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三)翻译文
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隔着篱笆不时听到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捋麦籽捣成粉末用来裹腹。在这青黄不接之时,我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三)拼音版/注音版
huàn xī shā xú zhōu shí tán xiè yǔ dào shàng zuò wǔ shǒu tán zài chéng dōng èr shí lǐ cháng yǔ sì shuǐ zēng jiǎn qīng zhuó xiāng yìng qí sān。
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其三)。
sū shì。
苏轼。
má yè céng céng qǐng yè guāng,
麻叶层层苘叶光,
shuí jiā zhǔ jiǎn yī cūn xiāng gé lí jiāo yǔ luò sī niáng。
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chuí bái zhàng lí tái zuì yǎn,
垂白杖藜抬醉眼,
lǚ qīng dǎo chǎo ruǎn jī cháng,
捋青捣麨软饥肠,
wèn yán dòu yè jǐ shí huáng。
问言豆叶几时黄?。
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三)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苘(qǐng):傅子立注:「苘,音『顷』,枲(xǐ)属也。」刘尚荣按:「见宋罗存斋《〈尔雅〉翼·卷八·〈释草·苘〉》。」龙榆生笺:「苘,音『顷』,《说文》:『枲(xǐ)属,从林,荧省声。』《〈尔雅〉翼》:『苘,枲属。高四五尺,或六七尺,叶似苧而薄,实如大麻子。今人绩以为布,及造绳索。《说文》云:「苘,枲属。」引《诗》:「衣锦苘衣。」或作「䔛」,又作「苘」,音与「顷亩」之「顷」同。』」
络丝娘:龙榆生笺引《〈尔雅〉翼·卷二十五·〈释虫·莎鸡〉》:「莎鸡振羽作声,其状头小而羽大,有青、褐两种。率以六月振羽作声,连夜札札不止,其声如纺丝之声,故一名『梭鸡』,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
垂白杖藜: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屏迹三首(其一)》:「杖藜从白首。」
捋青:元延祐本作「扶青」,原校:「一作『捋青』」。
捣麨(chǎo):将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傅子立注:「麨,干粮也,以麦为之,野人所食。《汉书》曰:『小麦青青大麦枯。』则青者已足捋,而枯者可为麨矣。」刘尚荣按:「事详《后汉书·卷一百〇三·五行志》:『桓帝之初,天下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傅注谓引自《汉书》,误。」龙榆生笺:「麨,音尺沼切,《急就章》师古注:『今通以熬米麦谓之麨。』」
软饥肠:以久饥得饱,故曰「软饥肠」。「软」有慰劳意,以酒食相慰称「软脚」。宋叶翠岩《海录碎事·卷六·〈饮食器部·酒门·软脚〉》引《开元传信》:「玄宗幸杨国忠第,出有饮饯,还有软脚。」《海录碎事·卷六·〈饮食器部·宴会门·软脚局〉》引《大唐遗记》:「郭子仪自同州归,诏大臣就宅作软脚局,人率三百千。」「软脚」至宋时还有,东坡有《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诗:「耐寒努力归不远,两脚冻硬公须软。」有慰问之意,当系作者自谓。下阕谓夏收时,久饥村民,生活转好又待收成之景。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三)评析
这组《浣溪沙》词是苏东坡四十三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元丰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春,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东坡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东坡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三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淸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这组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稼轩农村词便直受到东坡词影响。
这组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淸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些在中国词史上东坡是第一个卓有成绩的。同时,在艺术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此地的情。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在语言上也淸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三)赏析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上阕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的作物。「苘」即寈麻,是麻的一种。「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盛,「苘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光泽,「麻叶」、「苘叶」二语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苘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词人未到农舍,将近村头,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味,故「谁家煮茧」云云。「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写尽了煮茧味浓郁四溢之感,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
走进村来,循着煮茧味望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缫丝女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妙。「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卽「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转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此处虽只写了煮茧缫丝这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下阕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这里的「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见《广韵》。「垂白」、「杖藜」、「醉眼」三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麨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
「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黄叶豆熟之时尚需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浣溪沙 ·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淸浊相应(其三)辑评
暂无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