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欧阳修

采桑子

欧阳修 - []

群芳过后西湖,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翻译文

虽说是百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中随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网友补充:
    暂无!

采桑子拼音版/注音版

cǎi sāng zǐ。

采桑子。

ōu yáng xiū。

欧阳修。

qún fāng guò hòu xī hú hǎo,

群芳过后西湖好,

láng jí cán hóng,

狼藉残红,

fēi xù méng méng,

飞絮蒙蒙,

chuí liǔ lán gān jǐn rì fēng。

垂柳阑干尽日风。

shēng gē sàn jìn yóu rén qù,

笙歌散尽游人去,

shǐ jué chūn kōng,

始觉春空,

chuí xià lián lóng,

垂下帘栊,

shuāng yàn guī lái xì yǔ zhōng。

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注释

群芳过后:百凋零之后。群芳,百。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和诸汇流处,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蒙蒙: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网友补充:
    暂无!

采桑子评析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甚爱颍州西湖光。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它写湖赏曲。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地。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网友补充:
    暂无!

采桑子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光,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逶迤,芳草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三句景象所产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

网友补充:
    暂无!

采桑子辑评

刘永济《词论》: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永叔《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此词工于雕琢,琢静境,静怡人心。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光之,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西湖在宋时,极游观之盛。此词独写静境,别有意味。

陈寅恪:欧阳修工于静景,《采桑子》十首可谓其晚年一大力作。“群芳过后西湖”一词,着力写得心景相通,呈现的是西湖的静,这与心态是相合的。他为我们展现的是西湖残红、蒙蒙飞絮、人歌散尽的场,这要联系欧阳修的活看,虽然适居颍州,但晚年的悲凉不可避免,所以首先刻画得悲凉些。“”字可以看做是一些自我安慰吧。“始觉”在此很重要,这意味着他突然悟透了人悲欢离合。这样的措词与他晚年信禅有关。人也许就是此,在词中,作者已经表达出了对活的看法,总结了自己的一辈子,“双燕归来细雨中”是对自己的感叹罢。这首词取境与别人不同,是不俗的,融合自己对人的总结也是不俗,这点就不愧是八大家了。整体看,全词大概是《采桑子》十首的缩影,依愚论,它是欧阳修一大佳作。

网友补充:
    暂无!
采桑子作者欧阳修的简介

欧阳修 -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采桑子|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欧阳修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