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汲江煎茶】

苏轼 - []

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乳已翻煎处脚,松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更。

【汲江煎茶】翻译文

暂无译文

网友完善【汲江煎茶】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汲江煎茶】拼音版/注音版

jí jiāng jiān chá。

汲江煎茶。

sū shì。

苏轼。

huó shuǐ hái xū huó huǒ pēng,

活水还须活火烹,

zì lín diào shí qǔ shēn qīng。

自临钓石取深清。

dà piáo zhù yuè guī chūn wèng,

大瓢贮月归春瓮,

xiǎo biāo fēn jiāng rù yè píng。

小杓分江入夜瓶。

xuě rǔ yǐ fān jiān chù jiǎo,

雪乳已翻煎处脚,

sōng fēng hū zuò xiè shí shēng。

松风忽作泻时声。

kū cháng wèi yì jìn sān wǎn,

枯肠未易禁三碗,

zuò tīng huāng chéng cháng duǎn gèng。

坐听荒城长短更。

【汲江煎茶】注释

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

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

分江:从江中取,江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

乳:一作“茶雨”、“茶乳”,指煮茶时汤上的乳白色浮沫。

翻:煮沸时滚动。

脚:茶脚。

:形容茶倒出时的声音。苏轼《试院煎茶》:“飕飕欲作松声。”

泻:倒出。

“枯肠未易禁三碗”句:意用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未易,不容易;禁,承受。

更:打更。

网友完善【汲江煎茶】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汲江煎茶】评析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OO年),苏轼被贬在儋州(今南岛儋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在儋州作的,诗中描写了作者夜江边汲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

网友完善【汲江煎茶】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汲江煎茶】赏析

第一句说,煮茶最用流动的江(活),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煮。因为煎茶要用活,只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桶,带着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

他去汲的时候,正当夜晚,上悬挂着一轮明影倒映在江之中。第三句写夜汲的情景,说用大瓢舀象把中的明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杓将江(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乳”,说明他沏的是茶。茶煎了,就开始斟茶。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声”,也是用“松”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不齐的鼓声。

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动。从汲、舀、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动地表现出来了。

网友完善【汲江煎茶】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汲江煎茶】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汲江煎茶】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汲江煎茶|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