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日喩

苏轼 - []

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之道者。日与居,则十五而得其道;不识,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日喩翻译文

一出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南方有很多会潜的人,他们活在边,七岁就能趟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里了。潜的人能时间地潜入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活在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来不识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的人一样。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衹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渤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网友完善日喩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日喩拼音版/注音版

rì yù。

日喻。

sū shì。

苏轼。

shēng ér miǎo zhě bù shí rì,

生而眇者不识日,

wèn zhī yǒu mù zhě。

问之有目者。

huò gào zhī yuē rì zhī zhuàng rú tóng pán。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kòu pán ér dé qí shēng,

」扣盘而得其声,

tā rì wén zhōng,

他日闻钟,

yǐ wéi rì yě。

以为日也。

huò gào zhī yuē rì zhī guāng rú zhú。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mén zhú ér dé qí xíng,

」扪烛而得其形,

tā rì chuāi yuè,

他日揣樾,

yǐ wéi rì yě。

以为日也。

rì zhī yǔ zhōng yuè yì yuǎn yǐ,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

ér miǎo zhě bù zhī qí yì,

而眇者不知其异,

yǐ qí wèi cháng jiàn ér qiú zhī rén yě。

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dào zhī nán jiàn yě shèn yú rì,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ér rén zhī wèi dá yě,

而人之未达也,

wú yǐ yì yú miǎo。

无以异于眇。

dá zhě gào zhī,

达者告之,

suī yǒu qiǎo pì shàn dǎo,

虽有巧譬善导,

yì wú yǐ guò yú pán yǔ zhú yě。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zì pán ér zhī zhōng,

自盘而之钟,

zì zhú ér zhī yuè,

自烛而之龠,

zhuǎn ér xiāng zhī,

转而相之,

qǐ yǒu jì hū gù shì zhī yán dào zhě,

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

huò jí qí suǒ jiàn ér míng zhī,

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huò mò zhī jiàn ér yì zhī,

或莫之见而意之,

jiē qiú dào zhī guò yě。

皆求道之过也。

rán zé dào zú bù kě qiú yú sū zǐ yuē dào kě zhì ér bù kě qiú。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hé wèi zhì sūn wǔ yuē shàn zhàn zhě zhì rén,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

bù zhì yú rén。

不致于人。

zi xià yuē bǎi gōng jū sì,

」子夏曰:「百工居肆,

yǐ chéng qí shì,

以成其事,

jūn zǐ xué,

君子学,

yǐ zhì qí dào。

以致其道。

mò zhī qiú ér zì zhì,

」莫之求而自至,

sī yǐ wéi zhì yě yú nán fāng duō méi rén,

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

rì yǔ shuǐ jū yě,

日与水居也,

qī suì ér néng shè,

七岁而能涉,

shí suì ér néng fú,

十岁而能浮,

shí wǔ ér néng fú méi yǐ。

十五而能浮没矣。

fū méi zhě qǐ gǒu rán zāi bì jiāng yǒu de yú shuǐ zhī dào zhě。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rì yǔ shuǐ jū,

日与水居,

zé shí wǔ ér dé qí dào shēng bù shí shuǐ,

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

zé suī zhuàng,

则虽壮,

jiàn zhōu ér wèi zhī。

见舟而畏之。

gù běi fāng zhī yǒng zhě,

故北方之勇者,

wèn yú méi rén,

问于没人,

ér qiú qí suǒ yǐ fú méi yǐ,

而求其所以浮没矣,

yǐ qí yán shì zhī hé,

以其言试之河,

wèi yǒu bù nì zhě yě。

未有不溺者也。

gù fán bù xué ér wù qiú dào,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jiē běi fāng zhī xué méi zhě yě。

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xī zhě yǐ shēng lǜ qǔ shì,

昔者以声律取士,

shì zá xué ér bù zhì yú dào jīn zhě yǐ jīng shù qǔ shì,

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

shì qiú dào ér bù wù xué。

士求道而不务学。

bó hǎi wú jūn yàn lǜ,

渤海吴君彦律,

yǒu zhì yú xué zhě yě,

有志于学者也,

fāng qiú jǔ yú lǐ bù,

方求举于礼部,

zuò rì yù yǐ gào zhī。

作《日喻》以告之。

日喩注释

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眇:《康熙字典》:「《说文》:『一目小也。』《释名》:『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正韵》:『偏盲也。』《易·履卦》:『眇能视。』」

樾:笛类乐器,比笛,有七孔、三孔等说。

苏子:东坡自称。

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没人:能潜入深的人。

: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代。

网友完善日喩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日喩评析

本文是元丰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苏东坡时任徐州知州所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以盲人识日作喻,说明事需躬察,莫以耳代目,方可获得完整的知识。写作上以喻入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衹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

网友完善日喩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日喩赏析

东坡之文于说理,往往「昭晰无疑」(《艺概·文概》),篇论说文是这样,小精悍的杂说也莫不此。而且杂说较之正式的议论文更灵活,笔调更从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书》),充了诗一样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寻味咀嚼。本文就是其杂说中的代表作。

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故事,这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寓言」。因其描写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可以得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作者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求达也无以异于眇。」果单凭「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然而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而「致」与「求」的区别,作者引古人语对「致」作了解释:「『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子学,以致其道。』」这里的「致」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自然得「道」的意思,学至则道自致。譬军队能够掌握主动权,可进则进,可退则退,待时机成熟就行出击,才能获胜,若牵「求」胜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会失败。求道也是此,果经过平时不断的实践,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又讲了另一个寓言故事。作者发现「南方多没人」,而北方则少有,原因就在于「南人」「日与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因为「日与居」,故能渐识性,「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之道者。」懂得性(「之道」)方纔能「没」,「日与居,则十五而得其道;不识,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可见求「道」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期的实践。果想一蹴而就,「不学而务求道」,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衹能像北方学「没」者那样,没有不被溺的。

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楚了。而且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入和加强,这是东坡的创新。

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经术本来就是载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他们不知道「道」是与社会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单靠读几本经书,应该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这里,作者是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而发的。《御选唐宋文醇·卷三十八》云:「宋自王安石始以经术取士,一时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嫓白,而谈道德仁义;及致之于用,则茫然失据,亦与妃青嫓白无二焉,此东坡《日喻》所以作也。」

总之,作者运轻灵之笔娓娓道来,彷彿与人对而谈,亲切动人,语浅道明,毫无论说文的板滞之弊。且本文还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动。

网友完善日喩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日喩辑评

王文濡:文以道与学并重,而譬喻入妙,白香山诗,能令老妪都解。

网友完善日喩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日喩作者苏轼的简介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日喩|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