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 莫怪鸳鸯绣带长拼音版/注音版
dìng fēng bō mò guài yuān yāng xiù dài zhǎng。
定风波 · 莫怪鸳鸯绣带长。
sū shì。
苏轼。
mò guài yuān yāng xiù dài zhǎng,
莫怪鸳鸯绣带长,
yāo qīng bù shèng wǔ yī shang。
腰轻不胜舞衣裳。
bó xìng zhǐ tān yóu yě qù。
薄幸只贪游冶去。
hé chǔ,
何处,
chuí yáng xì mǎ zì qīng kuáng。
垂杨系马恣轻狂。
huā xiè xù fēi chūn yòu jǐn,
花谢絮飞春又尽,
kān hèn,
堪恨,
duàn xián chén guǎn bàn tí zhuāng。
断弦尘管伴啼妆。
bù xìn guī lái dàn zì kàn,
不信归来但自看,
pà jiàn,
怕见,
wèi láng qiáo cuì què xiū láng。
为郎憔悴却羞郎。
定风波 · 莫怪鸳鸯绣带长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李德润词名《定风流》,张子野词名《定风波令》。又名《捲春空》、《醉琼枝》。敦煌曲子词联章两首,其一:「攻书学剑能幾何,争如沙塞骋偻侈。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康。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其二:「征战偻罗未是功,儒士偻侈转更加。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 项羽翘據无路,酒後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两词为武将与儒士回答,「定风波」以喻平定社会动乱,词风豪健,为此调之始词。另有敦煌曲子词三首为讲述伤寒病癥口诀。此体始自五代欧阳炯,为通用之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阕五句三平韵叶二仄韵,後阕五句二平韵叶四仄韵。另有双调六十三字,前阕五句三平韵叶两仄韵,後阕六句四仄韵叶两平韵;双调六十字,前阕五句三平韵叶两仄韵,後阕五句两平韵叶两仄韵;双调六十字,前後阕各五句两平韵叶两仄韵诸变体。《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鐘商」,并全用仄韵。此调以七言句式为主,每句用韵,於平声韵中三叶仄韵,插入三个两字句,调势於流畅时忽然顿挫转折,因而韵律复杂,其中之两字句很难处理,用此调时应注意格律与词意之转折变化。此调適应之题材较广。从始词来看,此调宜於表现社会重大题材,亦宜言志与酬赠。欧阳炯、孙孟光、蔡申道、陈西麓等亦用以抒闺情。魏夫人用以写暮春感怀,词情极为婉约。欧阳文忠词六首,多写人生感慨。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有题曰「感旧」。
鸳鸯绣带:龙榆生笺:「徐彦伯《拟古三首》诗:『赠君鸳鸯带,因以鹔鹴裘。』」
腰轻:傅子立注:「梁简文《舞赋》:『信身轻而钗重,亦腰嬴而带急。』《诗话》:『唐元载末年,纳薛瑶英,处以金丝帐、却尘褥,衣以龙绡衣,一袭无一两。载以瑶英体轻,不胜重衣,於异国求此服也。惟贾至、杨公南与载友善,往往得见其歌舞。贾至赠诗曰:「舞怯铢衣重,笑疑桃脸开。方知汉成帝,虚筑避风台。」』」刘尚荣按:「梁赋见《艺文类聚·卷四十三·〈乐部·舞〉》转引。《诗话》云云见《全唐诗话·卷二·杨炎》,事详宋计敏夫撰《唐诗纪事·卷三十二·杨炎》。」
垂杨系马:傅子立注:「王摩诘《年少行》:『新豐美酒斗十千,洛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柳树边。』又苏少卿《答双渐》诗:『青骢马系绿杨阴,低鬟便与迎相见。』」刘尚荣按:「《文苑英华·卷一百九十四·乐府》收王诗,题作《少年行》,又『洛阳』作『咸阳』,『柳树』作『垂柳』。宋流传双渐、苏卿故事,本书最早引用。」
断弦、啼妆:龙榆生笺:「庾子山《怨歌行》:『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後汉书·五行志》:『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李巨山《桃》诗:『山风凝笑脸,朝露泫啼妆。』」
「为郎憔悴却羞郎」句:傅子立注:「《传奇》:『崔氏与张籍诗:「自从别後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刘尚荣按:「此诗见於元微之《莺莺传》,《传奇》中『张籍』作『张生』。」
-
暂无!
定风波 · 莫怪鸳鸯绣带长赏析
上片写感旧,写一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第一、二句写歌妓自我申辩,承担不起绣有鸳鸯花纹的衣裳。歌妓这些感情的困扰,压抑的痛苦,是负心郎对歌妓的偏见造成的,表达了词人对人性不平等的悲观,「莫怪」,「不胜」都强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争。第三、四、五句写歌妓对负心郎行为的披露。在「垂杨系马」处,负心郎依旧「游冶」、「轻狂」。「薄幸」是披露负心郎薄情,「游冶」是披露负心郎寻欢作乐。「贪」是披露负心郎追求声色,「态轻狂」是披露负心郎放纵轻浮。词人点明这些披露,为的是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会心理平衡。这種主张不向男性妥协而奋心抗争,是词人为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
下片写伤今,写歌妓被冷落後的遭遇、抗争与矛盾心态。前三句描绘歌妓被冷落後的遭遇。「花谢」、「絮飞」、「春又尽」,不仅点明了他们分手的时间,而且点明了他们情爱已经到了尽头。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人「断弦」、「尘管」、「啼妆」之中,令歌妓流泪怨愁。这是控诉和反抗,是女性可贵的觉醒。最後发出自信的呼唤,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错了,坚信自己看准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歌妓终於从痛苦中发现,夫妻关係的失败会导致人生全盘皆输,歌妓又不得不向负心郎妥协,压抑着自己的人性平等、人格尊严。「怕见」负心郎「动於颜色」,还把希望寄託於张生与莺莺式的「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的良心发现。这種抗争、矛盾、妥协与良心发现,反映了歌妓的也是词人的思想局限性。
全词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叙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歌妓为了人性平等而抗争的故事。这是中国歌妓在宋代社会追求人身自由与尊严解放的一位杰出代表。该词的意义就在於向世人呼籲,追求女性平等与女性尊严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旋律,必须长久地演奏下去。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