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扬州赏芍药樱桃拼音版/注音版
huàn xī shā yáng zhōu shǎng sháo yào yīng táo。
浣溪沙 · 扬州赏芍药樱桃。
sū shì。
苏轼。
sháo yào yīng táo liǎng dòu xīn,
芍药樱桃两斗新,
míng yuán gāo huì sòng fāng chén。
名园高会送芳辰。
luò yáng chū xià guǎng líng chūn。
洛阳初夏广陵春。
hóng yù bàn kāi pú sà miàn,
红玉半开菩萨面,
dān shā nóng diǎn liǔ zhī chún。
丹砂浓点柳枝唇。
zūn qián hái yǒu gè zhōng rén。
尊前还有个中人。
浣溪沙 · 扬州赏芍药樱桃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调名下题作「同上」。《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扬州赏芍药、樱桃」。
芍药:龙榆生笺:「《诗·郑风·溱(Zhēn)洧(Wěi)》:『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古今注》:『勺药一名将离,故将别而赠之。』《摭异记》:『开元中,禁中初重木勺药,得四本,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
樱桃:龙榆生笺:「《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郑康成注:『含桃,樱桃也。』《淮南子·时则训》:『羞以含桃。』高诱注:『含桃,莺所含食,故言含桃。』」
广陵:龙榆生笺:「《汉书·地理志》:『广陵国,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广陵。』韩魏公《和袁陟节推龙兴寺芍药》:『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花相上下。』」
菩萨面:龙榆生笺:「《朝野佥载》:『裴谈崇奉释氏,妻悍妒,谈畏如严君。尝谓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安有人不畏生菩萨耶?』」按,唐·张鷟撰《朝野佥载》无此文,事详唐·孟初中《本事诗·嘲戏·裴谈〈回波词〉》:「中宗朝,御史大夫裴谈崇奉释氏。妻悍妒,谈畏之如严君。尝谓人:『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谓容貌端丽)。及男女满前,视之如九子魔母(即佛教神鬼子母,护法二十诸天之一。梵名诃梨帝南,译曰欢喜。晋末凉译为鬼子母。初为恶神,王舍城娑多药叉之女,既嫁,生五百儿,最小名爱奴,极所怜惜。应前世所发恶誓,欲尽食王舍城中他家之小儿以喂己子。独觉佛为化彼,将爱奴藏于钵下。诃梨帝南于天上、人间,觅之不得。既归伏已,佛遂揭钵还之。佛为授五戒,归依正法,得须陀洹,住佛精舍。凡人家无子息者,求之得子;有疾病者,祷之则安),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妆粉或黑,祝之如鸠盘荼(亦作「鸠槃荼」。佛书中谓啖人精气之鬼。亦译为瓮形鬼、冬瓜鬼等。常喻丑妇或妇人丑陋之状),安有人不畏鸠盘荼?』」
浓点:茅维《苏集》本、毛本作「秾点」。
柳枝唇:龙榆生笺:「《唐语林》:『退之二侍妾,名柳枝、绛桃。』」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浣溪沙 · 扬州赏芍药樱桃评析
苏东坡知扬州时参加一次宴会,面对满园的芍药、樱桃,尤其是芍药名品红玉、菩萨面、丹砂,诗兴大发,欣然写下了《浣溪沙·扬州赏芍药樱桃》诗。
以「人」的局部特征来作比拟体的,记载扬州赏芍药樱桃之事,「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浓点柳枝唇」,用少女美丽的面庞来写芍药的娇艳,以美人鲜红欲滴的唇来写樱桃的红艳,但无论是面庞还是唇都使芍药和樱桃娇嫩新鲜的形态展露无遗;
诗人的慧眼能在普通事物中看到亮点。扬州芍药和洛阳牡丹都是天下第一,又都在春天开放,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别,扬州芍药、牡丹在春天开放的时候,洛阳芍药、牡丹还在含苞,要到初夏开放。在这一点上,扬州要比洛阳略胜一筹,故赋出「洛阳初夏广陵春」的诗句,後人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在谷林堂附近建洛春堂。
洛春堂正厅单檐歇山,面南三楹,似乎是公园的小办公点。中挂洛春堂匾额,堂檐抱柱悬挂楹联:风前月下妖娆态;天上人间富贵花。元代学者吴澄撰,今人补书。
其中「洛阳初夏广陵春」一句,赞美扬州春景媲美洛阳,初夏洛阳花事已了,而广陵的依然占尽风流,芍药开得姹紫嫣红,大有留住春光的劲头。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苏轼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