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一口吸尽西江水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一口吸尽西江水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的解释说明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一口吸尽西江水 的出处/典故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一口吸尽西江水 的例子

一口吸尽西江水 的补充资料

一口吸尽西江水

释义: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形容人操之过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成语注释

发音:yīkǒuxījìnxījiāngshuǐ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居士庞蕴》:“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典故说明

庞蕴居士初见马祖,平白无故的,开口便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谁”。马祖向前踏一步,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这位居士后来名声大噪,此时却毫无来由,学的是十三岁的神会,捡别人的次语。提这个问题的动机是什么呢?这种方式的提问,是和尚向弟子提问,不像他反过来问和尚,和尚所见,与你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提问,让人觉得是自以为见性,师心自用,要求和尚自呈境界,要老师反过来向学生报告学习情况。

提问者:

这个情况和六祖说法达一模一样:“汝心中必有一物”。禅不是佛学问答,这是居士心中的妄想,也是障道因缘。这样的学习方法,最终就是夸夸其谈,叫做“做个知解宗徒”。

是谁:

回答问题结束,并没有回答“不与万法为侣者是谁”。“此物无头无尾,无有名字,说是一物即不中,”这是只有实践才能够真确了知的。不管怎么描述都难以描述清楚。所以禅宗常常说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马祖不在这里纠缠这个问题,直接指到提问者的心里去。

回答:

居士的心量很大,但是能力有限,眼高手低。开口就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谁”?这是执着于“知见”。“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就是要破他对“知见”的执著,另一方面是要指出,居士所需要的就是“行”。

能不能:

能不能“一口吸尽西江水”?佛为凡夫说,不为佛说。如果不能“一口吸尽西江水”?和尚就是大妄语,就是示人以邪道。所以答案是肯定的,肯定可以做到的。首先要有如此信,然后才能有所解,有所行。

我们这个心本来是清净的,无量劫以来所造的种种恶业,覆盖在我们清净的本心上面,业障很重。但是不管恶业有多少、有多重,我们的心也一样是清净的。种种恶业,种种烦恼与清净本心并没有永久结合在一起,而是可以分开的。见自心本来面目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是什么:

什么是西江水?

西方,是菩提之乡。所以阿弥陀佛在西方权设净土。我向往西方之路,有重重障碍,那是我心中的烦恼。这个“烦恼”,最主要的代表就是“贪、嗔、痴”三毒,还有慢、疑、不正见种种烦恼,以及跟随这些烦恼生起的种种微细烦恼。烦恼成河,阻碍我求菩提之路,令我不能得度。法本无名,这条烦恼河,阻我往西之路,我们姑且称之为西江,烦恼,就是西江水。

什么是“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口吸尽西江水”,就是顿舍贪嗔痴,破无明壳,竭烦恼河。心中烦恼度尽,则众生度尽,西方净土自由往来,菩提涅槃随意所趋。

怎么办: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待我一口吞尽西江水,冷暖自知,却不需和尚道。那时,和尚说什么?和尚说:“汝亦如是,我亦如是”。马祖当时向前踏一步,强调的是学佛在于行动。

那好,如何“一口吸尽西江水”?

佛开示自证境界,目的在于众生闻之而行,自证自悟。只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自能转业习,证菩提。无上菩提是平等的,菩提路上种种法门没有高,也没有低。学无先后,达者为师,也不能轻视初学者。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可是由于心迷的缘故,我们无法自悟。只有出世间的智慧,才是大智慧,才能够断烦恼、度生死、得解脱、证菩提。若没有智慧,无论修什么样的法门,都没有办法度。“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学习世间法、外道法,得世间的智慧,外道的定力,没有这个功能,没有办法断烦恼。这是庞居士存在的问题,也是众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出世间的智慧,与世间智慧有本质的差别,原因在于出世间的智慧是定力所持,是定慧一体,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定是灯,慧是光,两者有如灯与光的关系。所以能够深入八识,转毒为慈,转烦恼为菩提,能够顿断顿舍世间贪爱,世间享乐。而世间的智慧,停留在意识的层面,随着肉体的消灭而消灭。所以说,定慧是学佛的根本。

在烦恼河隔阻之下,我们处在生死烦恼的此岸,无法到达超越生死的彼岸。这条“生死河”,从根本来讲,其实也是我们自心之所现。悟道见性之人,见一切凡夫,不是看到“凡夫相”,而是见到其本性都是“佛性”;见到一切“烦恼”,不是见到“烦恼相”,而是见到它的本体就是“菩提性”。

莲花从淤泥里生,菩提从烦恼中长。如果能够顿悟自心自性,自性自度,其实何曾有烦恼河?既无西江之名,也无西江之实。实在也没有此岸,彼岸。一口吸尽西江水,如幻如化。

我们立心要高远。发大愿、起大心,不能存二乘、权教之想。外六尘,内六根,实在没有少法可得;世间,出世间,实在没有少法可得。不要贪着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忆想分别”。

我们行动要务实。本性之中,具足无量的功德。果不离因故,需要我们勤修一切善法。一念善,也是累劫所修,不要妄自菲薄。菩提路上,勤修功德,分分己获。长养信、进、念、定、慧,必然成就法身。离了精进,就是懈怠、放逸;离了戒,就必然失定,烦恼丛生而坠入三途。

具体措施:

在修行的方法上,必须坚持坐禅。坐禅是方法,不是目的。很多时候见到有大师破斥坐禅,就是破斥别人的坐禅目的论,坐禅享乐论。坐禅的目的在于凭借正定得正慧,凭借正慧而心开悟解得解脱。“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内见自性不动”。习禅,就是修习止和观。运用种种法门,澄清自心。譬如运用数息观、念佛观、不净观,因缘观,这种种观法止息烦恼。以比较澄清的心去思惟佛法;在思维的过程中又提高境界,进一步止息烦恼。这样反复无穷。

我们往往是说,禅宗直指人心,以无门为门。可是《坛经》传授一个方便法门,就是忏悔品传授的法门:“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大师介绍五分法身香,在明了法身组成成分之后带领大家对照作无相忏悔,忏悔清净之后发自性四弘誓愿,之后传无相三皈依。

譬喻:

《百喻经》记录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愚人,他渴极了,就找河水。到了河边,愣愣的看着,却不喝水。旁边的人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呢?”愚人说:“如果能把水饮尽,我就喝。可是河水喝不完,我干脆就一口也不喝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做多少是多少。如果说做不了全部,就干脆不做,无端失去与法结缘的机会,累劫在六道中枉受生死,那就太可悲了。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近义词:

一气呵成

示例

他的想法未免过于简单,以为可以一口吸尽西江水,不用费劲儿就把事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