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阿弥陀佛(ē mí tuó fó)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阿弥陀佛(ē mí tuó fó)的解释说明

佛教语,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阿弥陀佛的出处/典故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张寿友曰:‘阿弥陀佛,这个是谁?’卜儿云:‘这便是媳妇儿。’”

阿弥陀佛的例子

和尚念经,~。

阿弥陀佛的补充资料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2014年5月,东方今报记者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发现走红的“剪刀手”佛像,据考证其为一尊阿弥陀佛。

还原

放大

缩小

名号翻译

汉传佛教的阿弥陀佛,有两个名字:  无量光佛,梵文amitābha,构词为amita-ābha(光明)  无量寿佛,梵文amitāyus,构词为amita-āyus(寿命)  amita原意为不可数,经文意思为无极,无尽,无量。

阿弥陀佛,不是由梵语而来,是阿弥陀婆耶或阿弥陀庾斯的简化。  也有简化为弥陀佛(mita-buddha),阿弥陀(amita),弥陀(mita)。

但简化后的汉文,在梵文却中是另外的原意。  阿弥陀,amita无量;阿弥陀佛amitabuddha意为无量佛。  弥陀,mita可量;弥陀佛mitabuddha,意为可量佛。  阿,梵文a,表否定。

  • 《佛说阿弥陀经》另有无量相佛(amita-ketu),无量幢佛(amita-dhvaja),都可算做阿弥陀佛(无量佛)。但阿弥陀佛在汉传佛教中仅指无量光佛和无量寿佛,这最早源于后汉译本的《般舟三昧经》。

  • 宣扬阿弥陀佛法门的经典中,影响最广的是曹魏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此经以无量寿佛为主要名称,宋施护译《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以无量光佛为主要名称。玄奘译出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两名并举。

  • 其他翻译还有: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甘露王如来、无量佛、无量寿佛、阿弥多廋、无量光佛、阿弥多婆、阿弥亸皤、阿弥陀婆、无量清净佛、月巴墨佛、无极尊。

  • 阿弥陀佛,又和“阿弥唎都”相关,如《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往生咒”)所说的“阿弥唎都”。“阿弥唎都”为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中国人称仙丹),译为甘露。佛法中用来比喻常住的涅槃,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门”、“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名词。“阿弥唎都”音与“阿弥陀”相近,而意义又表示永恒的涅槃,与无量寿佛寿命无量的意义相合,所以到密宗就或称为“阿弥唎都”了。

  • 除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拥有“无量光”与“无量寿”的名号。因为诸佛功德平等,佛的常住、无量光明、无量寿命都是平等的,因此可以分享相同的名号。

名号解释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他的名号“阿弥陀”,其意义依据梵文和佛典,有通义和别义两种。

通义

【无量】阿弥陀,梵语amita,译为无量。无量是阿弥陀的根本义。阿弥陀佛即无量佛。①无量是究竟、圆满、不可限量。如果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无量才能含摄一切功德。不但佛的光明和寿命无量,佛的智慧、愿力、神通等一切都无量。②无量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佛,观阿弥陀佛即代表无量诸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成就时,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佛,观阿弥陀佛即观十方一切佛;《般舟三昧经》说念佛三昧成就时,能见诸佛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诸佛。

③佛佛道同,一切佛的功德皆究竟圆满,平等不二。而阿弥陀佛却以无量得名,此名表显一切佛的究竟果德,一切经赞叹阿弥陀佛,等于赞叹一切佛,观阿弥陀佛(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这合乎大乘佛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甚深义理。但并不认为阿弥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因为佛佛具足三身,佛与佛是没有本末和平等不二的。

别义

【无量光】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bha─amitābha,义为无量光,这是阿弥陀佛的一名。①无量光的遍满:光明象征快乐幸福和自由,佛的智慧圆满无所不知,犹如佛的光明横遍十方。佛说法前放光无量,即是慧光的遍照。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即含摄福德庄严的一切自在安乐。②无量光的归藏: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好比落日,日落不是光明没有了,而是一切光明归藏,明日的太阳东升即依此为本而显现。佛法以寂灭为本性,于空寂无生中起无边化用。落日也是这样,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究极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提出的十六种观法,第一观是落日观,从此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阿弥陀佛依正庄严即依此显现。《大阿弥陀经》说:礼敬阿弥陀佛,应当“向落日处”。

【无量寿】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yus─amitāyus,义为无量寿,这也是阿弥陀佛一名。大乘经说:佛常住涅槃,涅槃并非灰身泯智,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佛的常住和无量寿是诸佛共通的。阿弥陀佛在竺法护翻译以下,都作“无量寿佛”。印顺法师认为,慧光普照,对于世间众生来说,不如寿命无量。因为生命的永恒是世间众生所共同仰望的。

阿弥陀,意义为无量光,无量寿。佛的光明横遍十方;佛的寿命竖穷三际。此表一切诸佛的共德。鸠摩罗什译本《阿弥陀经》说,因为他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为阿弥陀。

相关经典

大乘经广说十方诸佛净土,但着重于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谓“诸经所赞,尽在弥陀”。  阿弥陀净土,被认为是大乘净土思想的归结。由此汉传佛教也特别宏扬西方净土。

相关发现

洛阳龙门石窟一尊佛像的特殊手势,恰似卖萌可爱的“剪刀手”,连日来经网络传播后迅速蹿红,并引发无数网友及游客膜拜。

2014年5月4日,东方今报记者来到洛阳龙门石窟,几经寻找,在一处名为“宾阳三洞”的景点,果然发现走红的“剪刀手”佛像:一尊阿弥陀佛。“剪刀手”佛像位于“宾阳三洞”中的宾阳北洞,高约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据导游介绍,宾阳三洞始凿于北魏,原名“灵岩寺”,明清后易名“宾阳洞”,分为宾阳南洞、宾阳中洞、宾阳北洞。资料记载,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布局与南洞大体一致。

造像设定

在显宗或汉传佛教中,阿弥陀佛的造像为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与愿印,左手持莲华。手作与愿印,表示众生的往生之愿和阿弥陀佛的接引之愿相互摄引,阿弥陀佛能与愿众生;手持莲华,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不是胎生,而是莲华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而化生莲华中。莲华为出于淤泥而清净,离一切烦恼得身心清净成为圣者。修念佛生净土即化生莲华。阿弥陀佛以莲华接引众生来住此国佛刹。

在密教中,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的妙观察智,名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受用智慧身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身黄金色,结入定印,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无量寿如来,居中台八叶院之西方,身白黄色或真金色,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初开的莲花。

后期的密教,有关于阿弥陀佛手印印相的流传,因为并非见于经藏,所以说法不一。

本缘背景

《法华经》载:阿弥陀佛、阿閦佛与释迦佛,过去世皆是大通智胜佛的十六子之一,因修法华经而成就。

《悲华经》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土,名为无诤念王,因其大臣宝海的劝告,随宝藏如来修行,又名无量净。他生有千子,其长子不眴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则成为大势至菩萨,其后诸子为文殊师利、普贤、阿閦佛等。其大臣宝海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观佛三昧海经》载:在过去世,空王佛门下有四比丘,阿弥陀佛为第三比丘,因修行念佛法门而成就。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载:阿弥陀佛生于清泰国土,转轮圣王月上之子,母为殊胜妙颜,子为月明。

《济诸方等学经》载:在离垢成就功称如来至真等正觉在世时,阿弥陀佛前世为净命比丘,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净法比丘。净法比丘一心宣扬空法,毁谤净命比丘而堕地狱。故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成道,阿弥陀佛在净土成道。

《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持火之子,在宝功德威宿劫王如来门下,修入无边门陀罗尼而成就。

《觉智方广经》载:过去高显如来门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为轻慢甚深法,将投胎至长寿天。高显如来以神通发现,这名比丘因在长寿天中无法修行,命终后将坠阿鼻地狱,之后投生人世也将会聋哑,无法修行。高显如来以化身于多生中教导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显如来即是现在现一切义如来,这位比丘则是无量光如来(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过去是世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愿成就极乐世界。

功德成就

树立宏大誓愿

大乘经说庄严净土,是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的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所发愿成就的。《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过去为法藏比丘时,世自在王佛为他说二百一十亿的净土相。法藏听了这各式各样的不同净土,立下大愿,要实现一最清净最圆满的净土。关于阿弥陀佛所立大愿,大乘佛经有若干版本。曹魏本《无量寿经》,因为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现今流通最广。

创造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主要有三点:

1.自然界的丰美:据《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佛经》说明,极乐净土自然界非常庄严。土地平坦,没有崎岖山陵;没有昼夜,长在光明中;宝树成行,金沙布地。物质生活的享受极为丰富,生活所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给。

2.人事界的胜乐:娑婆世界,人与人之间充满斗争嫉妒瞋恨,造成无边苦痛。极乐世界适得其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乐。走兽根本没有,飞禽都是变化所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功德殊胜的诸上善人,一生补处的菩萨就不少。菩萨与声闻圣者,无量无数;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学清净佛道的善人。在良师益友策励下都能不断向上。不但和乐且非常殊胜。

3.身心的清净:①生极乐世界的都是莲花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而化生莲华中。佛经所说的佛菩萨都处莲华座。莲花为出于淤泥而清净,离一切烦恼得身心清净成为圣者,故以莲花的出尘不染为喻。修念佛而生净土也是化生莲花中。②极乐净土中,身无老病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湿生都有老病之苦,化生则没有这些痛苦。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未得无生法忍前不会死亡,得无生忍也不会再感死苦。③净土不但没有身体的老病死苦,连心中的烦恼──贪瞋痴苦也没有。初生净土的众生,烦恼习气未曾断除,但由于环境的特胜,虽有烦恼而缘缺不生。净土的物质所需可以自由取给故不会生贪心;诸上善人共聚一处和乐融洽,故不会起瞋心;正信正行,所以不会起邪见等痴心。起烦恼的因缘不具足,所以不会有烦恼而得到身心的清净。

成就庄严功德

阿弥陀佛以宏大愿力,实现了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净土佛菩萨的依正庄严功德。依正庄严功德中,净土庄严功德是依报的庄严功德,阿弥陀佛和彼诸菩萨庄严功德是正报的庄严功德。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净土依正庄严,依世亲菩萨所造《往生论》及其偈颂,恭辑于下:

教义——念佛往生

往生的等级资格

根据《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说明,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三辈九品”的往生等级和资格条件。

往生的法门要义

【经典开示的往生法门】

⒈《般舟三昧经》以观西方无量佛为方便,而能见十方无量佛。因佛身相好和净土世界庄严并非一般众生的现前境界,故需因名思义专心系念,从而使观境明显现前。通过念慧相应,安住所缘,若达到“心一境性”──定,则念佛三昧成就,从而得见十方无量佛。但是得念佛三昧并非得天眼,也并没到达佛国,而是在三昧中见佛的幻相,并可与佛相互问答。通过观“一切法性空”得“空三昧”,而可往生净土,属于念佛法身或实相念佛。般舟三昧法门结合了大乘般若思想,注重依靠自力的禅观;虽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必须靠念佛三昧才能往生,为利根上机所修。该法门为慧远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等所推崇,但现今一般净土行者均已废弃不用;印顺法师认为,般舟三昧法门虽不太容易,但却是求生西方净土的根本法门。

⒉《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此经先说阿弥陀佛立四十八愿构建净土,再说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后论三辈往生明示往生的条件和方法。此经说,三辈人往生的根本条件是念佛和发愿,不念佛不发愿便不会往生。《无量寿经》和《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都不是口头称念,而三品人往生的根本因都是念佛和发愿。此外,《般舟三昧经》的往生仅限于定心见佛的“念佛三昧”,而《无量寿经》则放宽条件,可以散心,但也要一心净念相续。

⒊《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三经之一,对净土宗影响巨大。此经开宗明义说,往生净土必须有三种净业福德的积累: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经在禅观上提出十六个观想次第,观阿弥陀佛及净土的种种庄严。首先是落日观,再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是从观色身相好到观功德法身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此经也说明了“三辈九品”的往生等级。

⒋《普贤行愿品》也说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并没有提到念佛,而是在品末说,如果以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来修行并回向功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便是"导归极乐"的思想体现,在大乘佛教“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别中,属于“易行道”。

⒌《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中往生净土的法门还有持咒,和密宗比较接近。经中说除了十日十夜的念佛法门外,又加以十日十夜持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一般还有在念佛后加念往生咒的,西藏喇嘛教还有弥陀与“长寿法”合修。

【祖师提倡的念佛方法】

⒈十念法:唐善导大师说十念法是念够十句的佛号。北魏昙鸾大师强调了心无杂念,认为十念是没有杂念的忆念佛号并缘佛相好。唐道绰大师和新罗元晓大师的说法也大致和昙鸾相同。近代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考梵文“念佛”的“念”字,应是“心念”之意;而《无量寿经》所说“念无量寿佛”的“念”,应是“随念”之意,或有“思惟”之意。

⒉五念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五念门:①礼拜门:心中愿生安乐国土,礼拜阿弥陀佛;②赞叹门: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弥陀异名)名号;③作愿门:如实修奢摩他(止);④观察门:如实修毗婆舍那(观);⑤回向门: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国土。五念门方法其实是:礼拜信愿往生、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发菩提心广度众生。

⒊五方便念佛门:智顗五方便念佛门: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五种念佛由浅入深。第一称名念佛,第二观相念佛,第三第四实相念佛,第五发菩提心。智顗认为,深层次念佛可通达一切法门。

⒋高声念佛:唐飞锡法师提倡高声念佛。飞锡认为,高声念佛能定心消祸,甚至能够达到心佛两忘的实相境界。

⒌五会念佛:唐法照大师提倡五会念佛。依据是《无量寿经》中五会音声的描写和《阿弥陀经》中微妙音声的描写。但经中的五音声指古乐谱曲用的宫商角徵羽,而法照的五会指五个阶段的音声汇集。以五音谱曲,抑扬顿挫缓急有致,使念佛人不昏沈散乱,通过专精持续念佛,达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⒍十念记数法:印光法师反对念佛用念珠记数,并提出十念记数法。从称念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第十句,每一句念得分明,记得分明,至第十句称念完,再从第一句称念数至第十,周而复始。印光法师认为,十念记数法可以全心投入佛号,而且非常适合钝根之人修持。

⒎佛七:又叫结七念佛。七在印度有7天的“小七”和49天的“大七”两种,结七指在一定时限中专心修持。佛七即是在七天中专心念佛,另外禅宗有参禅的禅七。因为平时念佛是散心的念佛,不容易专精达到“一心不乱”,所以净土宗有结七念佛的加行法。

(另)三时系念:《三时系念》传为中峰明本禅师所制。有《三时系念佛事》和《三时系念仪范》两个版本,两者主要内容一样,仅有细节差异。元代始便作为念佛仪轨流传至今,目前此仪轨的举行也十分普遍。三时系念虽重要普及,却不见于藏经和其他净土文类。如清彭际清在《净土圣贤录》记载明本的多种成就及影响,并无提及三时系念。甚至中峰所制的《幻住清规》也没提到三时系念。另中峰禅师门徒所编撰、朝廷应允编入藏经的《中峰和尚广录》,以及目前收入续藏的《明本禅师杂》,全无载录三时系念。印光法师认为,三时系念是后人伪造而非中峰禅师所制,并且反对用三时系念来助念。

【念佛三昧的理论和方法】

有关念佛三昧的经论很多,如《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卷下、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大智度论》卷二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摄大乘论》卷下、智顗《五方便念佛门》、圭峰宗密大师《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安乐集》卷下、《释净土群疑论》卷七。

修念佛三昧应具备:①有定处和定期;②信愿往生;③至诚心念佛不断。

念佛三昧的方法次第为:①称名念佛:舍诸乱意,念念相续,口宣佛号,心系佛号。②观像念佛:舍诸乱意,念念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众中说法。③观想念佛:舍诸乱意,念念观想,佛国净土,依正庄严,佛菩萨众,悲智解脱,功德法身。④实相念佛:舍诸乱意,不取于相,念念相续,观想体验,心佛众生,一切诸法,实相无相,真心无心,不空不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万法平等。初修一般从称名起修,若身心安稳则深层进修,至实相念佛则相当于禅宗的明心见性。

智顗和蕅益大师都认为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之首。蕅益大师认为,卢山派念佛是念他佛,达摩所传禅宗是念自佛,永明延寿派是理事双修禅净兼顾的念自他佛。蕅益大师并没条理出念佛三昧的实践方法,而是综合禅宗和净土宗做整合融会。

莲池大师将念佛三昧视为净土宗的圣教根本,他将持名念佛分作出声念的明持,无声的默持和微动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金刚持)。莲池大师又主张《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并将执持分为“忆念无间”的事持和“体究无间”的理持两种。莲池大师认为,执持至极可以达到和本心相契的“一心”境界。蕅益大师也将“执持名号”分为事持和理持两种层次,他认为:事持并没有达到《观无量寿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境界;而理持是相信阿弥陀佛即心本具为心所造,并且以心所具的名号来作为系心之境,暂不忘舍。他不同意莲池大师的体究之理,认为体究参究念佛只是摄禅归净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