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晩菊花前敛翠蛾拼音版/注音版
huàn xī shā wǎn jú huā qián liǎn cuì é。
浣溪沙 · 晚菊花前敛翠蛾。
sū shì。
苏轼。
wǎn jú huā qián liǎn cuì é,
晚菊花前敛翠蛾,
ruá huā chuán jiǔ huǎn shēng gē。
挼花传酒缓声歌。
liǔ zhī tuán shàn bié lí duō。
柳枝团扇别离多。
yōng jì qī liáng lùn jiù shì,
拥髻凄凉论旧事,
céng suí zhī nǚ dù yín suō。
曾随织女度银梭。
dāng nián jīn xī nài chóu hé。
当年今夕奈愁何。
浣溪沙 · 晩菊花前敛翠蛾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於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俱未收,毛本题作「重阳」。
挼(ruó)花:龙榆生笺:「冯正中《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缓声歌:龙榆生笺:「杜子美诗:『绿杨垂手舞,啼鸟缓声歌。』古乐府有《小垂手舞》、《大垂手舞》、《前缓声歌》、《后缓声歌》。」按,杜句不见杜集。查《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丁晋公》引《洪驹甫诗话》云:「潘子真为予言,晋公诗『绿杨垂手舞,黄鸟缓声歌』,《乐府》有《大垂手》、《小垂手》,《前缓声》、《后缓声》,故工用之,其属对律切如此。」
柳枝:龙榆生笺:「《乐府诗集》:『《杨柳枝》,汉铙歌鼓吹曲。本作《折杨柳》,至隋时始为宫词。』张承吉《折杨柳二首》:『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是也。」
团扇:龙榆生笺:「《晋书·乐志》:『《团扇歌》者,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制此歌。』乐府《团扇郎歌》:『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
拥髻:谓捧持发髻,话旧生哀。龙榆生笺:「《拾遗记》:『伶玄买妾樊通德,谈道赵飞燕姊妹事,以手拥髻,凄然泣下。』」按,不见今本《拾遗记》,拥髻事见《赵飞燕外传·伶玄自叙》:「伶玄,字子于,潞水人。……哀帝时,子于老休,买妾樊通德。通德,嫕之弟子不周之子也。有才色,知书,慕司马迁《史记》。颇能言赵飞燕姊弟故事。子于閒居命言,厌厌不倦。子于语通德曰:『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鹜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通德占袖,顾视灯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不胜其悲。子于亦然。」
织女度银梭:龙榆生笺:「鲍参军《代堂上歌行》诗:『晖晖朱颜酡,纷纷织女梭。』」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