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孟浩然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 []

荆吴相接为乡,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翻译文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为乡。您去正值春江,烟云弥漫茫茫。

暮色深沉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网友完善【送杜十四之江南】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送杜十四之江南】拼音版/注音版

sòng dù shí sì zhī jiāng nán。

送杜十四之江南。

mèng hào rán。

孟浩然。

jīng wú xiāng jiē shuǐ wèi xiāng,

荆吴相接水为乡,

jūn qù chūn jiāng zhèng miǎo máng。

君去春江正淼茫。

rì mù zhēng fān hé chǔ pō,

日暮征帆何处泊,

tiān yá yī wàng duàn rén cháng。

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注释

送杜十四之江南: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孟浩然友人。

之:去,到。

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

为:一作“连”。

春江:一作“江村”。

淼茫:即渺茫。

何处泊:一作“何处泊”。

涯:犹边。指极远的地方。

网友完善【送杜十四之江南】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送杜十四之江南】评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涯,极视无见,不禁情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此诗用散行句式,行云流,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网友完善【送杜十四之江南】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江中下游地区,素称乡。不说“乡”而说“为乡”,意味隽永:以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为家之意。语属宽解,情实至深。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乡”,则诗味顿时“于句下”。

去春江正淼茫”。此承“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淼茫”,春江,正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既有喜“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日暮征帆何处泊”,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由景入情,抒发别绪。写出友人的孤单寂寞。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涯一望断人肠”,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涯,极视无见,不禁情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可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其味弥”,已经具有诗人神散朗的自我形象。末句“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已遥,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态,十分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

此诗用散行句式,行云流,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诗中四句从写景入笔,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象之中,使客观的景象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网友完善【送杜十四之江南】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送杜十四之江南】辑评

《批点唐诗正声》:近歌行体,无一点秽。

《唐诗直解》:明净无一点氛,不胜歧路之泣。

《唐诗训解》:辞意俱显。

《唐贤三昧集笺注》:一气呵成,有情有色。

《唐诗笺注》:真挚中却极悱侧。

《批唐贤三昧集》:似浅近而有馀味者,以运气浑洽,写景清切故也。此辨甚微。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渺然思远、不牲临歧之感。

网友完善【送杜十四之江南】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孟浩然 - []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送杜十四之江南|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孟浩然 - 我爱学习网