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翻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
暂无!
留侯论拼音版/注音版
liú hóu lùn。
留侯论。
sū shì。
苏轼。
gǔ zhī suǒ wèi háo jié zhī shì,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
bì yǒu guò rén zhī jié。
必有过人之节。
rén qíng yǒu suǒ bù néng rěn zhě,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pǐ fū jiàn rǔ,
匹夫见辱,
bá jiàn ér qǐ,
拔剑而起,
tǐng shēn ér dòu,
挺身而斗,
cǐ bù zú wèi yǒng yě。
此不足为勇也。
tiān xià yǒu dà yǒng zhě,
天下有大勇者,
zú rán lín zhī ér bù jīng,
卒然临之而不惊,
wú gù jiā zhī ér bù nù。
无故加之而不怒。
cǐ qí suǒ xié chí zhě shén dà,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ér qí zhì shén yuǎn yě。
而其志甚远也。
fū zǐ fáng shòu shū yú yí shàng zhī lǎo rén yě,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qí shì shén guài rán yì ān zhī qí fēi qín zhī shì,
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
yǒu yǐn jūn zǐ zhě chū ér shì zhī。
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guān qí suǒ yǐ wēi jiàn qí yì zhě,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jiē shèng xián xiàng yǔ jǐng jiè zhī yì ér shì bù chá,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yǐ wéi guǐ wù,
以为鬼物,
yì yǐ guò yǐ。
亦已过矣。
qiě qí yì bù zài shū。
且其意不在书。
dāng hán zhī wáng,
当韩之亡,
qín zhī fāng shèng yě,
秦之方盛也,
yǐ dāo jù dǐng huò dài tiān xià zhī shì。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qí píng jū wú zuì yí miè zhě,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bù kě shèng shǔ。
不可胜数。
suī yǒu bēn yù,
虽有贲、育,
wú suǒ fù shī。
无所复施。
fū chí fǎ tài jí zhě,
夫持法太急者,
qí fēng bù kě fàn,
其锋不可犯,
ér qí shì wèi kě chéng。
而其势未可乘。
zǐ fáng bù rěn fèn fèn zhī xīn,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yǐ pǐ fū zhī lì,
以匹夫之力,
ér chěng yú yī jī zhī jiān dāng cǐ zhī shí,
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
zǐ fáng zhī bù sǐ zhě,
子房之不死者,
qí jiān bù néng róng fā,
其间不能容发,
gài yì yǐ wēi yǐ。
盖亦已危矣。
qiān jīn zhī zǐ,
千金之子,
bù sǐ yú dào zéi,
不死于盗贼,
hé zhě qí shēn zhī kě ài,
何者?其身之可爱,
ér dào zéi zhī bù zú yǐ sǐ yě。
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zǐ fáng yǐ gài shì zhī cái,
子房以盖世之才,
bù wéi yī yǐn tài gōng zhī móu,
不为伊尹、太公之谋,
ér tè chū yú jīng kē niè zhèng zhī jì,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yǐ jiǎo xìng yú bù sǐ,
以侥幸于不死,
cǐ yí shàng lǎo rén suǒ wéi shēn xī zhě yě。
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shì gù jù ào xiān tiǎn ér shēn zhé zhī。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bǐ qí néng yǒu suǒ rěn yě,
彼其能有所忍也,
rán hòu kě yǐ jiù dà shì,
然后可以就大事,
gù yuē rú zǐ kě jiào yě。
故曰:“孺子可教也。
chǔ zhuāng wáng fá zhèng,
” 楚庄王伐郑,
zhèng bó ròu tǎn qiān yáng yǐ nì zhuāng wáng yuē qí jūn néng xià rén,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
bì néng xìn yòng qí mín yǐ。
必能信用其民矣。
suì shě zhī。
”遂舍之。
gōu jiàn zhī kùn yú kuài jī,
勾践之困于会稽,
ér guī chén qiè yú wú zhě,
而归臣妾于吴者,
sān nián ér bù juàn。
三年而不倦。
qiě fú yǒu bào rén zhī zhì,
且夫有报人之志,
ér bù néng xià rén zhě,
而不能下人者,
shì pǐ fū zhī gāng yě。
是匹夫之刚也。
fū lǎo rén zhě,
夫老人者,
yǐ wéi zǐ fáng cái yǒu yú,
以为子房才有余,
ér yōu qí dù liàng zhī bù zú,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
gù shēn zhé qí shào nián gāng ruì zhī qì,
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shǐ zhī rěn xiǎo fèn ér jiù dà móu。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hé zé fēi yǒu shēng píng zhī sù,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
zú rán xiāng yù yú cǎo yě zhī jiān,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ér mìng yǐ pū qiè zhī yì,
而命以仆妾之役,
yóu rán ér bù guài zhě,
油然而不怪者,
cǐ gù qín huáng zhī suǒ bù néng jīng,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ér xiàng jí zhī suǒ bù néng nù yě。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guān fū gāo zǔ zhī suǒ yǐ shèng,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
ér xiàng jí zhī suǒ yǐ bài zhě,
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zài néng rěn yǔ bù néng rěn zhī jiān ér yǐ yǐ。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xiàng jí wéi bù néng rěn,
项籍唯不能忍,
shì yǐ bǎi zhàn bǎi shèng ér qīng yòng qí fēng gāo zǔ rěn zhī,
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
yǎng qí quán fēng ér dài qí bì,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cǐ zǐ fáng jiào zhī yě。
此子房教之也。
dāng huái yīn pò qí ér yù zì wáng,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gāo zǔ fā nù,
高祖发怒,
jiàn yú cí sè。
见于词色。
yóu cǐ guān zhī,
由此观之,
yóu yǒu gāng qiáng bù rěn zhī qì,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
fēi zǐ fáng qí shuí quán zhī tài shǐ gōng yí zǐ fáng yǐ wéi kuí wú qí wěi,
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ér qí zhuàng mào nǎi rú fù rén nǚ zǐ,
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bù chēng qí zhì qì。
不称其志气。
wū hū cǐ qí suǒ yǐ wéi zǐ fáng yú。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注释
节:节操。
匹夫:普通人。
见辱:受到侮辱。
卒然:突然。卒,通“猝”。
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
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
圯上:桥上。
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隐君子:隐居的高士。
观其:瞧他。其,指黄石公。
微:略微,隐约。
见:同“现”。
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
夷灭:灭族。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
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
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
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荆柯聂政之计:谓行刺之下策。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
鲜腆:无礼,厚颇。
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祖牵羊以迎,表示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事见《左传》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阵体。
“勾践之困于会稽”三句:《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践)以甲循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昊大宰萦以行成。……越及吴平。《国语·越语下》载勾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
报人:向人报仇。
仆妾之役:指“取履”事。
油然:盛兴貌。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
弊:疲困,衰败。
“当淮阴破齐”三句:《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二句:《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不称,不相称。
-
暂无!
留侯论赏析
《留侯论》并不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只论述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这个问题过去未有人道及,是作者的创见。
开头一段是立论,提出能忍、不能忍这个命题。“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是泛言,举凡忠勇、坚毅等等超乎常人的节操,全都包括在内。以下则扣住《留侯论》本题,加以申说,将“过人之节”具体到“忍”字。说“忍”,又是从“‘勇”字来说,提出匹夫之勇不算勇,只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说,能忍,才是大勇;而其所以能忍,又是因为抱负甚大,志向甚远的缘故。表面看来,勇和忍似乎是对立的,作者却指出了它们的统一性,充满辩证法,非常精警深刻。这是作者的基本论点,也是全篇的主意。虽然这里并未指名,实际是对张良而言。以下全是对张良的具体论证。
文中举了张良狙击秦王、进履受书、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三件事。这三件事表面看来似无关连,但作者却敏锐地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由此提出了他的独创见解。
第二段先从前两件事说。人们孤立地看圯上老人赠书事,因而把一些神怪传闻当作真实。作者把这件事同张良狙击秦王联系起来,把他为韩报仇不能忍小忿,逞匹夫之勇,与成大事所需要的大忍耐联系起来,指出这是秦时的隐士对张良忍耐心的考验观察,其用意并不在书的授受。指出老人的行动所暗示的,都是圣贤间互相警示劝戒的道理。这几层意思紧密钩连,互为论证,结构非常严密。拂去老人赠书的神奇色彩,关系到基本立论,因为如果这真是神怪的行为而非人事,就无法按常理论之。老人赠书的用意,则是从张良和老人的行动本身这两个方面来论证。从张良讲,他狙击秦王的行动,是“不忍忿忿之心”的表现,这种荆轲、聂政式的刺杀行为,在当秦势方盛时无异于白白送死。老人因为痛惜其才,才“出而试之”,故意用傲慢无礼的举动“无故加之”,极力摧折侮辱他,以磨炼他的性格,“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其“能有所忍”。从老人说,他对张良的一系列折辱举动,显然不是出于无心。当老人故意走到张良跟前堕履又命他取履时,张良“欲殴之”,仍有不能忍之心;因念其年老而下桥取履是“强忍”着,老人岂有不知,故又提出更带侮辱性的要求:替我穿履!张良想,既已为老人取履了,就再替他穿上吧。这“能忍”的程度又进了一步,但老人还要再看看。他以足受履,笑而去,行了里许路,见张良只是目送着他,并无异常的表现,这才再走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这就自己道出了有意试察的用心。太史公的笔墨也很传神:写张良“欲殴之”,“强忍”,“业为取履,因履之”,“殊大惊,因目之”,一连串带动作的心理描写把个“忍”字的深化过程刻画得丝丝人扣。随后因“平明”、“鸡鸣”赴约仍然迟到而一再受到怒责,终于以“夜未半”即往,得到老人的首肯,完成了“忍”’的磨练。这给作者取为立论主题提供了材料。如果老人的用意是在赠书,只须将书授与即可;之所以“深折之”,正说明“意不在书”。“且其意不在书”,而在使张良能忍,二者实为一个意思。
为了加强说服力,第三段又引史为证,再次申说上段之意。文中先引郑伯能忍而不战退敌,勾践能忍而终灭吴国,以见忍的极端重要性,说明圯上老人何以要“出而试之”。又概述老人“深折”张良的情景,证明他的举动确实是对张良的考察试验。前者是从动机讲,后者是从事实讲,行动的目的则是“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化用《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语意,即上文所谓“圣贤相与警戒之义”),后来的结果则是使张良达到了“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的境界。
以上都是就张良早年的两件事而言,第四段又举他后来在刘邦项籍斗争中的一个例证以实之。没有这个例证,张良在坦上的表现,可以视为偶然;有了这个例证,上面的论证才开花结果,落到实处。这段的精妙之处在于,作者不是孤立地讲张良,而是联系到刘、项两家的斗争来举例。文中把刘邦之所以胜和项籍之所以败,归结为能忍和不能忍,而以韩信求假封为齐王的事例,把刘邦之能忍归结为系由张良成全,不仅说明了能忍对于张良、对于刘、项的事业的重大意义,还说明了纪上老人的启导所起的巨大作用,大大增强了通篇议论的说服力。末尾以揣度作结,谓子房的状貌也表现出能忍的特征,思致新颖,风调翩翩,余味不尽。
-
暂无!
留侯论辑评
杨慎《三苏文范》: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工文钞》卷十四引王慎中: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操纵之妙。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
吕祖谦《古文关键》卷二: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不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位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一篇纲目在“忍”字。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六:发得圯上老人意思彻,亦是磨礲千古英雄型范。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六引钱文登:一意反复到底,中间生枝生叶,愈出愈奇。
归有光《文章指南》:作文须寻大头脑,立得意定,然后遣词发挥,方是气象浑成。如韩退之《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以“盲”字贯说,苏子瞻《留侯论》以“忍”字贯说是也。
储欣《唐未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卷二:博浪沙击秦,一事也;圯桥进展,又一事也。于绝不相蒙处,连而合之,可以开拓万古之心胸。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五: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独茧抽丝。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此篇以“忍小忿而成大谋”一句,发由黄石授书之意。虽未必合于当日事情,但能忍不能忍之间,实为刘、项成败之案。说得中寲。且以黄石为秦之隐君子,卓识不刊。可唤醒世人狂惑。文字之佳,又其余事耳。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人皆以受书为奇事,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撤开,拏定忍字发议。滔滔如长江大河,而浑浩流转,变化曲折之妙,则纯以神行乎其间。
-
暂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苏轼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