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 次韵少游拼音版/注音版
qiān qiū suì cì yùn shǎo yóu。
千秋岁 · 次韵少游。
sū shì。
苏轼。
dǎo biān tiān wài,
岛边天外,
wèi lǎo shēn xiān tuì。
未老身先退。
zhū lèi jiàn,
珠泪溅,
dān zhōng suì。
丹衷碎。
shēng yáo cāng yù pèi,
声摇苍玉佩,
sè zhòng huáng jīn dài。
色重黄金带。
yī wàn lǐ,
一万里,
xié yáng zhèng yǔ cháng ān duì。
斜阳正与长安对。
dào yuǎn shuí yún huì,
道远谁云会,
zuì dà tiān néng gài。
罪大天能盖。
jūn mìng zhòng,
君命重,
chén jié zài。
臣节在。
xīn ēn yóu kě jì,
新恩犹可觊,
jiù xué zhōng nán gǎi。
旧学终难改。
wú yǐ yǐ,
吾已矣,
chéng fú qiě nèn fú yú hǎi。
乘桴且恁浮于海。
千秋岁 · 次韵少游注释
千秋岁:此词作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王文浩《苏诗总案·卷四十三》谓本年四月得秦观书,并作答。
少游:秦观的字,曾作《千秋岁·水边沙外》。
次韵: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天外:《文选·卷十五》:张平子《思玄赋》:“廓荡荡其无涯兮,乃今窥乎天外。”苏轼时在琼州(今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
丹衷:犹言“丹心”。
苍玉佩、黄金带:指朝廷命官所佩的饰物。此喻声情之惨怛。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句:时苏轼居海南,距京城甚远,故云。长安,今陕西西安,汉唐时京都。此当指北宋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天:喻皇帝。
臣节:人臣的节操。
觊(jì):希图、冀望。
已矣:算了、罢了。
“乘桴(fú)且恁(rèn)浮于海”句:《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桴,小筏子;恁,这样。
-
暂无!
千秋岁 · 次韵少游评析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苏轼落职知英州,秦观被指为影附苏轼随之被贬为杭州通判,道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转徙郴州。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仲春,新党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朝廷对“元祐党人”的贬地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已经被贬广东的苏轼,再次被贬到了海南。秦观由郴州转徙到更远的横州(今广西横县)。
秦观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在衡州遇到了在这里做知府的孔平仲(毅甫)。孔平仲是与秦观同一批受到贬谪,落职知衡州的,处境与心境大致相同,秦观因向他赠送了旧作《千秋岁》词。孔平仲他读了这首词以后,认为言语悲伧,作者心中的幽怨太深,恐不久于人世,并步原韵和词一首,
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四月,秦、孔二人所作的《千秋岁》经由苏轼的侄孙苏元老传到了远谪琼州的苏轼那里。苏轼有所感,亦作和词一首。
这是一首表达自己才无所用,报国无门的词。上阕作者自叙贬居在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岛,退离了能展抱负的政坛,归途遥遥无期,凄苦心碎。下阕作者逐渐摆脱愁苦,对自己能被朝廷启用报有希望。结尾运用《论语》入词的手法,起到引发联想、扩充语言内涵的作用,转而表达节操自守、“行藏在我”的信念,是他晚年历经磨难而仍不变初衷的政治自由。
-
暂无!
千秋岁 · 次韵少游赏析
秦观《千秋岁》词抒发离愁别绪,情意缠绵。苏轼的和词比秦词心境较为开阔。一是他能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丹衷”、“臣节”,发泄“未老身先退”、“罪大天能盖”的强烈幽怨不满情绪。二是他能将幽怨不满置之度外,我行我素,不理会人家的评说,表现出一贯的超脱达观态度。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他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上阕“未老身先退”句首先表明了对贬谪的不满。白居易《不致仕》云:“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时苏轼年六十三遭贬到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决定,非自己情愿,怎不叫人伤心落泪。“珠泪尽,丹衷碎”写出苏轼遭贬的愤懑。苏词用很工的对偶句,有声有色地描写当年在朝廷任职时的形象。苏轼虽被贬,但服饰仍旧,故有“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之说。“斜阳”句是说自己虽已暮年,远在万里天涯,但还怀念着京都。苏轼一片忠心未改。“莫嫌雷琼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两句可作参考。词上阕抒写怀君思朝之真情:泪洒心碎,一步一回首。
下阕苏轼表示难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学孔子“乘桴浮于海”。下阕反映出苏轼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难忘“君命”、“新恩”,另方面“君命”有悖“旧学”,对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乘槎且恁于海”,语出《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政治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排过海到海外去,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词人暗中写自己,也写秦观。仲由是孔子的学生,秦观也曾拜苏轼为师。他鼓励秦观振作起来。词人站得高,想得远,能摆脱个人得失,终不忘江山社稷。他的和韵词不仅格调较高,而且符合自己的长者身份。
全词波澜起伏,情感激荡,令人感受苏轼胸中炽热的情感还未泯灭。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