陈毅在晋绥解放区应邀作华东战场报告中也说:“粟裕同志是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高明,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

1948年,陈毅抵达中原军区后,还逢人就说:“东有粟裕指挥,西有刘伯承坐镇,我闲着无事,就去办一所大学吧。”

粟裕东西呼应、互成犄角之势的刘伯承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是这样向代表们粟裕的:“粟裕同志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叶剑英元帅更是当着粟裕的面说:“粟裕是全党、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战将,你打了很多的胜仗,对革命战争贡献很大,又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你的军事才华令我们大家钦佩。”

1958年,粟裕解除了总参谋长职务转调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叶剑英元帅在欢迎粟裕的常委会议上直呼粟裕为“粟总”。

在人民解放军各个方面军中,被部下或同事们尊称为“某老总”或“某总”的,有朱德“朱老总”,贺龙“贺老总”,徐向前“徐总”彭德怀“彭老总”,林彪“林总”,陈毅“陈老总”,聂荣臻“聂老总”。

叶剑英元帅粟裕为“粟总”,那是将之列在与朱、林、贺、彭等元帅同样的位置上,钦佩和赞誉之情已不言而喻。

说起来,叶剑英和罗荣桓只被人们称为“叶帅”和“罗帅”而无“叶总”和“罗总”之称,个中原因,也是不言而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济南一战,粟裕活捉了王耀武,而王耀武对自己的失败表示心服口服,

出狱后就提出要见见粟裕本人。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后,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他向人说起战争的得失时,总结说:粟裕的智慧总是能够领先我一步,料敌先机这正是粟裕之所以能够战胜的原因,我总是落了后手,自然而然就没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粟裕大将》一书中说,粟裕原本为侗族,但本人却一直不知道。因此有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粟裕早知道自己是侗族,1955年实行军衔制的时候,根据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肯定会出现一位侗族元帅

1964年,粟裕在北京写下一首诗,对自己的戎马生涯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

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

相关推荐:

洪羊洞【第十场】

著名画家:朱熊

讲述关于蚕神姑娘的故事

私宅堂会戏楼

董氏世德堂寿俊堂是什时候建的?陈英士故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