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恻隐之心(cè yǐn zhī xīn)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恻隐之心(cè yǐn zhī xīn)的解释说明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恻隐之心的出处/典故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的例子

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常有仁慈之念。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恻隐之心的补充资料

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汉语成语,拼音是cèyǐnzhīxīn,意思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及《孟子·公孙丑上》。

成语辨析

【近义词】悲天悯人,慈悲为怀,怜悯之心

【反义词】铁石心肠,落井下石,幸灾乐祸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示例

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常有仁慈之念。◎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成语出处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成语典故

原文

公都子(1)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2),以省瞽瞍(3)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4)其情(5),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6)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