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以镒称铢(yǐ yì chēng zhū)的解释说明
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以镒称铢的出处/典故
《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王皙注:“言铢、镒者,以明轻重之至也。”以镒称铢的例子
以镒称铢的补充资料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汉语成语,拼音是yǐyìchēngzhū,意思是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出自《孙子·形》。
成语出处
《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王皙注:“言铢、镒者,以明轻重之至也。”
成语典故
《孙子兵法》:“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其中的“镒”和“铢”是古代的两个重量单位。镒是比“两”大的单位,一镒等于24两;铢是比两小的单位,一两等于24铢,一镒就相当于576倍的铢。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常取得胜利的军队,是因为具有如同以“镒”称“铢”那样的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则如同以“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劣势。简而言之,就是要以多胜少,以优胜劣。当然,孙子所说的“以镒称铢”既是用夸张的手法强调集中优势兵力的重要性,同时,更深的含义在于强调综合态势的对比。而这种综合态势是经过一系列谋略运用,逐步营造而成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伐大树”战略思想就清楚地体现了其中的奥妙。
在进攻乌拉部族的一次战斗中,努尔哈赤曾将乌拉比喻为大树,用以教导他的儿子皇太极说:“欲伐大木,岂能骤折?必以斧斤伐之,渐至微细,然后能折。”努尔哈赤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逐步展开其宏伟蓝图的。
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所要砍伐的“大树”很多,先是女真内部各大部族,然后是强大的明王朝。为了一棵一棵地砍倒这些“大树”,努尔哈赤先是骗取明王朝的信任与支持,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
与此同时,尽力与蒙古各部落首领联姻、结盟;与朝鲜交好。这就把来自三方面的威胁减至最低限度。
等到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军事实力已足以与辽东明军抗衡时,努尔哈赤才将斧头挥向了明王朝这棵大树。经过一次次战斗,最后形成了众寡悬殊、“以镒称铢”的态势,推翻了明王朝。
成语辨析
【近义词】以铢称镒、以铢程镒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