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游金山寺

苏轼 - []

我家江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

闻道潮头一丈高,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魄,二更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

游金山寺翻译文

我的家乡地处江初始发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滚滚飘然东入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儿下山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江江心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有田地不回宁奔逝之江

网友完善游金山寺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游金山寺拼音版/注音版

yóu jīn shān sì。

游金山寺。

sū shì。

苏轼。

wǒ jiā jiāng shuǐ chū fā yuán,

我家江水初发源,

huàn yóu zhí sòng jiāng rù hǎi。

宦游直送江入海。

wén dào cháo tóu yī zhàng gāo,

闻道潮头一丈高,

tiān hán shàng yǒu shā hén zài。

天寒尚有沙痕在。

zhōng líng nán pàn shí pán tuó,

中泠南畔石盘陀,

gǔ lái chū mò suí tāo bō。

古来出没随涛波。

shì dēng jué dǐng wàng xiāng guó,

试登绝顶望乡国,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qīng shān duō。

江南江北青山多。

jī chóu wèi wǎn xún guī jí,

羁愁畏晚寻归楫,

shān sēng kǔ liú kàn luò rì。

山僧苦留看落日。

wēi fēng wàn qǐng xuē wén xì,

微风万顷靴文细,

duàn xiá bàn kōng yú wěi chì。

断霞半空鱼尾赤。

shì shí jiāng yuè chū shēng pò,

是时江月初生魄,

èr gēng yuè luò tiān shēn hēi。

二更月落天深黑。

jiāng xīn shì yǒu jù huǒ míng,

江心似有炬火明,

fēi yàn zhào shān qī niǎo jīng。

飞焰照山栖鸟惊。

chàng rán guī wò xīn mò shí,

怅然归卧心莫识,

fēi guǐ fēi rén jìng hé wù。

非鬼非人竟何物。

jiāng shān rú cǐ bù guī shān,

江山如此不归山,

jiāng shén jiàn guài jǐng wǒ wán。

江神见怪警我顽。

wǒ xiè jiāng shén qǐ dé yǐ,

我谢江神岂得已,

yǒu tián bù guī rú jiāng shuǐ。

有田不归如江水。

游金山寺注释

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我家江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句:古人认为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较宽,古称门,所以说“直送江入”。

“闻道潮头一丈高,寒尚有沙痕在”句:苏轼登寺在冬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微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句:微吹皱,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里,金鱼重叠的红鳞。

魄:新。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初三,所以这么说。

“江心似有炬火明”句:作者在此句下自注“是夜所見此”。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木华《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阴火灭。”)或只是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不明飞行物,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

谢:道歉。

: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大江!”

网友完善游金山寺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游金山寺评析

这首七言古诗共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涯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的心情。

网友完善游金山寺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游金山寺赏析

这首诗分为三段:

头八句“我家江初发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写登高远眺,触景情,勾起乡思,中间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绘傍晚和夜间江上的景色,末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这三段分别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仕途奔波的厌倦和立意辞官归隐的决心。

该诗以“江”贯穿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诗人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

先看头二句:“我家江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这一开头充了磅礴气势。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江之发源于四川岷山。苏轼对源于家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江感到非常亲切,并且引以为自豪。在古代,“江”指江,“河”指黄河。所以诗中的“江”,说的就是,不同于今的泛称“江”。一个人失意的时候,心情忧郁的时候,最容易想家。“亲眷眷而怀归兮”,苏轼也是此。所以当他登高远眺的时候,他的目光一接触到浩荡东流的江,就会设想逆流而上直到大江的源头,设想际遥远的家乡,也同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当他在嘉佑元年(1056年)与父亲、弟弟一起出四川,过秦汉之故都,纵观嵩、华、终南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那时他丰华正茂,意志昂扬。到京都后他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名列进士榜上的第二名,更是踌躇志,可以说前程似锦,然而后来的仕宦涯却不顺心,由于他为人耿直,不肯与世俗相附炎,而屡遭挫折。他对眼前波涛起伏的江,不由得想到自己在宦中的沉浮。漫的岁,竟然把他从江发源的故乡引到了江的地方,这简直难以思忆。,他感叹自己仕宦不归,就像江不回一样。“宦”,作官。“宦游”,因作官而游历四方。苏轼一反李白“江送人”的写法,而说“宦游直送江入”,变成了“人送江”。笔调新奇,耐人寻味。江不平,波浪迭起,这正是诗人经历的形象写照。诗人已送走了多少充浪的日子,送走了心中多少不平和感慨,而未来就不知何了。

接下来“闻道潮头一丈高,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四句,以丰富的想象描述登临所见的壮丽景色。“闻道”说明是听来的,这样“潮头一丈高”乃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枚乘在“七发”中有这样的描写“江逆流,上潮”,而这里,苏轼以“一丈高”画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壮观,给人留下了更加鲜明的印象。由于涸,往时汹涌的潮头今已经销声,但却并未匿迹,即“沙痕在”。苏轼游金山寺时,已是十一初,季节入冬,故曰“寒”。“寒尚有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变化。正是由于诗人驰骋笔墨,不局限于眼前之所见,因而诗中景象扩大,意境雄奇。“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两句,跟前两句倒一下,是前实后虚。作者谈到山名盛,意在增强诗篇的艺术感染力。“石盘陀”是堆垛在一起的巨大石头,只有在江上才能看到的奇景。它又引起了作者“古来出没随涛波”的遐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而这一堆堆的巨石,涨而“没”,落而“出”,依然故我,岂不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心潮起伏,想到自己的仕宦涯,就像潮涨潮落那样浮沉不定。那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那巍然不动的“石盘陀”正是象征着历尽磨难的诗人不愿顺乎上下而变其操守、变其品德一样。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这里鲜明展现了诗人登上金山之巅,向远处家乡深情眺望的动画。“试”字见作者思乡心切,明知故土远在边难以望及,却偏要一“试”。这种执着的想念,是作者厌倦仕宦活的表现。他腹的愁怨与不平,希望在登高时泄发,在怀归中忘却。正王粲《登楼赋》中所写:“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一样,苏轼的远眺,只能是愁上加愁。“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苦多也。与《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的描写十分相似。到这里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有力地抒发。以上八句写的是白所见的景象,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所思上极费琢磨,下了功夫。

“羁愁畏晚寻归楫”开始,转入暮景和夜景的刻画,更为奇丽壮观。“羁愁”乃羁旅之愁。作者心怀乡国,到了傍晚旅愁更深,思念更苦。“畏晚”二字传神地表露出诗人的心理,这种心理颇具普遍性。在苏轼之前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不是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千秋浩渺的慨叹。在苏轼之后,元代马致远的《秋思》道出了飘泊者无尽的愁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涯。”可见“畏晚”的心情是羁旅之人常有的,只不过对失意的人来说,“畏”更厉害,“愁”更深罢了。“归楫”指归舟,这是一种借代的手法,用个别借代整体,“楫”是船桨,以之指代船。作者“寻归楫”未成,因为“山僧苦留看落日”。一个“苦”道出了宝觉、通二僧的情意,也预示着落日的景象一定十分迷人。果然,江中落日景色美不胜收,诗人用“微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这一联对偶刻意描摹。看,微轻拂,辽阔的江上泛起了细密的波纹,片片晚霞,在半空中燃烧,那鱼尾般的颜色,火红而艳丽。诗人对景的观察极为细致,而表达又是那样的动贴切,上下对仗十分工整,语言锤炼很。因为“微”所以波才像“靴纹”那样细微,而“霞”是断成一片一片的,就像层层叠叠的鱼尾麟,从中放出鲜红的颜色。波之美在中,是近景;霞之美在上,是远景,上下相映,交融,这是一幅迷人的色彩绚丽图画。

“是时江魄,二更深黑。”这是入夜以后不同时间的两种景色:一是新高挂,洒下淡淡的光辉;一是二更时分,亮消失,一片漆黑。李纪香《饮》一说:“之三日而成魄”,这里是指每从初三开始,缺的部位开始明亮起来。是写江上空为一弯明所笼罩,使人陶醉在一种迷离恍惚的朦胧美之中,富有诗意。到了二更时分新消失,空、江和金山都是一片漆黑。这漆黑的深夜会使人兴致索然,增添倦意。看来夜景已没吸引人的地方了,这观察即将结束。正当“山穷尽疑无路”之际,突然又出现了奇怪的景象,“柳岸明又一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这一奇观使诗人惊呆了。那团从江心冒出的光焰,似通红的火把熊熊燃烧,在夜幕下分外耀眼,它照射着金山,惊动了栖息在巢中乌鸦。作者躭心人家说他虚构,特意在诗句下加注“是夜所见此。”《林无表志》里写到:“中遇阴晦,波燃火。”这是古人称谓荧火的特异现象。苏轼偶来金山见到了,这叫他惊讶万分。巧妙的是诗人这种心情是通过“栖鸟惊”的描写间接表现出来的。栖住在金山树上的乌鸦都给惊动了,何况感情极其丰富的诗人。

以上八句,先是描绘落日奇观,继而渲染夜幕笼罩的宁静气氛,然后叙述江火燃烧的怪异景象,色彩由明入暗再变亮,场景由动转静复归于动,真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当然,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江心的火光惊动了他的心灵,引起了他的幻觉:“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怅然”,亦即怅惘,失意、懊恼的意思。这是诗人是目睹奇观,百思不得其解的情绪,也是诗人娱意于山,仍消除不了苦闷和不平的心理写照。“归卧”,说结束观赏回居室,虽卧在床,但心中难以平静。这团火光,不是鬼也不是人弄出来的,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果说在墨漆的黑暗中突然出现了熊熊的烈焰,是一种从无有的景象,因火光的出没而惊心,借助想象,那诗境就由奇转为幻了。这与《后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归来梦见羽衣道士问“赤壁游乐乎”的描写,具有一曲同工之妙。说明这首诗的由此入幻更妙。此壮美奇异的江山,饱经忧患的诗人自然萌发了辞官归隐的愿望。他用趣的笔调写道:“江山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明明是自己斩不断思念故乡的愁绪,却反说“江神”为自己的恋俗不归发出警告。一个“顽”字,似乎写自己甘与世俗浮沉,态度实在顽固,实际极力道出了作者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苦衷。前借栖鸟写自己为江火所惊,这里反过来写江神“警我顽”——为作者的顽固而示警。作者就是以自己怪怪奇奇,出人意料的诗句泄发了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和牢骚。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苏轼于趣”,确实是这样。在假设了江神见怪之后,诗人当即辩解,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这里“谢”不是感谢,而是道歉,表示深深的歉意。“岂得已”也就是不得已,它道出了诗人宦浮沉,仕途挣扎,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困难处境。末句指江为誓,说自己置田后一定归隐家园,以对仕宦活的厌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结束全篇。我们看这最后两句说,江神见怪诗人:你为什么还迷恋仕途而不辞官归田?诗人向江神解释:家中实在是没有田产而不能归隐啊!

《游金山寺》以望乡怀归为主旨,写景也,抒情也,想象也,用典也,都为阐发这一主旨服务,因而韵味深,颇有特色。这是一首以文为诗,雄健非凡的作品。全诗除“微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两句一联是对偶句外,其余全是散文句式。故“他人抄袭不得”。

网友完善游金山寺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游金山寺辑评

汪士行:“起二句,将万里程,半事,一笔道尽。”

高步瀛:“既之与《后赤壁赋》同,而意境甚彼。”(注:引清人评“非鬼非人竟何物”之语)

纪昀:“首尾谨严,笔笔矫健,皆而波澜浑阔。”

网友完善游金山寺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游金山寺作者苏轼的简介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游金山寺|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