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历史大发现6:朱棣编纂《永乐大典》,是对文化的保护还是毁灭?

发布时间:2017-10-15 栏目:专题 投稿:鲤鱼美女

历史是一部残缺但又真实的纪录片,我们试图从历史本身抽离出来,用多维的视角去发现一个个我们未知的已知。

历史大发现第06期公元1402年,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终于如愿以偿,成功登上了帝位。朱棣不仅是有明一朝唯一一位以藩王身份篡位成功的皇帝,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也仅此一例。要知道汉初有七国之乱,司马氏的晋朝也有八王之乱,但这些以地方藩王势力对抗中央的造反均已失败告终。朱棣作为谋朝篡位最具代表性的成功者,虽然其“篡位者”的名声将永远“标榜”在史册上,但是我们依然称赞他是一位明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5次亲征漠北,奠定了大明的版图,他的功绩仿佛足够掩饰他的血腥与残暴。在他统治的22年时间里,《明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他最为后人称道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派遣郑和下西洋,第二件事就是他下令编纂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的最为完全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1、两千年最成功的篡位者

问大家两个问题:朱棣为什么要派遣郑和下西洋?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是为了炫耀大明国力,为了万国来朝,为了通商贸易。再问大家朱棣为什么要编纂永乐大典》?相信也有很多人回答: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但是,《永乐大典》真的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了吗?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证明,《永乐大典》不仅没有对中国千余年来的古典书籍宏扬广大,没有保护它们,甚至是对古典书籍的禁锢、禁绝、甚至毁灭。

我们都知道满清为了奴化汉人,为了销毁对满清统治不利的史料和书籍,下令编修《四库全书》。表面上来看《四库全书》是对古籍的整理,实际上是将古代的文籍篡改以删去不利之处保留对其有利的部分,是精装粉饰下的“焚书坑儒”。其中大量珍贵的史料遭到篡改或销毁,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空前的文化浩劫。这是就《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和目的来说的。满清编这套书本来就没有抱着保护经典的目的,反而与传统编修书籍的理念相反,就是要想着法地搞文化破坏,搞禁锢,搞灭绝。其想法与做法不可谓不阴险和惨绝。

但是我们反过来再看看明成祖朱棣,他为什么要编修《永乐大典》呢?目的是什么呢?朱棣虽然不可能像满清一样“焚书坑儒”,搞文化大破坏,但是,如果大家简单地把朱棣编纂永乐大典》的目的看成是“保护文化”,那就把朱棣想的太简单了。大家且听我细细说来。

朱棣是怎样登上帝位的?靠谋反,靠篡位。在中国古代的道德理念里,篡位被视为十恶不赦。这个恶帽子如果被戴上了,那将会是永世不得翻身。前朝的旧臣,天下的老百姓,都不会承认你的合法性。所以朱棣攻破南京城后,纵然他已经和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面对建文帝的旧臣,他依然要做出“奉天靖难”的样子。怎么做的呢?刚开始,朱棣表示要善待那些前朝旧臣,下令愿意孝奉新主的,官职不动。但是,就在朱棣进入南京城的那一天,南京城的400多位高级官员集体写辞职信,表示不愿意跟你朱棣玩,纷纷告老还乡。前来迎接朱棣入城的官员,只有不到100位,而且80%都是非常低级的官员。建文帝旧臣的这种“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的做法,就是对朱棣篡位夺权,不具有合法性的帝位的抗争。数量如此之多的官员都不给朱棣面子,这无疑就是对朱棣合法性危机的最大的挑战。官员都不给你办事了,你当谁的皇帝?这让朱棣肺都气炸了。

2、朱棣为什么要修《永乐大典》?

可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后来我们都知道了,那就是一个字:杀。建文帝的旧臣几乎被朱棣屠戮殆尽,而且个个都是诸灭九诛。但是朱棣的杀心却也不是在遭到南京官员集体辞职后立刻就发生了的。当时朱棣还抱着一丝能挽回这些官员,让他们为自己效力的愿望,他找来了明初一代大儒,全国士大夫的文化模范代表方孝孺。他想让方孝孺替自己起草即位诏书,让他带头归顺自己,给天下官员做一个表率。希望借助他的威望来提高自己的合法性。可谁知这位方老先生宁死不屈,誓死不远认可朱棣,对他百般讥讽。朱棣这下总算是忍无可忍了,他灭了方孝孺10族,把方孝孺千刀万剐,杀了他全家三百多人,连他的亲戚、朋友、门生只要沾边带故的统统不放过。他企图用这种暴力的手段来杜绝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强制获取帝位的合法性。

但是,他朱棣能把天下的人都杀光吗?他能杀一代人,两代人,能杀到第三代吗?所以朱棣明白靠杀戮是永远也无法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要把这种合法性根植于人民的头脑理念,在于篡改他篡位的历史。于是,他销毁了建文帝统治四年内所以的资料,废除建文这个年号,直接把朱元璋的洪武年号延续4年。他想让建文帝这个人在明朝皇帝列表中彻底消失。

就这样,朱棣为了改变“篡逆”形象,为了掩盖“杀戮”罪孽,为了获取帝位的合法性,他开展了一系列的帝国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修《太祖实录》和着手编修《永乐大典》。

3、《永乐大典》给中国古书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首先,朱棣在《太祖实录》上抹掉了建文帝的记录,把不利自己的史实统统删除,篡改。朱棣真正有编纂一套百科全书的想法的原因,是来自于当时的内阁首辅解缙。解缙对朱棣说:“一个帝王要想统治合法,就必须标本文治,尊崇儒学。”朱棣当然深知这一点,所以“标本文治,尊崇儒学”就成了朱棣编书的最高宗旨。但是我们实际看到的情况,这次规模浩大的编书活动却是对民间孤本藏书的大洗劫,是朱棣销毁篡位证据,垄断民间书本流传的禁锢手段。我们都知道《永乐大典》内容涉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等千百种类别,而这些书几乎都是从民间搜集而来,有好多都是孤本。朱棣把这些书收归国有之后不许民间私藏,一律划入国有“类书”行列,另行抄录。《永乐大典》从永乐元年就开始编修,刚开始只有147人参与编修,第二年就完成了,并且初名叫它《文献集成》。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永乐大典》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样一部规模宏达的百科全书从开始修到完成竟然只用了一年。这不是修书,这完完全全就是在抄书。《四库全书》还修了13年呢。这种抄书的方式导致已经完稿的《永乐大典》错误百出,随便举一例,《因话录》卷六《羽部》中有一句话,把“善医者沈师象”误抄成“喜医者沉大师象”。像这样的错误比比皆是。亏得《因话录》没有失传,所以我们才能通过对比发现这处错误。如果《永乐大典》借鉴的那些民间藏书已经绝版或者被销毁了,我们还能去哪里求证?

一般来说,如果编纂类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书籍,让它能够流传下去,肯定不会把修好的书束之高阁密封起来,而是拿出去发行,让它通行于天下。乾隆修《四库全书》完成后,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使得虽然经过八国联军的战火,圆明园的《四库全书》被付之一炬,而其他地方的藏书依然能够流传下来不至于全部被毁灭。但是朱棣负责编纂的《永乐大典》,世上绝无仅有,仅此一套。朱棣并没有让它通行与天下,而是把它禁锢在深宫内作为自己“统治思想”的象征。这样一来,很多已经绝版的书再也无法见得天日了,一套本来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就此成了无人能见的“死本”。明宫屡次失火,《永乐大典》原籍被烧毁大半,到嘉靖年间只剩下8000余册。后来明朝灭亡,李自成洗劫明皇宫,《永乐大典》又遗失大半,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已经只剩千余册了。由于《永乐大典》只在皇家保存不现于民间,导致这套书经历战乱之后越来越少,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时,大部分《永乐大典》遗失到海外,被私人收藏家收藏。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现存的《永乐大典》嘉靖年间的手抄本只有64本。永乐年间的则全无。这样一部伟大的集大成之作,等于说断子绝孙。

虽然这些后起原因不是朱棣造成的,但是为了编书使得民间典籍绝版,编成之后又不通行,这使得中国古书流失了多少,根本无法估量。假使朱棣在《永乐大典》成书之后能和乾隆一样另抄份额,藏于全国各地,另行保存,那么这么多经典古书还会失传吗?

上一期网友留言:

在上一期的内容中,很多网友都有上述那样的留言,即认为:明朝内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必然会衍生成“君主立宪”制度。这也是成为解决明朝皇权孱弱的最好办法。笔者就这一观点和大家简单探讨一下:

首先,明朝时朱元璋废宰相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但结果就是皇帝太忙,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到了永乐时期朱棣才设立内阁,刚开始内阁也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起草的文件必须得到皇帝的朱批,之后才能生效。明朝内阁皇帝负责,是为了加强皇权而存在的,不像现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内阁的那个意思。英国的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是一种不同于明朝内阁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换句话说明朝内阁想要打蒙元,那要皇帝批准。英国内阁想要打法国,那要议会批准。议会会员由选民选举产生,间接代表民意,所有的这一切基于两个字:民主。而民主在当时的大明是几乎不存在的。

另外相对于英国首相,明朝内阁刚开始的时候连“阁佬”都没有的。“阁佬”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所以明朝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完全是两个概念。明朝内阁再怎么发展,也发展不了成为欧洲君主立宪那样的内阁

欢迎各位网友留言,我们会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您共同探讨。转载还请注明作者信息“今日头条兴替镜”。

相关推荐:

禅师是什么意思:对和尚的尊敬称谓

普米族传统的民间活动有哪些

柯尔克孜族有哪些名人?柯尔克孜族名人大盘点

百年ufo掠影(不完全记录)

她,民国名妓,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结局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