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

苏轼 - []

退笔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翻译文

暂无译文

网友完善【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拼音版/注音版

liǔ shì èr wài shēng qiú bǐ jī èr shǒu。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

sū shì。

苏轼。

tuì bǐ rú shān wèi zú zhēn,

退笔如山未足珍,

dú shū wàn juǎn shǐ tōng shén。

读书万卷始通神。

jūn jiā zì yǒu yuán hé jiǎo,

君家自有元和脚,

mò yàn jiā jī gèng wèn rén。

莫厌家鸡更问人。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注释

柳氏二外甥:名柳闳,次名柳辟。苏轼妹婿柳仲远之子,书法家柳瑾之孙。

退笔山:用南朝书法家智永退笔成冢的故事。唐李绰《尚书故实》:“右军孙(王羲之七世孙)智永自临《千字文》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习,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苏轼这两句认为,书法艺术不能仅靠一种秃笔堆成山的苦练,高品位的书法更需要高度的文化素养。读万卷书,学养深厚,学问与艺术间相互渗透,才能妙悟通神,才能够手眼不凡,新意迭出。这两句诗含意深刻,耐人体味。

读书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

元和脚: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代指书法。“元和脚”者,柳公权书法自成一家,流行元和间,故云。宋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一:“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唐刘禹锡《酬柳柳州家鸡之赠》诗:“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这是刘禹锡戏称柳宗元的书法。陈寅恪1927年《寄傅斯年》有句曰:“正始遗音真绝响,元和新脚未成军”。以“正始遗音”喻旧学,而以“元和新脚”喻当时流行的新学。

家鸡:喻指家传之学、家传之艺。语出《南史·王僧虔传》,中云:“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皆学逸少书。”

网友完善【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评析

暂无评析

网友完善【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赏析

这是苏轼为其外甥所作的一首赠言诗。“柳氏二外甥”名柳闳,次名柳辟,是苏轼妹婿柳仲远之子,书法家柳瑾之孙。柳氏兄弟“才翻甚美有意于学”(黄庭坚《诗序》),向舅父苏轼讨求笔迹,苏轼因作绝句二首相赠。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这首诗里,作者以亲切的笔调、动的形象向二甥说明了博学的意义和途径,揭示了学习的一般规律,具有哲理意味。

起首两句,“退笔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着重说明勤学博学的重要意义“退笔山”用陈、隋间书法家智永事。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山阴永欣寺僧,继承祖法,精勤书艺。据《太平广记》载,智住吴兴永欣寺时,积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千,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退笔山未足珍”明里是说山退笔不值得珍惜,实际上还暗寓了这样的含义:即欲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必须勤学苦练,绝不能贪走捷径。智永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书法名家,其流余韵波及初唐,完全是靠了他的勤奋、刻苦。“读书万卷始通神”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的诗意。勉励后晚辈博览群书、刻苦学习。意即只有多读诗书、广泛积累知识,才能使自己下笔为文游刃有余、有神助。作者《迭任汲》一诗中“读书万卷诗愈美”,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始”字是一个表示因果条件关系的虚词,它在“读书万卷”与“通神”之间起连接作用,使二者成了因果条件关系:即只有“读书万卷”,才能使自己“通神”;换言之,欲使自己“通神”,就必须“读书万卷”。一个“始”字表现了作者对学习与创造、积累与发展关系的辩证证理解,这对我们确实是不无启发的。我们不管是搞创作、还是搞研究,虚心刻苦地学习是成功的第一条件;博采众才能充实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成就自己。没有“读书万卷”的学习和积累,自己是不能进入“通神”的境地的。而从上下句的关系来看,这两句又构成了一个倒置的因果:即退笔山未足珍借,因为读书万卷始能通神。前者为从,后者为上。这说明作者的着眼点始终在于突出“读书万卷”的重要性,以勉励后辈博学、勤学。

第三、四两句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在明白了广泛学习的重要性后,那么,何去求学求知呢?“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以亲切的笔触向二甥回答了这一问题。“元和脚”用柳家事。一是指柳公权。柳公权在唐代元和年间,书有名。刘禹锡《酬柳宗元》诗云:“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元和脚”即指柳公权的书法艺术对元和时代的审美规范作用,这里借指高超的书法艺术。二是转指柳瑾。柳瑾名子玉,擅草书,作者曾作《观子玉草圣》,中有“柳侯运笔电闪”之句。因二甥皆为子玉之孙,故又以“元和脚”借指柳瑾的草书艺术。“家鸡”这里喻指家传之学、家传之艺,语出《南史·王僧虔传》,中云:“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皆学逸少书。’”这两句的意思合起来是说,你们家自有宝贵的艺术传统,所以你们既不要厌弃家学渊源,同时又更要注意向别人讨教。它充分表现出了作者有关求学求知方法上的真知灼见。在选择学习的对象和目标时,既不能高鹜远,视家艺为敝展,更不能坐井观,盲目排外;既要重视家传之艺,更要注意向他人学习、求教。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家传之艺是整个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而学习起来则更为便利,更何况柳氏艺术又是具有审美规范意义的“元和脚”,所以必须重视“家鸡”,虚心地向之学习,自觉地作之传人。但是家艺毕竞只是整个文化传统的一个部分,因此绝对不能一叶障目,夜郎自大,而必须广泛学习,博取众,只有这样,才能给“家鸡”注入新的活力,使之保持恒久的命。在‘莫厌家鸡”与“问人”的关系中,作者最为重视的是后者,一个“更”字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句中的“读书万卷”本来就有博采众之意,而在“其二”中作者更向二甥提出了“何当火急传家法”的正劝告“莫厌家鸡更问人”是苏轼对后辈的谆淳教导,也是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自身实践经脸的结晶。苏轼文学、艺术方的杰出成就决定于多种社会历史因素,同时也是与他的广泛学习息息相关的。他少时即师从其父苏询,受到良的教育。同时又广泛涉猎百家。即以其书法艺术为例,他擅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等诸家,并在博采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注重家学,更要善于“问人”——问今人、问古人。这是苏轼以其切身的体验对二甥发出的诚恳亲切的劝勉,这对今的我们来说仍然是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的。

这首赠言诗深刻地说明了广泛学习的意义和途径,议论色彩浓厚,但是它却不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主要是因为它在艺术传达上使抽象的哲理得到了形象化的展现。这种形象化的主要手段就是大量的用事用典。这正反映了苏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小诗共四句。每句都恰到处地运用了典故。以“退笔山”喻指勤奋刻苦的学习,用‘元和脚”借指柳家书法艺术的高超。这些典故不仅言简意赅,艺术概括力强,而且其本身也形象动,富于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读者在受到深刻的哲理启迪的同时,也受到了浓郁的诗美的享受。作者对典故的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运用,是作者广泛学习、博积才学的结果,其本身也恰恰印证了本诗所揭示的“读书万卷始通神”的哲理。

网友完善【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独具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