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苏轼 - []

【其一】

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翻译文

【其一】

曲折的岸边露出旧日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般白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其二】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网友完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拼音版/注音版

shū lǐ shì nán suǒ huà qiū jǐng èr shǒu。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sū shì。

苏轼。

qí yī yě shuǐ cēn cī luò zhǎng hén,

【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

shū lín yī dào chū shuāng gēn。

疏林欹倒出霜根。

piān zhōu yī zhào guī hé chǔ jiā zài jiāng nán huáng yè cūn。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qí èr rén jiān jīn fǔ rì chuàng yí,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

shuí jiàn lóng shé bǎi chǐ zī。

谁见龙蛇百尺姿。

bú shì xī shān chéng dú wǎng,

不是溪山成独往,

hé rén jiě zuò guà yuán zhī。

何人解作挂猿枝。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注释

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人,工画山

落涨痕:涨落留下的痕迹。

欹倒:倾倒。

扁舟:一本作“浩歌”。

棹:形状桨的划船用具。

创:砍掉。

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成:一本作“会”。

网友完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评析

这是为宣德郎李世南所作“秋景平远”画题写的一组七绝。其中第一首流传甚广。此诗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情调悠扬、才气横溢的情感。全诗情调高远,意趣丰富,神思驰骋,翻空出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两首诗想象丰富,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

网友完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赏析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乡秋色”,或可称作“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乡深秋景象。把“野”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继以“落涨痕”,表明秋下落后旧日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岸也可认为是冬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根”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此诗后二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赋予画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这两首诗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扁舟、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内涵,情味深。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景画诗无论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网友完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