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苏轼 - []

竹之始,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予谓与可:“竹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落庭空影许。”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案。

元丰二年正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此也。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翻译文

竹子刚时,只是一寸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此吗!

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我向与可说:“竹子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落庭空影许。“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桌子。

元丰二年正二十日,与可于陈州。那一年的七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网友完善【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拼音版/注音版

wén yǔ kě huà yún dāng gǔ yǎn zhú jì。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sū shì。

苏轼。

zhú zhī shǐ shēng,

竹之始生,

yī cùn zhī méng ěr,

一寸之萌耳,

ér jié yè jù yān。

而节叶具焉。

zì tiáo fù shé hān yǐ zhì yú jiàn bá shí xún zhě,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shēng ér yǒu zhī yě。

生而有之也。

jīn huà zhě nǎi jié jié ér wèi zhī,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yè yè ér lèi zhī,

叶叶而累之,

qǐ fù yǒu zhú hū gù huà zhú bì xiān dé chéng zhú yú xiōng zhōng,

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zhí bǐ shú shì,

执笔熟视,

nǎi jiàn qí suǒ yù huà zhě,

乃见其所欲画者,

jí qǐ cóng zhī,

急起从之,

zhèn bǐ zhí suì,

振笔直遂,

yǐ zhuī qí suǒ jiàn,

以追其所见,

rú tù qǐ hú luò,

如兔起鹘落,

shǎo zòng zé shì yǐ。

少纵则逝矣。

yǔ kě zhī jiào yǔ rú cǐ。

与可之教予如此。

yǔ bù néng rán yě,

予不能然也,

ér xīn shí qí suǒ yǐ rán。

而心识其所以然。

fū jì xīn shí qí suǒ yǐ rán,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

ér bù néng rán zhě,

而不能然者,

nèi wài bù yī,

内外不一,

xīn shǒu bù xiāng yìng,

心手不相应,

bù xué zhī guò yě。

不学之过也。

gù fán yǒu jiàn yú zhōng ér cāo zhī bù shú zhě,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píng jū zì shì liǎo rán,

平居自视了然,

ér lín shì hū yān sàng zhī,

而临事忽焉丧之,

qǐ dú zhú hū zi yóu wèi mò zhú fù yǐ yí yǔ kě yuē páo dīng,

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

jiě niú zhě yě,

解牛者也,

ér yǎng shēng zhě qǔ zhī lún biǎn,

而养生者取之;轮扁,

zhuó lún zhě yě,

斫轮者也,

ér dú shū zhě yǔ zhī。

而读书者与之。

jīn fú fū zi zhī tuō yú sī zhú yě,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ér yǔ yǐ wéi yǒu dào zhě zé fēi xié zi yóu wèi cháng huà yě,

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

gù dé qí yì ér yǐ。

故得其意而已。

ruò yǔ zhě,

若予者,

qǐ dú de qí yì,

岂独得其意,

bìng dé qí fǎ。

并得其法。

yǔ kě huà zhú,

与可画竹,

chū bù zì guì zhòng,

初不自贵重,

sì fāng zhī rén chí jiān sù ér qǐng zhě,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zú xiāng niè yú qí mén。

足相蹑于其门。

yǔ kě yàn zhī,

与可厌之,

tóu zhū dì ér mà yuē wú jiāng yǐ wéi wà cái。

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shì dài fū chuán zhī,

“士大夫传之,

yǐ wéi kǒu shí。

以为口实。

jí yǔ kě zì yáng zhōu hái,

及与可自洋州还,

ér yú wèi xú zhōu。

而余为徐州。

yǔ kě yǐ shū yí yú yuē jìn yǔ shì dài fū,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

wú mò zhú yī pài,

吾墨竹一派,

jìn zài péng chéng,

近在彭城,

kě wǎng qiú zhī。

可往求之。

wà cái dāng cuì yú zi yǐ。

袜材当萃于子矣。

shū wěi fù xiě yī shī,

”书尾复写一诗,

qí lüè yún nǐ jiāng yī duàn é xī juàn,

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

sǎo qǔ hán shāo wàn chǐ zhǎng。

扫取寒梢万尺长。

yǔ wèi yǔ kě zhú zhǎng wàn chǐ,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

dāng yòng juàn èr bǎi wǔ shí pǐ,

当用绢二百五十匹,

zhī gōng juàn yú bǐ yàn,

知公倦于笔砚,

yuàn dé cǐ juàn ér yǐ。

愿得此绢而已。

yǔ kě wú yǐ dá,

”与可无以答,

zé yuē wú yán wàng yǐ。

则曰:“吾言妄矣。

shì qǐ yǒu wàn chǐ zhú zāi yú yīn ér shí zhī,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

dá qí shī yuē shì jiān yì yǒu qiān xún zhú,

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

yuè luò tíng kōng yǐng xǔ zhǎng。

月落庭空影许长。

yǔ kě xiào yuē sū zǐ biàn zé biàn yǐ,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

rán èr bǎi wǔ shí pǐ juàn,

然二百五十匹绢,

wú jiāng mǎi tián ér guī lǎo yān。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yīn yǐ suǒ huà yún dāng gǔ yǎn zhú yí yǔ yuē cǐ zhú shù chǐ ěr,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

ér yǒu wàn chǐ zhī shì。

而有万尺之势。

yún dāng gǔ zài yáng zhōu,

”筼筜谷在洋州,

yǔ kě cháng lìng yǔ zuò yáng zhōu sān shí yǒng,

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

yún dāng gǔ qí yī yě。

《筼筜谷》其一也。

yǔ shī yún hàn chuān xiū zhú jiàn rú péng,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

jīn fǔ hé céng shè tuò lóng。

斤斧何曾赦箨龙。

liào dé qīng pín chán tài shǒu,

料得清贫馋太守,

wèi bīn qiān mǔ zài xiōng zhōng。

渭滨千亩在胸中。

yǔ kě shì rì yǔ qí qī yóu gǔ zhōng,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shāo sǔn wǎn shí,

烧笋晚食,

fā hán dé shī,

发函得诗,

shī xiào pēn fàn mǎn àn。

失笑喷饭满案。

yuán fēng èr nián zhēng yuè èr shí rì,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

yǔ kě méi yú chén zhōu。

与可没于陈州。

shì suì qī yuè qī rì,

是岁七月七日,

yǔ zài hú zhōu pù shū huà,

予在湖州曝书画,

jiàn cǐ zhú,

见此竹,

fèi juàn ér kū shī shēng。

废卷而哭失声。

xī cáo mèng dé jì qiáo gōng wén,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

yǒu chē guò fù tòng zhī yǔ。

有“车过”、“腹痛”之语。

ér yǔ yì zài yǔ kě chóu xī xì xiào zhī yán zhě,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yǐ jiàn yǔ kě yú yǔ qīn hòu wú jiàn rú cǐ yě。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注释

萌:嫩芽。

蜩(tiáo)腹:蝉的肚皮。

蛇蚶:蛇腹下的横鳞。

遂:完成。

庖丁:厨师。《庄子·养》说:庖丁解牛的技艺高妙,因为他能洞悉牛的骨骼肌理,运刀自,十九年解了数千只牛,其刀刃还同新磨的一样,毫无损伤。文惠听了庖丁的介绍后,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焉。”

轮扁(piān),斫(zhuó)轮者也:《庄子·道》载: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轮,轮扁停下工具,说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责问其由。轮扁说:臣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却无法用口传授给别人。斫,雕斫。

缣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

墨竹一派:善画墨竹的人,指苏轼。

袜材当萃于子矣:谓求画的细绢当聚集到你处。

鹅溪:在今四川盐亭县西北,附近产名绢,称鹅溪绢,宋人多用以作书画材料。

箨(tuò)龙:指竹笋。

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湖州:今浙江吴兴,时苏轼任湖州知州。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句:建安七年,曹操军过浚仪,遣使以太牢祀旧友桥玄。祀文说:“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胡肯为此辞乎?“苏轼以此典比喻自己与文与可的情谊笃厚。

网友完善【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评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友兼表兄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网友完善【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不过是一篇绘画题记,却写出了文同高明的画论、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写出了作者自己与文同的友谊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像随笔挥写,却是形散神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作为一篇绘画题记,大多要描述画的形象,叙说画家作画的过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画经历,总之,不外以鉴赏、考订为主要内容。而苏轼这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却不是一般的绘画题记,它实际上是一篇纪念文章,是表现对于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的追怀、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绘画题记的常规写法。作者所要追怀、悼念的不是普通的朋友、亲戚,而是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况且这追怀、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绘画而引起的,所以最的追怀、悼念,就莫过于充分指出和肯定逝者在艺术上的杰出的创造和成就。这篇文章一开始也就从介绍文同对于画竹的艺术见解落笔。

文同主张画竹之前,必须先对于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再经过反复的酝酿、构思,心目当中隐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研墨伸纸作画,手不停挥,一气呵成,一幅画竹便创作出来了。这种从活体验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是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的。

文章劈头的一段议论,提出十分精彩的画竹主张。“胸有成竹”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但议论又不能发挥过多,否则便离开了追怀、悼念逝者的主题。所以下紧接着指出:“与可之教予此。”点明被追怀、悼念的《筼筜谷偃竹》的作者文同。是文同这么告诉苏轼的。苏轼也是诗人而兼书画家,他和文同建立了深厚情谊,不只因为是朋友、亲戚,也不只因为彼此的政治倾向一致,还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爱,他们写文章赠答,用诗歌唱和,而且在画竹方属于同一流派。文同关于画竹的主张,实际上也是苏轼的主张。苏轼曾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诗中描写他在友人家喝后作画的过程,同时还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中认为写诗要像追赶逃犯那样紧急,迅速把眼前景色描绘下来,略有迟缓,景色一消失,就没法描画了。这同画竹的“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兔起鹘落”一样,必须善于捕捉形象,并且及时加以表现。其实绘画作诗,原理本来相同,都讲求形象的气韵动,而不追求外在体貌的形似。我们以前讲过,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也指出绘画上注重外形相似,这就等于小孩子一般的见识。果写诗也这么要求,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不懂得诗。画竹的钩勒法,“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墨画法的主张“胸有成竹”,然后一挥而就,则是力求神似,通过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现出竹子的神态来。

苏轼很谦虚,他说这些艺术见解是文同告诉他的。而且,苏轼还讲述了实际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并且提到一般的认识论原理上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是上文“胸有成竹”一段议论的补充与深化,也是一位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都有着极深造诣的艺术家的甘苦之言。苏轼从自己的方指出由于“不学”而“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那言外之意,还是在肯定文同的艺术理论的同时,进一步肯定其艺术实践的“操之”甚“熟”,因而得心应手、挥洒意。文章总是紧扣着追怀、悼念文同这一主旨。所以下又引用一段旁人赞扬文同的话来加以印证。“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墨竹赋》是苏辙为文同所画的墨竹而写赠文同的一篇赋。赋中以“客”的口吻,举了两个古代技艺高超的的事例来说明文同的精于画墨竹是表观了他懂得事物发展的普遍法则。在这篇《墨竹赋》中,苏辙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来比喻文同,认为文同具有高超的画竹才能,但画竹只是作为寄托,他实际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规律的人。苏轼引用苏辙这几句话,是把文同画竹的得心应手、挥洒意提到“有道”的高度来认识,而不停留在绘画技巧本身。不过,苏轼还指出:“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因为苏辙不会作画,所以他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来评论,而苏轼自己也是画家,他除了通过画竹了解文同是“有道”的人以外,还能掌握文同画竹的方法。这里,用“并得其法”一句收结了前关于画竹的议论。

文章的第一段,高度评价文同的画竹主张和画竹实践。下由“并得其法”引出文章的第二段,叙写作者与文同关于画竹的书信、诗歌往来的故事,进而高度评价文同的画品、画德,并且归到《筼筜谷偃竹》的题目上来。

文章的第二段开始说的几句是说文同对自己的画竹,开始并不很看重,人有请求,就答应为之作画。其后四八方拿着绢绸请求作画的人脚踩着脚,越来越多,文同便厌烦了,把绢绸投掷在地,说是用来做袜子,表示极端轻视。文人官僚之间把他这件事当作谈话的资料。苏轼通过求画人的“足相蹑于其门”,写出文同画竹的为人们所喜爱和贵重,又通过文同把缣素“投诸地而骂”,写出文同的不肯自居于画匠,以画竹作世俗应酬,沽名钓誉。文同不肯轻易为人画竹,却同苏轼开玩笑,要人们去找苏轼画竹。这样一来,做袜子的材料绢绸就集中到苏轼那里去了。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但由此却可以看出文同与苏轼之间关系的亲密,而且说明了苏轼对文同的精于画墨竹确实是“并得其法”的。苏轼略举文同信后附诗的两句,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鹅溪绢,是鹅溪出产的绢绸。鹅溪在四川盐亭县,那里出产的绢绸洁白、均匀、细致,很适宜于作画。扫取,是挥写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经冬不凋的的竹枝。

这两句诗体现了文同的墨竹画法:竹子是一挥而就的,即“扫取”,画在的一段绢绸上,却具有直节云霄之势,所谓“万尺”。文章至此点山《筼筜谷偃竹》这幅绘画。两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之间,为了二百五十匹绢绸的进行讨价还价式的调笑,实际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谈论着画竹的艺术。“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与“世间亦有千寻竹,落庭空影许”,其精神实质完全一致,都说明了活与创作的源与流关系,说明了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说明了诗人画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对现实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提炼、集中、夸张、渲染。《筼筜谷偃竹》这幅绘画就是此,所谓“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因为提到了筼筜谷,自然需要对这个地方作一交代。但苏轼不是孤立地进行介绍,而是由此又描述了文同的一件趣事、雅事。文同在洋州喜种植木,修建园亭,曾就各处景物逐一题咏,写了《守居园池杂题》诗共三十首。苏轼也逐一和了诗,这就是《洋州三十咏》,苏轼诗集作《和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其中第二十四首题为《筼筜谷》,即这里所引的诗,诗中扣着筼筜谷产竹,描写文同爱山爱竹并喜欢吃竹笋。汉川,即指洋州,因洋州在汉上游。箨,是笋壳。竹子一名龙孙,所以称竹笋为箨龙。渭,指陕西的渭。《史记·贷殖列传》曾记载“渭川千亩竹”,那里的人因而很富有,相当于“千户侯”。这里借用“渭滨千亩”,来表示洋州盛产竹子。全诗意思是洋州那么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样遍地都是,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想来是太守清贫贪馋,把渭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也是开玩笑的话,所以文同打开信封读完这首诗,那时他正和妻子在筼筜谷烧竹笋进晚餐,不由得大笑起来,口中的饭喷了一桌子。这一段简的描述,十分形象,动,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思想性格,也表现了苏轼同他的亲密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突出了文同的品德。作知州而“清贫”,以竹笋为食,是写其廉洁,携妻子游山,自备晚炊,是写其旷放,而“渭滨千亩在胸中”,则又照应前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议论,以诙谐的笔调,通过文同的趣人趣事、雅人雅事,写出他的画竹理论主张。

文章的第二段写到《筼筜谷偃竹》的题目。下第三段则以交代文章的写作缘由作为全篇的结束。文同于元丰元年十被任命为湖州知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县。文同去湖州上任,元丰二年正二十日病逝于陈州的宛丘驿。这年七七日、继文同任湖州知州的苏轼晾晒书画,看到了文同送给他的《筼筜谷偃竹》,感伤故旧不禁痛哭失声。他放下画卷,便写下这篇记念文章。“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此也。”曹孟德,即曹操。桥公,指桥玄。曹操年轻时,桥玄对他多有鼓励帮助,后来他们的情谊日益加深,曾约定无论谁了,活着的人路过墓地而不用鸡祭奠,那么车过三步就要闹肚子疼。这不过是说着玩的话,但显示了二人关系的不同寻常。苏轼引用这个典故,来说明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述当年与文同的“戏笑之言”,也为的显示他们之间的“亲厚无间”,那么,作者对逝者的追怀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网友完善【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