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春景拼音版/注音版
dié liàn huā chūn jǐng。
蝶恋花 · 春景。
sū shì。
苏轼。
huā tuì cán hóng qīng xìng xiǎo。
花褪残红青杏小。
yàn zi fēi shí,
燕子飞时,
lǜ shuǐ rén jiā rào。
绿水人家绕。
zhī shàng liǔ mián chuī yòu shǎo,
枝上柳绵吹又少,
tiān yá hé chǔ wú fāng cǎo qiáng lǐ qiū qiān qiáng wài dào。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qiáng wài háng rén,
墙外行人,
qiáng lǐ jiā rén xiào。
墙里佳人笑。
xiào jiàn bù wén shēng jiàn qiāo,
笑渐不闻声渐悄,
duō qíng què bèi wú qíng nǎo。
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 春景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明杨升庵《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谓「《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清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二》袭升庵论,谓:「梁简文帝乐府有『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名。」按,升庵误记作者,句出梁简文帝《东飞伯劳歌二首(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今人李琏生《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从词调史驳前人论,谓「《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有关,或出于明人附会,绝非六朝时所制曲。此调本唐教坊曲,源于盛唐,属新燕乐曲。」《蝶恋花》之名采于前人诗句,原以《鹊踏枝》之名列于唐教坊曲,张梦机《词律探源》谓「自北宋晏同叔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按,易《鹊踏枝》为「蝶恋花」之作实始于南唐李後主《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王易《词曲史》:「此首乃由七言八句变为仄韵,双叠。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为四五句。」《钦定词谱》列《蝶恋花》三体;清万红友《词律》列《蝶恋花》为平仄互叶体;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四仄韵。」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德鳞词有「不捲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捲珠簾》。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文伯词名《转调蝶恋花》。
题注:傅注本存目阕词,据元延祐本补足正文,并以明吴讷钞本等加以校订。注文则仍付阙如。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题作「春景」。
青杏小:毛本作「青杏了」。
飞:《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原注:「一作『来』」。
人家绕:《全芳备祖集·後集卷五·〈杏·乐府〉》引此词作「门前绕」。绕,元延祐本原校:「一作『晓』。」
-
暂无!
蝶恋花 · 春景赏析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东坡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这首词下阕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衹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同时指出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衹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东坡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东坡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後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衹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衹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後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对此,他并没回答。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
暂无!
蝶恋花 · 春景辑评
宋·魏菊庄《诗人玉屑》:予得真本于友人处,「绿水人家绕」作「绿水人家晓」。「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此两字极有理趣,而「绕」与「晓」自霄壤也。
明·兪仲茅《爰园词话》:古人好词,即一字未易弹,亦未易改。子瞻「绿水人家绕」,别本「绕」作「晓」,为《古今词话》所赏。愚谓「绕」字虽平,然是实境;「晓」字无皈着,试通咏全章便见。
清·王阮亭《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
清·先著、程洪《词洁》:坡公于有韵之言,多笔走不守之憾。後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无此矣。
清·黄苏《蓼园词选》:「绿水人家绕」,非「绕」字,乃曰「人家晓」。「晓」字与「绕」字盖霄壤也。「枝上」一句,断送朝云。一声何满子,竟能使肠断。李龟年正若是耳。「佳人」是「无情」,「行人」是「多情」者。「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
清·李佳《左菴词话》:此亦寓言,元端致谤之喻。
清·王湘绮《湘绮楼词选》:此则逸思,非文人所宜。
近·兪乐静《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