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教战守策】

苏轼 - []

夫当今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宝之际,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下之势,譬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雨、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露而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下之人骄惰脆弱,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事扰民,渐不可。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教战守策】翻译文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

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王的英明措施,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地习惯于安乐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宝年间,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活的快乐,经常活在食游戏里,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下的形势譬人的整个身体。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至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病。这是什么原因呢?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疾病的原因。农夫平民,夏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露,不畏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门就坐车子,刮就穿皮衣,下雨就打着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人民也是此。现在太平的时间了,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像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事干扰人民的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分了吗?

再说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在西方,便发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向他们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网友完善【教战守策】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教战守策】拼音版/注音版

jiào zhàn shǒu cè。

教战守策。

sū shì。

苏轼。

fū dāng jīn shēng mín zhī huàn,

夫当今生民之患,

guǒ ān zài zāi zài yú zhī ān ér bù zhī wēi,

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néng yì ér bù néng láo。

能逸而不能劳。

cǐ qí huàn bú jiàn yú jīn,

此其患不见于今,

ér jiāng jiàn yú tā rì。

而将见于他日。

jīn bù wéi zhī jì,

今不为之计,

qí hòu jiāng yǒu suǒ bù kě jiù zhě。

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xī zhě xiān wáng zhī bīng zhī bù kě qù yě,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shì gù tiān xià suī píng,

是故天下虽平,

bù gǎn wàng zhàn。

不敢忘战。

qiū dōng zhī xì,

秋冬之隙,

zhì mín tián liè yǐ jiǎng wǔ,

致民田猎以讲武,

jiào zhī yǐ jìn tuì zuò zuò zhī fāng,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shǐ qí ěr mù xí yú zhōng gǔ jīng qí zhī jiān ér bù luàn,

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

shǐ qí xīn zhì ān yú zhǎn yì shā fá zhī jì ér bù shè。

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shì yǐ suī yǒu dào zéi zhī biàn,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

ér mín bù zhì yú jīng kuì。

而民不至于惊溃。

jí zhì hòu shì,

及至后世,

yòng yū rú zhī yì,

用迂儒之议,

yǐ qù bīng wèi wáng zhě zhī shèng jié,

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tiān xià jì dìng,

天下既定,

zé juǎn jiǎ ér cáng zhī。

则卷甲而藏之。

shù shí nián zhī hòu,

数十年之后,

jiǎ bīng dùn bì,

甲兵顿弊,

ér rén mín rì yǐ ān yú yì lè,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zú yǒu dào zéi zhī jǐng,

卒有盗贼之警,

zé xiāng yǔ kǒng jù é yán,

则相与恐惧讹言,

bù zhàn ér zǒu。

不战而走。

kāi yuán tiān bǎo zhī jì,

开元、天宝之际,

tiān xià qǐ bù dà zhì wéi qí mín ān yú tài píng zhī lè,

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huàn yú yóu xì jiǔ shí zhī jiān,

豢于游戏酒食之间,

qí gāng xīn yǒng qì,

其刚心勇气,

xiāo hào dùn mào,

销耗钝眊,

wěi jué ér bù fù zhèn。

痿蹶而不复振。

shì yǐ qū qū zhī lù shān yī chū ér chéng zhī,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sì fāng zhī mín,

四方之民,

shòu bēn niǎo cuàn,

兽奔鸟窜,

qǐ wèi qiú lǔ zhī bù xiá,

乞为囚虏之不暇,

tiān xià fēn liè,

天下分裂,

ér táng shì gù yǐ wēi yǐ。

而唐室固以微矣。

gài cháng shì lùn zhī tiān xià zhī shì,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

pì rú yī shēn。

譬如一身。

wáng gōng guì rén suǒ yǐ yǎng qí shēn zhě,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

qǐ bù zhì zāi ér qí píng jū cháng kǔ yú duō jí。

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zhì yú nóng fū xiǎo mín,

至于农夫小民,

zhōng suì qín kǔ,

终岁勤苦,

ér wèi cháng gào bìng。

而未尝告病。

cǐ qí gù hé yě fū fēng yǔ shuāng lù hán shǔ zhī biàn,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

cǐ jí zhī suǒ yóu shēng yě。

此疾之所由生也。

nóng fū xiǎo mín,

农夫小民,

shèng xià lì zuò,

盛夏力作,

ér qióng dōng bào lù,

而穷冬暴露,

qí jīn hái zhī suǒ chōng fàn,

其筋骸之所冲犯,

jī fū zhī suǒ jìn zì,

肌肤之所浸渍,

qīng shuāng lù ér xiá fēng yǔ,

轻霜露而狎风雨,

shì gù hán shǔ bù néng wéi zhī dú。

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jīn wáng gōng guì rén,

今王公贵人,

chǔ yú chóng wū zhī xià,

处于重屋之下,

chū zé shèng yú,

出则乘舆,

fēng zé xí qiú,

风则袭裘,

yǔ zé yù gài。

雨则御盖。

fán suǒ yǐ lǜ huàn zhī jù,

凡所以虑患之具,

mò bù bèi zhì。

莫不备至。

wèi zhī tài shèn,

畏之太甚,

ér yǎng zhī tài guò,

而养之太过,

xiǎo bù rú yì,

小不如意,

zé hán shǔ rù zhī yǐ。

则寒暑入之矣。

shì yǐ shàn yǎng shēn zhě,

是以善养身者,

shǐ zhī néng yì ér néng láo bù qū dòng zuò,

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

shǐ qí sì tǐ niǔ yú hán shǔ zhī biàn rán hòu kě yǐ gāng jiàn qiáng lì,

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

shè xiǎn ér bù shāng。

涉险而不伤。

fū mín yì rán。

夫民亦然。

jīn zhě zhì píng zhī rì jiǔ,

今者治平之日久,

tiān xià zhī rén jiāo duò cuì ruò,

天下之人骄惰脆弱,

rú fù rén rú zǐ,

如妇人孺子,

bù chū yú guī mén。

不出于闺门。

lùn zhàn dòu zhī shì,

论战斗之事,

zé suō jǐng ér gǔ lì wén dào zéi zhī míng,

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

zé yǎn ěr ér bù yuàn tīng。

则掩耳而不愿听。

ér shì dài fū yì wèi cháng yán bīng,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

yǐ wéi shēng shì rǎo mín,

以为生事扰民,

jiàn bù kě zhǎng。

渐不可长。

cǐ bù yì wèi zhī tài shèn,

此不亦畏之太甚,

ér yǎng zhī tài guò yú qiě fú tiān xià gù yǒu yì wài zhī huàn yě。

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yú zhě jiàn sì fāng zhī wú shì,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

zé yǐ wéi biàn gù wú zì ér yǒu,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

cǐ yì bù rán yǐ。

此亦不然矣。

jīn guó jiā suǒ yǐ fèng xī běi èr lǔ zhě,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

suì yǐ bǎi wàn jì。

岁以百万计。

fèng zhī zhě yǒu xiàn,

奉之者有限,

ér qiú zhī zhě wú yàn,

而求之者无厌,

cǐ qí shì bì zhì yú zhàn。

此其势必至于战。

zhàn zhě,

战者,

bì rán zhī shì yě。

必然之势也。

bù xiān yú wǒ,

不先于我,

zé xiān yú bǐ bù chū yú xī,

则先于彼;不出于西,

zé chū yú běi。

则出于北。

suǒ bù kě zhī zhě,

所不可知者,

yǒu chí sù yuǎn jìn,

有迟速远近,

ér yào yǐ bù néng miǎn yě。

而要以不能免也。

tiān xià gǒu bù miǎn yú yòng bīng,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

ér yòng zhī bù yǐ jiàn,

而用之不以渐,

shǐ mín yú ān lè wú shì zhī zhōng,

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

yī dàn chū shēn ér dǎo sǐ dì,

一旦出身而蹈死地,

zé qí wéi huàn bì yǒu bù cè。

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gù yuē tiān xià zhī mín,

故曰:天下之民,

zhī ān ér bù zhī wēi,

知安而不知危,

néng yì ér bù néng láo,

能逸而不能劳,

cǐ chén suǒ wèi dà huàn yě。

此臣所谓大患也。

chén yù shǐ shì dài fū zūn shàng wǔ yǒng,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

jiǎng xí bīng fǎ shù rén zhī zài guān zhě,

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

jiào yǐ xíng zhèn zhī jié yì mín zhī sī dào zhě,

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

shòu yǐ jī cì zhī shù。

授以击刺之术。

měi suì zhōng zé jù yú jùn fǔ,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

rú gǔ dū shì zhī fǎ,

如古都试之法,

yǒu shèng fù,

有胜负,

yǒu shǎng fá。

有赏罚。

ér xíng zhī jì jiǔ,

而行之既久,

zé yòu yǐ jūn fǎ cóng shì。

则又以军法从事。

rán yì zhě bì yǐ wéi wú gù ér dòng mín,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yòu náo yǐ jūn fǎ,

又挠以军法,

zé mín jiāng bù ān,

则民将不安,

ér chén yǐ wéi cǐ suǒ yǐ ān mín yě。

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tiān xià guǒ wèi néng qù bīng,

天下果未能去兵,

zé qí yī dàn jiāng yǐ bù jiào zhī mín ér qū zhī zhàn。

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

fū wú gù ér dòng mín,

夫无故而动民,

suī yǒu xiǎo yuàn,

虽有小怨,

rán shú yǔ fū yī dàn zhī wēi zāi jīn tiān xià tún jù zhī bīng,

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

jiāo háo ér duō yuàn,

骄豪而多怨,

líng yā bǎi xìng ér yāo qí shàng zhě,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hé gù cǐ qí xīn yǐ wéi tiān xià zhī zhī zhàn zhě,

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wéi wǒ ér yǐ。

惟我而已。

rú shǐ píng mín jiē xí yú bīng,

如使平民皆习于兵,

bǐ zhī yǒu suǒ dí,

彼知有所敌,

zé gù yǐ pò qí jiān móu,

则固以破其奸谋,

ér zhé qí jiāo qì。

而折其骄气。

lì hài zhī jì,

利害之际,

qǐ bù yì shén míng yú。

岂不亦甚明欤?。

【教战守策】注释

豢(huàn):安养。

刈(yì):割(草或谷类)。

钝眊(mào):迟钝,昏聩

微:衰弱。

平居:平日、平素。

渍:浸泡。

狎:亲近。

毒:危害。

重屋:重檐的高屋。

袭裘:加穿皮衣。

御盖:用伞。盖,伞。

狃(niǔ):习惯。

出身:投入、献身。

行阵:军队。

节:节度。

挠:扰乱、阻挠。

陵压:欺压。

明:明白。

都试:汉制,每年秋八,各郡太守、都尉召集所属部队在郡府所在地作军事演习,进行考试。

从事:办事。

扰:困扰。一作“悚”,恐惧。

果:果真。

不教之民:指未经过军事训练的百姓。

陵压:欺压。陵,欺侮。

敌:匹敌,指对手。

折:挫,压下、打掉。

际:界限。

网友完善【教战守策】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教战守策】评析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一年多一年,一伙强一伙;外边的西北二虏(夏、辽)气焰嚣张,不时内犯。很显然,不改絃易辙,小朝廷很快便要土崩瓦解的。于是,统治阶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个浪潮中了。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二十五岁的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包括《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断》三篇),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的这种政治思想。

《教战守策》乃《策别》中的一篇,是苏轼散文名篇,旨在论述他教民于平时练习战守之事,以防边患的意见。全文从常见的事实中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网友完善【教战守策】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教战守策】赏析

文章首段,单刀直入,提出问题,并指出了它的严重性: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亦即不习战守之事;果不早为之计,到一发而不可收拾时,见兔顾犬,就来不及了。

劈头先逆写后患,大声一呼,以悚动视听,引起人们的注意,下边再论述申说为什么“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他不曾从理论上去剖析,而是援引一些历史事实来证明。先王归制,“下虽平,不敢忘战”,所以平时常教民讲武,“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后世则用“迂儒之议”,“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因而,“卒有盗贼之变,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两种作法,两种结局,孰得孰失,较然可知。下边再证以唐代的安史之乱:朝廷偃武修文,人们安于太平之乐,故而安史一举兵作乱,大家都惊骇恐惧,无所措其手足,李唐帝国也从此一蹶不振了。至此,忘战去兵之非是,习战讲武的必要,为事实所证明,无可怀疑了。

事实固然此,然而其所以然的道理又是什么呢?第三段接着便申论此意。不过,他仍不是从理论上去推求,而又是以动、贴切的比喻来阐说的。农夫小民,锻炼有素,故而“寒暑不能为之毒”;王公贵人,“养之太过”,反倒“小不意,则寒暑人之矣”。可知,勤苦力作才是最的养之道。

“夫民亦然”四字,一笔勒回本题。居安念危,处逸能劳,才能御敌卫国,这些意思,作者虽未再明说,但读者都可得之于言外。以下,切指时事,应首段起首四句。当今民,不习战守,士大夫又未尝言兵,“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一遇仓促事变,将何以卫国御敌?

第四段,根据当时民族矛盾的形势进行分析,指出其势必至于战,用兵必不可免。用兵既不可免,而朝野上下又厌言兵革,不习战守,“则其为患必有不测”之理,就昭然若揭,而教民战守之绝对必要,也就更无可怀疑了。此处又与首段后四句遥相呼应,布局极其精严,脉络十分清楚。

以下到渠成,顺手扼要地提出了他教民战守的具体办法,并趁便驳斥了“议者”“无敌而动民”,“民将不安”的说法之不达于理,最后又附带指出:民习于兵,将于折“下屯聚之兵”的骄横之气,总见教民战守,利莫大焉。

有此二段,文章亦更觉神完气足。

何把论文写得更活泼动些这点而论,只要我们善于咀嚼消化,举一反三,这篇文章的技巧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种思想对我们有无启示、借鉴意义,有无用处呢?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不过,要经过批判、分析,要“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而不能把作者这一思想原封不动地搬来,否则,囫囵吞枣,吞活剥,非徒无益,且将有害。

作者在《策别叙例》中说“臣闻为治者,有先后,有本末。响之所论者,皆当今之所宜先,而为治之大要也。若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臣请列而言之”。可见,他之所以劳心苦虑地写这二十五篇《进策》,原本为赵宋王朝的统治设想、献策的。这篇《教战守策》当然也不例外,文中,作者所忧心焦虑的不测之患,其基础与核心乃是赵宋政权之能否维持与巩固。在统治阶级内部,有一部分人是这个阶级的思想家,“这是它的积极的、善于概括的思想代表者,他们把制造这个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作为自己计的主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苏轼正是赵宋王朝统治阶级的这种思想代表者。

由于他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代表者,因而,在他“教战守”这一思想上就必不可免地要打上统治阶级的烙印。

首先,他说:在太平之世,“人民日以安于快乐”,甚而“豢于游戏、食之间”,因而,“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瘘蹶而不复振”。我们知道,在任何封建时代的所谓太平盛世里,无论汉代的文、景之治,还是唐朝的贞观、开元之时,人民的处境,不过是能比较安稳地做个奴隶而已。安稳固然安稳,但终究不过是个奴隶。“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露而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这才是他们貌比较真实的写照。因而,其不习兵革、战守的事是有的,而其所谓“安于佚乐”“豢于游戏、食之间”者,自始迄终,就从未有过;所谓“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的现象,当然就更无从产了。这,显然是对所谓封建盛世里人民的貌的歪曲。

他又说:“今者治平之日久,下之人,骄惰脆弱,妇人孺子,不出闺门。”当时的情况,又何尝是这样的呢?宋王朝开国后,一贯奉行的政策是,对内“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配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赵翼:《廿二史剳记》卷二五《宋制禄之厚》);对民族敌人,则由“奉子骄子”而“敬之”,而“事之父”(杨有仁编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四八)。因而,“产业家家坏,诛术岁岁新”(李觏《村行》诗)。“春秋成一二倍,下三分二分贫”(张泳《悯农》诂)。致使还在宋太宗时,王小波、李顺就喊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的口号,在蜀中起义了(《宋史》卷二七六《樊知古传》、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从此,农民的革命斗争就彼伏此起,直未间断。由此可知,当时的所谓“治平”,不过是一种畸形的,表的现象。处在这等统治下的人民,能“骄惰脆弱”么?又能“不出于闺门”么?显然也是对当时人民貌的歪曲。之所以会这样,无疑是和作者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与偏见分不开的。实际上,“安于使乐”“豢于游戏、食之间…‘骄惰脆弱”的只是封建统治阶级,而人民则向来不但刻苦勤劳,而且具有传统的革命精神。

其次,正因为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无法认清,也不愿承认人民伟大的精神貌,所以也就不可能充分信任与组织、调动人民的力量。“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庶人之在官者”,指被调进官府供役使的勤杂;“役民之司盗者”,指抽来缉捕盗贼的差役。讲了久教民战守之重要,但其教授、动员却小得此可怜,杯车薪,这又能济得多少事呢?果把全体人民调动起来,武装起来,实行“全民皆兵”,那必将有效地打击民族敌人的侵略气焰,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但同时,他们也必将有效地打击阶级敌人所强加于他们的专制统治,捍卫自己的利益,这岂不意味着致封建统治阶级于地吗?他们怎么能自掘坟墓呢?

那么,上述的前后参差的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叶公岂是真龙”!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态度,总是这样矛盾、可笑的。

以上所说的,都是需要我们经过分解予以抛弃的糟粕,排除了这些杂质,才能吸取到对我们真正有益处、有作用的东西。

网友完善【教战守策】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教战守策】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教战守策】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教战守策|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