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答谢民师推官书】

苏轼 - []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北,见平亲旧,惘然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行云流,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雅之再变者,虽与日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同科,雄之陋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答谢民师推官书】翻译文

苏轼启:近来分别后,多次承蒙你写信问候我,详知你日常活很,深感安慰。我性刚直、待人不周到,所学不合时宜、能力见识低下,因而遭贬多年,不敢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自从渡北还,见到平的亲戚故旧,不知为什么都象隔世人那样疏,何况与你没有一的交往,而怎么敢希求彼此结为朋友呢?几次蒙你亲来我处,交谈间情意亲切同旧友一样,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你给我看的信和诗赋杂文,我阅读得很熟了。大致都象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一样,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应该流动时就流动,不能不停止时就停止,文章条理自,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传也不能流传很远。”又说:“文辞以能表达出意思即可。”那么文辞仅仅在于表达出意思,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完全不是这样。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象拴住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得很明白呢!做到这样才可说是文辞能表达出意思。既然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达,那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扬雄用艰深的语言,掩饰本来是很浅近的道理,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这种作文方法正他所说的是雕虫篆刻(只注意雕琢字句),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杨雄唯独后悔作赋,是为什么呢?他一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赋相比较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经》,是变、变雅的发展,虽与日竞放光彩也是应该的,难道可以因其文体与赋相近似而说它是雕虫小技吗?果贾谊能见到孔子,他的学行可以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扬雄竟然因贾谊作过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同司马相一样看待。扬雄见识浅陋象这类的例子很多,这一点只可与明白事理的人谈谈,很难同一般人讲清楚的,这里因论述文章偶然说到这个问题。欧阳修说,的文章纯金美玉,市上价钱是有规定的,不是人们靠口说就能定出它的贵贱。我的话很拉杂,对你哪能有益处,非常惭愧恐惧。

你要我为惠力寺法雨堂写“法雨”两字,我本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毕竟写不,加之船上地点狭窄不写,故未能照你的嘱咐办理。然而我正要经过临江,当往游惠力寺。或许惠力寺的僧人想让我写点什么。一定写上几句题留院中,以安慰你思亲的心意。今到达峡山寺,稍作停留就离去。彼此相距越来越远,千万希望你随时爱护自己的身体,其馀不一一细说。

网友完善【答谢民师推官书】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答谢民师推官书】拼音版/注音版

dá xiè mín shī tuī guān shū。

答谢民师推官书。

sū shì。

苏轼。

jìn fèng wéi,

近奉违,

jí rǔ wèn xùn,

亟辱问讯,

jù shěn qǐ jū jiā shèng,

具审起居佳胜,

gǎn wèi shēn yǐ。

感慰深矣。

mǒu shòu xìng gāng jiǎn,

某受性刚简,

xué yū cái xià,

学迂材下,

zuò fèi lěi nián,

坐废累年,

bù gǎn fù chǐ jìn shēn。

不敢复齿缙绅。

zì hái hǎi běi,

自还海北,

jiàn píng shēng qīn jiù,

见平生亲旧,

wǎng rán rú gé shì rén,

惘然如隔世人,

kuàng yǔ zuǒ yòu wú yī rì zhī yǎ,

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

ér gǎn qiú jiāo hū shù cì jiàn lín,

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

qīng gài rú gù,

倾盖如故,

xìng shèn guò wàng,

幸甚过望,

bù kě yán yě。

不可言也。

suǒ shì shū jiào jí shī fù zá wén,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

guān zhī shú yǐ。

观之熟矣。

dà lüè rú xíng yún liú shuǐ,

大略如行云流水,

chū wú dìng zhì,

初无定质,

dàn cháng xíng yú suǒ dāng háng,

但常行于所当行,

cháng zhǐ yú suǒ bù kě bù zhǐ,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wén lǐ zì rán,

文理自然,

zī tài héng shēng。

姿态横生。

kǒng zǐ yuē yán zhī bù wén,

孔子曰:“言之不文,

xíng ér bù yuǎn。

行而不远。

yòu yuē cí dá ér yǐ yǐ。

”又曰:“辞达而已矣。

fū yán zhǐ yú dá yì,

”夫言止于达意,

jí yí ruò bù wén,

即疑若不文,

shì dà bù rán。

是大不然。

qiú wù zhī miào,

求物之妙,

rú xì fēng bǔ jǐng,

如系风捕景,

néng shǐ shì wù liǎo rán yú xīn zhě,

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

gài qiān wàn rén ér bù yī yù yě。

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ér kuàng néng shǐ liǎo rán yú kǒu yǔ shǒu zhě hū shì zhī wèi cí dá。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cí zhì yú néng dá,

辞至于能达,

zé wén bù kě shèng yòng yǐ。

则文不可胜用矣。

yáng xióng hǎo wèi jiān shēn zhī cí,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

yǐ wén qiǎn yì zhī shuō,

以文浅易之说,

ruò zhèng yán zhī,

若正言之,

zé rén rén zhī zhī yǐ。

则人人知之矣。

cǐ zhèng suǒ wèi diāo chóng zhuàn kè zhě,

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

qí tài xuán fǎ yán,

其《太玄》、《法言》,

jiē shì lèi yě。

皆是类也。

ér dú huǐ yú fù,

而独悔于赋,

hé zāi zhōng shēn diāo zhuàn,

何哉?终身雕篆,

ér dú biàn qí yīn jié,

而独变其音节,

biàn wèi zhī jīng,

便谓之经,

kě hū qū yuán zuò lí sāo jīng,

可乎?屈原作《离骚经》,

gài fēng yǎ zhī zài biàn zhě,

盖风雅之再变者,

suī yǔ rì yuè zhēng guāng kě yě。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kě yǐ qí shì fù ér wèi zhī diāo chóng hū shǐ jiǎ yì jiàn kǒng zǐ,

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

shēng táng yǒu yú yǐ,

升堂有馀矣,

ér nǎi yǐ fù bǐ zhī,

而乃以赋鄙之,

zhì yǔ sī mǎ xiàng rú tóng kē,

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xióng zhī lòu rú cǐ bǐ zhě shén zhòng,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

kě yǔ zhī zhě dào,

可与知者道,

nán yǔ sú rén yán yě yīn lùn wén ǒu jí zhī ěr。

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ōu yáng wén zhōng gōng yán wén zhāng rú jīng jīn měi yù,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

shì yǒu dìng jià,

市有定价,

fēi rén suǒ néng yǐ kǒu shé dìng guì jiàn yě。

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fēn fēn duō yán,

纷纷多言,

qǐ néng yǒu yì yú zuǒ yòu,

岂能有益于左右,

kuì sǒng bù yǐ suǒ xū huì lì fǎ yǔ táng liǎng zì,

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

shì běn bù shàn zuò dà zì,

轼本不善作大字,

qiáng zuò zhōng bù jiā yòu zhōu zhōng jú pò nán xiě,

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

wèi néng rú jiào。

未能如教。

rán shì fāng guò lín jiāng,

然轼方过临江,

dāng wǎng yóu yān。

当往游焉。

huò sēng yǒu suǒ yù jì lù,

或僧有所欲记录,

dāng wèi zuò shù jù liú yuàn zhōng,

当为作数句留院中,

wèi zuǒ yòu niàn qīn zhī yì。

慰左右念亲之意。

jīn rì zhì xiá shān sì,

今日至峡山寺,

shǎo liú jí qù。

少留即去。

yù yuǎn,

愈远,

wéi wàn wàn yǐ shí zì ài。

惟万万以时自爱。

【答谢民师推官书】注释

奉违:指与对方告别。奉,敬词;违,别离。

亟(qì):屡次。

辱:委屈,谦词。

具审:完全了解。

审:明白。

受性:秉性,秉赋。

刚简:刚强质直。

学迂:学问迂阔。

材下:才干低下。

坐废:因事贬职。

累年:几年。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被放逐惠州,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改谪儋州,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始内调,前后达七年。

复齿缙(jìn)绅:再列入士大夫阶层。

北:这是指徽宗继位,苏轼遇赦,自南岛贬所渡北还的事。

左右:本指左右侍从的人,这里是对人的尊称。

雅:素常,指旧交情。

见临:来访。

倾盖故:一见故。倾盖,《孔子家语》记孔子之郯,遇程子于途,并车对语,彼此的车盖相依而下倾。形容偶然相遇却老朋友一般。

过望:出乎意料之外。

书教:这里指书启、谕告之类的官场应用文章。

质:这里指体式。

文理:指文章的结构、脉络。文,文彩。

行:这里指传播。

辞:指语言。

疑若:似乎。

妙:奥妙。

景:同“影”。

是物。此物,指所求得事物的奥妙。

盖:大概是。

大可胜用:用不完。

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学者。

:喜欢。

文:遮掩,粉饰。

说:内容。

正言:直截了当地说。

虫:虫书,秦代八种字体之一,笔划虫形的一种字体,。

刻:刻符,秦代八种字体之一,刻在信符上的一种字体。

雕虫篆刻:雕琢字句的意思,比喻小技。

《太玄》、《法言》:均为扬雄所著。

类:这一类(雕虫篆刻的东西)。

独:只是。

音节:指辞赋的用韵、讲求声调等。

经:扬雄仿《易经》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自以为是“经”书了。

《离骚经》:汉·王逸注《楚辞》,尊《离骚》为经,称《九章》、《九歌》为传。

、雅:代指《诗经》。

再变:雅中一些抒写忧怨之情的诗,汉人称为“变”、“变雅”,见《毛诗序》。苏轼以《离骚》比附雅,故云“再变”。

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辞赋家,著有《新书》。

升堂有馀:指道德学问修养达到极深造诣的阶段。入门、升堂、入室,道德学问修养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升堂,喻学问已达相当的深度。《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以赋鄙之:扬雄因为贾谊曾作过赋,所以轻视他。

司马相:西汉著名的辞赋家。

同科,等类齐观。科,品类。

陋:识见低下。

比:类。

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文忠是他的谥号。

愧悚(sǒng):惭愧和恐惧。

须:需要。

惠力:佛寺名。

法雨堂:当为惠力寺中的一个堂名。谢民师曾求苏轼给惠力寺题写“法雨堂”的匾额。

局迫:狭窄。

教:照嘱托办。

方:将来。

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

或:也许。

念亲:思念父母。

峡山寺:即广庆寺,在广东省清远县,因山对峙江中,故得此名。

少留:稍稍停留。

愈远:(离开您)愈加远了。

以时:随时。

自爱:保重自己。

网友完善【答谢民师推官书】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答谢民师推官书】评析

这篇书信体文论,是苏轼文学创作基本观点的表述。作者用动简洁、舒展自的笔墨,称赞了谢民师的诗文,并借此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信中指出,文章要“行云流”、“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

网友完善【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答谢民师推官书】赏析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幸甚过望,不可言也”,是依着一般书信的规格,开头寒暄几句,并从中流露出“坐废累年”的感慨,同时也对谢民师的热情相待以及二人的文章知交表示特别的高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发于客套寒暄,但却又不仅仅流露于一般文人的那种故作姿态。作者在问候致意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显得真切诚挚。本来“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这些话都属于一般性的客套,但联系到苏轼这个人,则就是出自内心肺腑了。苏轼一坎坷多难,遭际极不平常,晚年又被谪贬岭南,历尽艰辛。他虽然不失通达,但是一磨难,也形成了他对命运的感慨。何况作者在这里并不停留于这种客套,而是直接言及自身,“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这里紧扣上文,不但概述了自己处身的环境,而且包含了内心深处的叹息。既可与上相承,又复往下延伸,显得贴切恰当,毫无斧凿痕迹。接着又具体加以说明,“自还北,见平亲旧,惘然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这几句话,联系上,直涉自己与谢民师之间的关系,对于下将要说的话,还起到一种烘托和对比的作用,这就使得“数赐见临,倾盖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这种本属平常之理带有一种不同寻常之情,朴实自然,却又不落俗套。这一部分始于问候致意,结于友相言,内容一致而又毫不重复,感情单一而又不显呆板,何况其间一逆三折,已经曲尽变化而平直不露。几句,既含有转折自然之妙,又具统一连贯之妙;既见思想感情的渐进发展,又见事项说明的环环相因。从这里可以看到苏轼为文巧夺工的才情。

果说苏轼文章的自然在第一部分寥寥几句中已极尽承转之妙的话,那么在第二部分则是在自然的变化一致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特色。实际上,“自然”所包含的意蕴本身就是多方的。语言、结构承转的工巧自然,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但对于苏轼来讲,这些还仅仅属于比较浅显的形式方的东西。东坡的自然还强调了能够随物赋形,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亦即文中所讲的,不仅了然于心,同时要了然于口,了然于手,到达“辞达”的程度。这就要求一种更高的自然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从“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到“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这一部分是整个文章的中心,作者畅谈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上半段叙议结合,旨在达理;下半段评说古人,力图明事。作者先是从评论谢民师的文章作品入手,强调了“大略行云流,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可以说,这一命题正是作者对文章要求的一个根本法则,既有形式的因素,又包含内容的成分。作者以行云流为喻,动而富于形象,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云与不是静止的,它们时刻都在运行之中;云行流,虽无一定的样式,但其或行或止都必符合一定的规律。作者在《自评文》中对这一点另有过阐释,“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这也就是说,文章之作流一样,因为事物本身是在不断流动变化,所以导致了文章的写作也要不断变化,不能拘于一格。这才叫作“文理自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显得姿态横。作者根据这一命题,引发了以下的各种论述。对孔子的话“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及“辞达而已矣”的解释,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扩展,其出发点亦无非是表达了作者的基本思想。但这种表达方法又不限于静态的描写,而是予以创造性的发挥。作者虽在说理释意,但并不滞留于夹角之中,所以从表上看来,这里讲的文辞与达意的关系以及文辞表现之精妙,似乎已超越了文章的基本命题,但实际上却不然。作者恰巧是从自己的立意出发,但又丝毫不见拖泥带,也没有游离脱节,更看不到经意刻求的成分。而且这番对“辞达”内涵的发微之见,在最后“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处,又悄然回归,细细品味,就会感到其与前所言的“大略行云流,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之说暗暗相合。这一段所表现出的自然,则主要在于作者对于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清晰认识。这体现了深入内部的自然,表上的随意挥洒,实际上却是把各各不一的事物,归于一个基本命题,使之体现了统一的主旨。

紧接着的下半部分是苏轼对具体作家的评说。以扬雄为例,指出“扬雄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这是以实例来说明“辞达”。扬雄的失误主要在于没有很地掌握“辞达”这一要领,并不在于运用什么形式,所以诸其所作的《太玄》、《法言》等,虽从形式上加以变化,但由于没有与内容相适应,因而,也不免为“雕虫篆刻”之类。作为反证,苏轼还罗列了屈原、贾谊、司马相等作家,论其优劣,以明“辞达”的深刻内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苏轼所竭力推崇的自然是一种把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充分把握与求得准确精当地表达相结合的“自然”。这一段话较多铺张,但却体现了作者的“行于所当行”的思想,虽然仅仅评论具体作家,但在意义上却是一种与前相衔接的必然。作者讲“因论文偶及之耳”,实则是举其典型加以说明。最后引用欧阳修的话:“文章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终于与前相呼应,并且含意双重,耐人寻味。

文章第三部分从“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直到结束,又回涉谢民师信中所及之事,以此作结,并报告自己的行程。这一部分笔墨简洁,从整个书信的角度讲,也是通篇结构的一个自然不可或缺的部分。至于其间记叙事件的明晰而富有层次,则不失大家手笔。

纵观全文,信的前、后两段文字,是谈与谢民师的友情,和对有关问题的答复。中间一段,是信的主要部分,用简洁动的语言,通过评论谢民师的文章,表述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他指出写文章要“文理自然”,要“行云流。与此相联系,又主张辞以达意为主,但又不能忽视文采。在苏轼看来,“辞达”与有文采是完全统一的。要做到“辞达”,首先必须深切体物,对事物作深入的观察和全的认识,使之“了然于心”,然后要善于达意,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文字将它表达出来,使之“了然于口与手”,也就必然具有文采,所以他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另一方,他反对雕琢,反对故作艰深,对扬雄提出了批评。苏轼的这些见解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他一创作经验的总结。这篇文艺书简,要言不烦,善用比喻和具体事实并引用孔子的话来阐明自己观点。全文笔势流动,挥洒自,很能体现苏轼文章的特色。

网友完善【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答谢民师推官书】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答谢民师推官书|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